善意指對伴侶的寬宏。這是一種態度,「不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會支持你。我是你的夥伴,不是敵人。」當你保持善意,也就表示你重視這段關係,更甚於任何問題。雖然無法接受,但你願意認同伴侶的意見對其或許有益。你明白體貼是重要的愛的表現。你瞭解愛與公平無關。愛就是愛。你付出愈多,就得到愈多。
兩性關係的目的?
問問自己:「這段關係的目的是什麼?我對這段關係的目標又是什麼?」
你的目的是把伴侶變得更體貼嗎?
你的目的是把客廳漆成鮮綠色,無視於伴侶想要保持白色?
你的目的是確定伴侶會分擔家庭責任?
或許不是。你的目的極有可能是創造一段支持兩人的感情,讓負擔變得更少,因為你不需要獨力承擔。你們一起享受人生,持續保有最初的愛與興奮。你們灌溉對彼此的愛,讓它在兩人之間流動,讓你們有力量去支持身邊的人、孩子以及對其他方面的熱情。
以善意為基礎經營兩性關係的方法,就是將這段關係的真正目的放在心中,尤其是面臨一次次的壓力與衝突時。以旁觀角度透視眼前遭遇的困難,當這些壓力或障礙消失時,你的愛會變得堅定或脆弱?
答案就在自己對伴侶堅持善意的能力,而非「我要滿足我的需求嗎?我要得到我應得的部分嗎?」的想法(當然你也得注意那些需求,但仍需以善意作為指標)。
善意不只支持伴侶,也支持你
善意聽起來好像是設計來幫助別人。其實,對別人釋放善意,就是善待自己。因為對人仁慈或寬宏大量,你得以控制情況、減少衝突,體驗到對所愛的人付出的愉悅。善意是絕佳的方法,讓你有機會對家人展現愛的領導才能,能夠真正解決問題。
雖然知道沒什麼用,茱莉亞還是努力想糾正丈夫,希望他在看完報紙或雜誌後能收拾整齊。但不論她多麼努力,餐桌和沙發永遠凌亂不堪。邁可說,他覺得好像有讀不完的東西,而且他不覺得很亂。每次茱莉亞唸他,他就隨便收拾一下,沒一會兒又故態復萌,這讓茱莉亞感到很懊惱。
有一天,茱莉亞與一位神情哀傷的婦女長談,她的丈夫賭癮愈來愈大。此時茱莉亞才驚覺她有多麼幸運能和邁可結為夫妻,他的優點還滿多的。因為對邁可的愛,她不再將亂丟報紙視為嚴重的事,也將打掃當成愛的小儀式,是她給自己的一份小禮物。
懷著善意,茱莉亞選擇包容,問題也隨之消失。
「善意」一詞事實上涵蓋許多行為層面,例如:
1.對所擁有的抱持感激之心 2.重視伴侶的正面特質 3.接受伴侶的本性 4.包容希望伴侶改變的習性 5.練習體貼與寬宏大量
愛的行動會教你方法,讓你將這些特質融入婚姻關係。
善意與濫好人不同
善意早已不同於我們過去的傳統認知。這個國家的立國精神,首重個人主義與提防他人!幾十年來,女性運動與復原運動(recovery mevement)也鼓勵我們追求自我定位,與滿足自我需求。特別是必須避免當非常可怕的「濫好人」。
鐘擺得來回擺動。我們則需要以體貼、體恤、寬大的心,平衡得來不易的自我照顧與獨立。善意與當濫好人不同。當濫好人表示替別人做他們分內的事,就像你「幫助」某人戒酒。或可說是鼓勵別人不正當行為的舉動,例如幫朋友打電話請病假,因為他醉到無法上班。寬宏大量、愛、仁慈、體貼、付出等行為,涵蓋範圍廣泛,但與當濫好人絲毫無關。
善意並非「屈服」,或放棄控制的能力。它不是要你當一塊擦鞋墊,凡事都由伴侶決定。相反地,那是一種出於自我的寬宏大量,強健而且發展良好,能輕易包容不如己願的事。表現仁慈是一種授權給對方的行為。
即使現在覺得處於弱勢,堅持寬宏大量,將可幫你建立內在力量。只要「心存善意」,就會開始對伴侶更為包容、愈來愈懂得體諒、愈能夠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你會發現,另一半真的盡了全力,你的愛和支持──而非喋喋不休與捍衛自我權利──將會轉化伴侶的行為,最後以愛回報。
保持善意絕對是追求愛的心靈方法之一,也是維持美好關係的有效方法。約翰.高特曼(譯註:約翰‧高特曼,提出情緒智商(EQ)理論的美國著名心理學教授)在實驗室研究兩性關係,也鼓勵夫妻培養善意,他說:「擁抱伴侶,而非疏離,讓伴侶影響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