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夷?征鬼?
2003.12.28
--------------------------------------------------------------------------------
提到【土反】上田村麻呂,日本人首先聯想到的是「古代最強的武人」、「征夷大將軍」。這位征夷大將軍,前後三次率領大軍征服了自七世紀起便令朝廷大費周折的蝦夷地(東北地方),是桓武天皇時代的常勝將軍。五十四歲過世前一年,還為嵯峨天皇平定了「藥子之變」。在倭人心目中,是位古代英雄;但在「戰敗國」蝦夷人的口述傳說中,似乎也是位偉人。看樣子,除了以武力征服外,田村麻呂似乎也為蝦夷人做了不少改善民生國計的貢獻。
根據古籍《群書類從》中〈田邑麻呂傳記〉一文,有一段有關大將軍出身的文字:「大納言【土反】上大宿彌田邑麻呂者,出自前漢高祖皇帝。二十八代至後漢光武帝。十九代孫考靈黃帝。十三代阿智王(阿知使主),率一縣同姓百人,出漢朝入本朝(日本)。應神天皇二十六年也。有敕。給大和國檜前地居之。一名英智王。」
但根據最近研究成果,推測阿智王可能是朝鮮半島南部加羅諸國某國的王子,真相如何,仍不可考。總之,阿智王於五世紀第十五代應仁天皇那時,帶了一百多位同族人來到倭國,然後分為「東漢氏」、「西漢氏」兩族。不知過了幾百年,「東漢氏」中勢力最大的家系便是【土反】上直,由於「東漢氏【土反】上直」這個氏名太長了,便簡稱為「【土反】上」。因此,「【土反】上」是血系氏名,「田村」是子孫分支家名。
又根據〈田邑麻呂傳記〉:「大將軍身長五尺八寸。胸厚一尺二寸。向以視之如偃,背以視之如俯。目寫蒼鷹之眸。鬢繫黃金之縷。重則二百一斤,輕則六十四斤。動靜合機,輕重任意。怒而炯眼,猛獸忽斃。笑而舒眉,稚子早懷(投懷之意)。丹款顯面,桃花不春而紅。勁節持性,松色送冬而獨翠。」
《群書類從》是江戶時代末期編撰的線裝書,總計三十卷。〈田邑麻呂傳記〉大概是參考一五一七年左右室町時代末期畫家土佐光信所製作的「清水寺緣起繪卷」(現存於東京國立博物館,是重點文物),內容或許仍脫不開傳說的範疇,否則怎麼可能從二百一斤驟然瘦到六十四斤?除非患上拒食症。「鬢繫黃金之縷」,似乎是事實。可是,黃金不是很重嗎?下巴繫著黃金鬍鬚,跌倒時怎麼辦?
總之,這位大將軍的確是平定了蝦夷地的偉人。不過,他出征蝦夷地的另一個目的,其實是受桓武天皇密詔,到蝦夷地封鬼門。對平安京來說,蝦夷地位處東北,正是鬼門。不將這鬼門封起來,朝廷便不得安穩。
古代,軍事與咒術表裡相應,身為大將的武人,都懂得陰陽五行咒術,也深知寺院、神社的建築工程。因此,田村麻呂每擊破一位蝦夷首長,便會在當地建立寺院與神社,以鎮撫戰敗者的靈魂。東北地方有三十多座大將軍親自監督的寺院、神社,而與大將軍有關的神社,據說有百餘座。
田村不遺餘力所建設的鬼門封口,正是聚集在青森縣西部津輕平野的「北斗七社」。當時蝦夷人抗爭倭人的地方,主要在岩手縣北部,津輕平野是蝦夷人的樂園與聖地,從未發生過戰鬥。既然是和平之地,大將軍其實不用在此地建設神社,然而,他卻特地在蝦夷人聖地留下七座神社,而且呈北斗七星形狀。相隔最遠的二神社之間,距離五十公里,可見「北斗七社」規模相當龐大。
明治九年(一八七六年)所編撰的《新撰陸奧國誌》中,說明「北斗七社」為乳井神社、鹿島神社、岩木山神社、熊野奧照神社、猿賀神社、浪岡八幡宮、大星神社。此七社均現存於青森縣。每座神社地基下,都埋有一個箱子,裡面裝著一把蝦夷刀。這跟桓武天皇於京都東南方埋下寶劍,再於寶劍上建設劍神社的封魔方式完全一樣。
不僅如此,凱旋歸京後,又在洛東建設了清水寺。當時洛東是京都庶民風葬、水葬屍體的場所,名為「鳥邊野」,在這偏僻地方建設清水寺,其實也是一種鎮撫靈魂的儀式。而京都名勝清水舞台,當初建設的目的不是讓貴族在上面作畫吟詩、彈琴下棋,而是便於庶民可以拋棄屍體。換句話說,千年前從清水舞台上所眺望的景色,與現代迥然不同。當時是荒涼墳場,又沒有燈光,誰敢去吟風詠月?
大將軍過世後,屍體全副武裝,一手持弓、一手握刀,面向平安京鬼門方向,站立著被埋葬在東山區粟栖野。據說這是嵯峨天皇的詔令,為了讓田村死後也能護衛京城。大將軍的埋葬場所,現為田村麻呂公園。
有趣的是,田村的兒子與孫子,均是「武力絕倫」(出自《日本後紀》)的武人,但武人血統傳到第五代,竟然搖身一變成為歌人。第五代【土反】上是則是三十六歌仙之一,也是《古今和歌集》編撰者之一;而是則的兒子【土反】上望城,不但是《後撰和歌集》編撰者之一,更是「梨壺五人」之一。所謂「梨壺」,是第六十二代村上天皇於九五一年十月設置的官署,正式名稱為「昭陽舍」,專門編撰和歌與解讀《萬葉集》。
俗說「富無三代享」,若以大將軍的例子來說,應該是「武無三代傳」?不過,連子孫都能留名青史的話,站立在地底之下的大將軍,應該可以瞑目寧心吧。
資料來源--日本文化物語:
http://miya.or.tv/index.html
作者:本圖文經<<陰陽師>>中譯本譯者茂呂美耶小姐授權同意轉載,他人勿經台長同意不可任意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