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17 17:07:25| 人氣771|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密陽,就是祕密的光。》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救贖需要來自內在,不是因為現實特別美麗或具有意義,而是因為我們必需具有一個理由才會繼續活下去,即使是在這個殘酷、陰霾的城市。
——李滄東(《密陽》導演)

「密陽是一個怎樣的地方?」申愛和她的弟弟問了同一個問題。那你呢,看完了電影,你會怎樣回答呢。對。是我在問。

密陽,祕密的陽光。喪夫的申愛帶著她的兒子從首爾來到密陽,希望重新活過,一切重新開始。她慢慢地融入了社區,開展新的工作,新的事業。就在此時,她的兒子給綁架,慘遭撕票。凶手雖然找到了,但申愛無法擺脫悲痛。後來,申愛從教會聚會中得到平安和喜樂,逐漸平復過來,更決心寬恕凶手,主動去探望他。她才驚覺凶手信了上帝,成了一名蒙恩赦罪的基督徒。申愛受不了打擊,決意背叛上帝。

到底,密陽是一個怎樣的地方?它只是一個普通平凡的鄉鎮。然而,有心的人又從一個小城看見一個世界。

按道理說,電影中的申愛並不是甚麼信徒,從一開始到最後,她都一無所信,在教會她感到喜悅,又感到喪子之痛可以淡淡流逝,在群體之中感受慰藉。她的朋友宗燦也是一樣,他是為了追求她才上教會,後來習慣了,感覺良好,就成了教徒。可能,真正的信徒要算上那個惡貫滿盈的囚犯,雖然我們對他所知並不多。

後來,申愛挑戰上帝,每做一件壞事都喃喃向天詢望:「你在看嗎?你在看嗎?」我們是明白的,我們時時刻刻都想到正義的問題——為甚麼不幸臨到我身上?為甚麼會有人這樣對我?為甚麼會有人要陷我於絕境?這公平嗎?然而,更難回答的是——正義是甚麼?向他報復嗎?以牙還牙,以眼還眼嗎?這又公平嗎?為甚麼好人要死?壞人在暗角裡偷笑?還過得舒坦無恙。想下去,只會令人生氣。

上帝回答說寬恕,但作為人的我們做不到,我們巴不得親手了斷,至少看到仇人留淚痛哭跪地求饒。如此反映了一個事實,我們相信自己比他人更正義。

電影的尾聲,申愛離開精神病院的一天,她要去剪髮,又在理髮店重遇殺子仇人的女兒。剪髮中途,申愛站起來,離開理髮店,後來回到家裡,拿起剪刀,找一把椅子,親自動手剪髮。

對。我真的很欣賞電影的結尾,雖然有人會嫌它抽象了一點。當申愛重遇仇人的女兒,正好表示人間現實的種種不幸,帶來了——痛苦,哀愁,憤怒,怨憎,惱恨,煩憂。這些佔去了人生的一部分;申愛動手剪髮則代表了人的努力,反抗,改變和挽回。這些也佔去了人生的一部分。最後,電影拍攝申愛動手剪下的幾絡輕盈的頭髮,隨風翻捲,略過淺洼上的密陽,祕密的光。而密陽,可能就是電影中多番提到的上帝的旨意,內在的隱秘,那不動聲色的旁觀者。還有呢,還有就是溫煦的微笑。

台長: 香港形象
人氣(771)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大時代中的小人物故事——《我在伊朗長大》
此分類上一篇:非常突然,一個導演的誕生——游乃海《跟蹤》

di
看完電影出來,我問一起看電影的宗教信仰者:你現在還有多信。當然,她也還是沒有正面回答。

我們都要面對這無情而諷刺的時刻:上帝已經早於我原諒了他,上帝沒有經過我的同意就原諒了他,上帝把這最後一點權利都剝奪了。在一次又一次歇斯底里的嘶吼中,我深深地體會到她的憤怒。這無休止的試探到底是為什麼。她一次又一次仰望、質問,我覺得她不是在挑戰上帝,她只是在試探到底祂存不存在。所以她引誘(失敗)、自殺(失敗,其實還不想死),偶遇仇人的女兒(生活得好好的),「為什麼要挑這間理髮店」這怒吼其實也是對著上面的這位祂(為什麼要挑選我)。假如這個無所不能的設計師存在的話,為什麼要設計這痛苦的人生和經歷呢。為什麼要把屬於她的東西一一毀壞然後讓她心存感激地去愛去寬恕然後連寬恕的權利也剝奪掉呢。

其實她到底信不信呢,不信的人是無法展開報復的。老實說,在她棄信後偷唱片潛入宗教活動營地裡搞破壞時,我竟然有一絲同謀的快感(啊我這個罪孽深重的人)。

電影的結尾含蓄,含蓄的結尾才可以帶出多種訊息,讓觀眾各自解讀,畢竟這電影是拍給我們這些在黑暗裡的窺探者們看的。像開端般聚焦於陽光水流碎石等自然風景,結尾也聚焦於這密集的,看得見又好像什麼也不是陽光。生活還是要繼續,頭髮長了就要剪,剪掉的頭髮掉落在地上,被風吹進窪地,水和泥土,廢棄的垃圾。最終都要回到「物」。我們也只不過是一群被化學物質控制的物。無論感情強烈的人,冷漠的人,信的人,還是不信的人。
2007-10-28 03:17:26
matthew
其實有一些想法是一致的。

挑戰上帝與上帝存在的問題是一體兩面。就是以(非)正義作為武器去攻擊上帝,進而肯定或否定上帝的(不)存在。這一點,杜思妥也夫斯基的&quot卡拉馬佐夫兄弟&quot已處理了這個&quot神義論&quot的問題。換句話說,小說中的伊凡好比申愛。我只想引入阿遼沙的視角。

寬恕之難,為人所不能承受。電影深刻之處也在於此。

「物」是可觸可感之在,如申愛在藥店所說,她只相信眼前的東西。光,是不能看的,在而若不在。可能隱秘,是為了更好地存在,人所能承受,以不在去肯定在。
2007-10-30 20:41:3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