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四年九月三十日,小梅子懷著雀躍又焦慮不安的心情抵達加拿大。為什麼是九月三十日呢?只要打開舊的護照就可以知道。出海關後,竟然是一個會講國語的「阿逗ㄚ」來接機。(後來才知道這位老師曾住在台灣好多年,不只精通國語,說台語也能通。最後還娶了一位台灣新娘!)同行地除了老爸、大妹、我之外,還有一位男同學及他的媽咪。
那位「阿逗ㄚ」先送男同學及他媽咪到學校的男生宿舍 (說穿了... 就是一間house,有學校的舍監家庭同住)。之後送我們到我與妹妹的homestay去,也就是我們將要棲身的地方! “Homestay”中文翻譯=寄宿家庭,就是我到加拿大學到的第一個單字。
我們旅加的同學都管homestay的女主人叫「轟媽」(home-mom = homestay mother)而男主人叫「轟爸」(home-pa = homestay father)。 這些homestay主人除了供應房間及膳食給我們這些留學生外,還需要照料的我們的日常起居與學校活動,難為他們常常會轟來轟去到發轟 :P~那個家庭的背景很複雜。「轟爸」是十五歲就移居加拿大的緬甸華僑,而「轟媽」則是嫁到加拿大的在台灣長大的香港人(夠複雜了吧?!)。因此,「轟媽」雖然嫁到加拿大後一直是個家庭主婦,她卻精通多種語言(香港話、國語、台語、客語及英文... 所以不能說她的壞話了)。然而,「轟媽」最爭氣的卻是她的肚皮!我與妹妹住在那裡的四年裡,「轟爸」和「轟媽」由擁有一個愛的結晶到小妹妹與小弟弟相繼出生,好不熱鬧!
我與妹妹很「阿信」地,出國以後一直寄宿在同一個homestay。倒不是說這個homestay有多特別或便宜,只是一個人一旦習慣了一個環境,就很懶得改變吧(何況我們姊妹有三人)!也曾經試圖尋求更適合的寄宿家庭,但是不是遇到超級嚴格溫哥華西區某名中學退休下來的老師,就是必須兩個人擠一小間房,或者必須搬到偶爾有灰熊會闖進後院的荒郊野外,所以就算偶爾與原來的homestay 有些衝突,還是先隱忍了下來。
不過,印象最深的是住在加拿大的第一個晚上。我被一牆之隔的車輛聲吵得不能睡覺。每一輛車子開過就感覺到門窗與天花板在搖晃(加拿大的房子沒有水泥鋼股架構,只由薄薄的木塊構成)。看著陌生的房間、陌生的擺飾與陌生的天花板……不禁懷疑,為什麼我要離開那麼熟悉又舒適的環境跑到這麼遠來受罪?!我好想念我的床和我的棉被。我好想念我那凶悍的媽咪和沒事愛裝無辜的小妹(不想老爸,因為他那時還陪著我們)。我好想好想回家~ 能不能,不要玩了?!
照片說明:於加拿大遇到的第一場雪之際,在homestay門口的留影。【右】 我的第一位室友(其實不同間,但住在同一個homestay)加同班同學-Teresa。【左】剛出國時的小梅子(那時候比較肥~)。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