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台灣》重燃環保之光
在屋頂使用太陽能板,廠區內的路燈使用風力發電
- 2014-01-05 旺報 文/黃冠華(旭榮集團執行董事)
▲齊柏林拍的《看見台灣》紀錄片引起廣大迴響,讓民眾更加關注環保議題。(本報資料照片)
|
日月光排汙事件讓我們對企業社會責任感到失望,但是《看見台灣》紀錄片在台灣大受歡迎,卻又讓我們看到希望,一個基於對家園之愛的希望。
由於個人興趣,我對電影圈略有涉獵,在幾個月前,一個朋友詢問我關於如何行銷紀錄片的事。他和一個導演合作,拍攝了一部關於台灣環保意識的紀錄片,「你估計想要的票房約多少?」我問他。「由於成本很高,雖是公益性質,但真不想虧本,我希望賣到超過1億台幣,有可能嗎?」他問。
其實據我所知,台灣的紀錄片在院線放映最高記錄票房是《不老騎士》的3千多萬,這已經非常的難能可貴。至於紀錄片要賣到1億台幣的票房,那真的是想都不敢想。我心中充滿狐疑,但是看著這位朋友那堅毅的眼神,除了給予建議並且努力介紹一些資源之外,也只能對這唐吉訶德般的勇氣和精神,給予無限的祝福。
這部片於2013年11月左右上映了,就是後來在台灣掀起旋風的《看見台灣》,朋友合作的那位導演,就是齊柏林先生。
關於《看見台灣》這部紀錄片的論述,這些日子以來各個媒體社論都應該都已經講到很完全了。我在此想從我所從事的產業端,提出一些觀點和想法。
廣東河水顏色的諷刺
我所從事的紡織成衣製造產業,其中的布料染色與加工處理端是一個會製造廢水的環節。染色的「染」,中文拆解開來就是九十八個水,而布料染色與染後的加工整理(簡稱染整)是紡織供應鏈中絕對不可或缺的一環。
一家染整廠對於汙水處理的技術和設備,需要高成本的投入。而對於在整個供應鍊底層、低毛利的中小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所以在追求經濟成長、先吃飽再說的大框架下,基本上環境保護這件事情就被犧牲了。
以我們這一個產業而言,2、30年前在台灣所謂的經濟奇蹟關於紡織製造這一環,就是靠這些藏於鐵皮屋內的中小企業大軍所支撐起來的,情況多半是夫妻創業,環境艱難、量入為出、苦幹實幹。接訂單進來,讓機器24小時可運轉,是比什麼都要重要的頭等大事,哪還談得上什麼汙水防治、環境保護?
而經過世代移轉,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陸也是循著一樣的模式一路走來,不只複製台灣的生產模式,更以龐大的國際資金投入(包括為數眾多的台商)及國家力量的運作,以「世界工廠」之姿君臨天下。
在嚴重的時候,甚至有聽過這樣的說法:在廣東,想知道明年全球時裝最流行什麼顏色?大家去看看河水就知道了。
我所服務的旭榮集團在公元2千年也前往大陸投資,在江蘇常州的工業園區內開設了染整廠。由於強調「坦誠」的企業文化與過去數十年的商譽,我們提撥了大筆的預算在汙水處理、中水回用的設備上,甚至在屋頂使用太陽能板,廠區內的路燈使用風力發電等,想得到、可以節能環保的都用上了。
不可諱言的,這些投入都是成本費用,都需要攤提到報價裡,但是在現實的商業環境中,價格的競爭是難以避免的。有時候在客戶端聽到某些大陸當地對手報價時,真的是低得難以置信,我連不加利潤的成本價都無法與之競爭,更何況要加上利潤的出廠價格。
後來才知,某些不肖廠商埋暗管直接排出,根本沒有所謂汙水處理這種費用,所以報價可以低到不可思議。但這是危機也是轉機,為此,我們不得不朝向更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去研發,避開低價格的紅海競爭,而以高附加值、差異化的路線持續成長。
大陸治汙決心勝過台灣
衣食足,然後知榮辱。這些年來,台灣、大陸都慢慢的走向了追求較高的生活水平,對於GDP經濟成長的追求,不再是大家追求的唯一目標。
中國大陸的製造業發展時程是跟在台灣之後,但是,一旦北京決定要轉換政策方向時,對於政策法規的落實與執行力,真的是領先台灣,可說是後發先至。
對於生產效能低落的染整廠,大陸官方已提前宣布「整、留、停、轉」的政策,依據企業的狀況,開出協助整併,留意察看、勒令停工,要求轉型等藥方,如企業無法進行改善,或心存僥倖,就以刑法來伺候這些不負責任的老闆。對染整廠的新牌照發放與汙水整體排放量則用數據管控的方式,每年一步步的提升全國節能減排的目標。
換句話說,紡織這個民生基礎工業不會不存在,但是該盡的社會責任,該做的節汙減排,個個都要到位,絕不容許有模糊的空間。這點,其實非常值得台灣參考。
我們常說,台灣的美雖不在名山大川,但絕對是好山好水,我們的家園是一個非常適合居住的地方。前些日子,大陸沿海各省深受霾害所苦,一個大陸朋友來台灣玩了幾天後感嘆:「毛澤東大戰蔣介石,毛澤東打贏了,但是共產黨的子孫卻在大陸為霾害所苦,蔣介石打輸了,但國民黨的子孫卻在台灣享福。」
這些話聽起來啼笑皆非,卻也帶給我們一些省思。
成功源自夢想的堅持
談回《看見台灣》這部電影的上映,從這次經驗中,我學到了兩件事:
其一為「德不孤,必有鄰」,台灣的自主公民意識益發強烈,讓很多正義之聲得以聲張,這是很多大陸朋友非常讚賞的。
第二是絕不要小看一個人的夢想,《看見台灣》的票房在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超過了1.7億。世界上很多的關鍵時刻常源自於一開始被人看輕的夢想,從我們熟悉的孫中山革命、甘地不合作運動,到近代阿拉伯之春所造成的漣漪效應,都是源自於一個夢想,一個信念,然後在全力付出中,我們看到了如奇蹟般的成功與改變。
《看見台灣》的成功讓我相信台灣人的環境意識又提升到一個不一樣的新境界,這部紀錄片揭露了很多我們之前不願意觸碰的議題,也掀開了很多盤根錯節的政商關係、歷史共業。而這些是我們這一代人勢必要去面對的,不僅只是為了自己,更為了我們的後代子子孫孫。
畢竟,我們都希望給後代一個乾淨、舒適、美麗的家園,不是嗎?
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器|鍋爐替代能源|工業用熱泵|領航節能科技 資料整理
http://mypaper.pchome.com.tw/markleader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