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光電產業新戰國時代來臨,併、盟、進、捨策略多元
工研院IEK 王孟傑
一、前言
太陽光電產業歷經兩年的重整,迄今逐漸呈現回溫的現象,各廠商開始重新綢繆下一波的競爭實力與位置,以圖在新局面取得新優勢。國外廠商尤其積極,採用併購、聯盟、投資或捨棄原事業等策略,以求取得新的能量與利基。
相對於海外廠商的積極改變,台廠則採穩健成長的方式,藉由市場轉移至亞太地區,且歐美對中國大陸雙反制裁的契機,取得這新局中的好采頭。然而,太陽光電產業局勢仍然在變化中,台廠也應思考未來之定位,加強自己的能力,才可因應新局勢的挑戰。
二、併購既有廠商以求快速成長
併購為進入產業最為速成的方式。過去兩年,以尚德、Q-Cells為首的太陽光電領導廠商面臨經營問題,甚至破產,使得過去尚未取得產業地位的廠商有機會取得大幅度成長的機會。最經典案例為韓華集團,於2012年併購破產的Q-Cells,結合旗下原有的韓華SolarOne,逐步建構完整的產業鏈,甚至在美國針對不同的系統型態佈局了三個系統開發商,可說是投資最為積極的企業之一。此外,我國新日光與旺能的合併,也是圖自身規模擴大以爭取更好的生產與採購優勢的作法。
而在這復甦氛圍下,也激起了新一波併購潮,且多以補足自身能力為主。於2013年初,兩椿逆變器併購案即可看出此趨勢-從事大型逆變器生產的AE與ABB,分別併購了中小型逆變器廠商Refusol與Power-One,以掌握完整的產品線;美國中小型系統開發商SolarCity則是併購了支架設計廠Zep
Solar,藉此除掌握支架相關技術以降低成本外,也可取得過去Zep Solar之技術授權金收入。
三、策略結盟以取得強化新技術與進軍新市場
策略結盟為不同專長領域的廠商截長補短以強化自身能力的作法。過去兩年中,各廠商經營困難,但為了繼續尋求未來發展,藉由策略聯盟方式,以最小的成本達到持續成長的目標。其作法有二:一為強化新技術,一為進軍新市場。
在強化新技術方面,在產業景氣佳時,只要廠商有能耐,基本上以併購的方式取得新技術所需資源;然在不景氣的時期,各廠無不朝降低成本方向發展,新技術也需要各方資源投入以分攤開發成本與風險,其中濕製程設備廠RENA組成PERC及N-Type技術開發聯盟最為積極。此外,美國有眾多擁有獨特技術之新創事業也期望有資金挹注以持續研發,因此近期多晶矽大廠德山化學即投資薄化矽晶圓廠1366,希望以德山的多晶矽與1366之長晶技術結合,開發新的太陽能商機。
進軍新市場的作法更是廣泛使用。太陽光電市場正由歐洲向亞太、美洲地區移動,使得客戶群有很大的轉變。對於系統開發商而言,必需要有堅強且低價的元件供應商支援,才能夠開發這些新興市場。因此可觀察到英利等模組品牌廠積極地與歐洲系統開發商聯繫,以前進這些市場處女地。對於日本、中國等封閉型市場,歐美企業也藉由與當地企業合作或入股投資方式逐步打進該地市場,其中以逆變器廠商之合縱連橫最為明顯。
四、進取或退捨,明快決策
經過兩年的整頓與消長,許多企業在設備上已有相當年份,甚至在無法快速跟進技術或嚴重虧損拖累,甚至在大環境不良的情況下,部份工廠也失去經營上的優勢,因此存續的廠商已迅速進行投資取捨的動作。
由於市場的轉移,歐洲當地生產廠商已經失去成本優勢,因此新興市場的在地企業開始悄悄設廠,印尼、巴西、墨西哥等地方已有新的生產基地出現,且不少是由政府協助出資、或開發銀行的資金挹注所致。以美國收購破產的CIGS企業DayStar的PacWest
Equity為例,在取得巴西融資機構Euro Brazil
Investments之五千萬美元資金後,將在巴西另起爐灶,設立生產工廠。由此可見,姑且不論是否成功,新興市場國家在市場轉移的當下,也積極透過各種資金管道,投入新的生產工廠,以加速當地太陽光電產業的成長。
此外,對於失去競爭力的工廠,海外企業也明快地做出切割或關廠的動作,尤其在歐洲,REC、Conergy、Bosch等曾經風雲一時的大廠,都逐步關閉歐洲的工廠,REC更是明快地切割"多晶矽"與"模組"之事業,除了使財報較為好看外,多晶矽事業可持續生產高品質產品,模組事業則可結合逐漸壯大的系統業務達到產銷一體的營運,財務操作更為容易。此外,日本玻璃大廠旭硝子,在中國大陸眾多玻璃工廠投入太陽能模組保護玻璃的情況下,先是關掉了北美工廠,近期又將大陸蘇州工廠轉型為汽車玻璃生產工廠,快速轉換跑道。由此可見,除了持續投資外,明快處理無競爭力事業也是因應這產業新局的可行作法。
五、產業新局勢快速變化,台廠應求國際化
面對太陽光電產業快速變化,海外廠商也以不同的策略因應新的局勢,相較起來,台廠的作法相較比較保守。
海外新廠許多採取購入新設備來擴大規模或進入產業,但台廠在經歷兩年不景氣後,以業內互相支援取代產能競爭,相較之下,的確能夠穩健發展。然而,未來若設備廠之新技術已達成熟,若未跟進腳步,則可能會有技術落後的可能。因此,循序漸進地淘汰老舊產能,適度引進新技術,是台廠可思考的方向。
此外,雖然目前台廠營運狀況不錯,但全球市場並未明顯擴大,最主要是市場轉移至中國、日本、再加上歐美雙反制裁所營造的大環境;換句話說,台廠在景氣上的掌握較為被動,較缺乏開發全球市場的能力。如此一來,若市場再由日本移至其他地區,如台灣較不熟悉的中南美、非洲地區,則難以與歐美、中國廠商競爭。這將是另一個未來潛在危機。
因此,在這新的產業時代來臨時,台廠除了以既有地緣與技術優勢外,也應思考開發本身不擅長的市場或經營領域,活用併購、聯盟、投資或退出策略,快速發掘潛在新市場,為未來三年最重要的工作。
太陽能發電|太陽能熱水器|鍋爐替代能源|工業用熱泵|領航節能科技 資料整理
http://mypaper.pchome.com.tw/markleader88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