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歡閱讀 這是自己多年來始終沒有改變過的一種興趣
如果今天要是讓我選擇一本最喜歡的文學作品的話
恐怕很難 因為舉出來的名單實在太多了
不過要是選出一本最常閱讀的書籍(撇開漫畫不算)
那必定是〔傲慢與偏見〕無疑
光看書名可能有些嚴肅 但拜讀過的人都知道其實這是部幽默風趣 帶有喜劇風格的諷刺小品
本書由英國作家珍奧斯汀(jane Austen,1775-1817)所著
小說是敘述在18/19世紀之交 關於英格蘭鄉間一處紳仕人家五個年輕女兒婚嫁的故事
作者用著輕鬆愉悅的筆調將這個釣金龜婿的故事描繪得非常引人入勝
雖然長達2/30萬字 但一點也不會給人沉長的感覺
從我1991年初次接觸以來
到2004年為止 總共已拜讀過十一次
幾乎每隔一兩年 我就有一股衝動想再從頭再看它一次
這種反應簡直像侯鳥每年都固定要南飛一樣
奧絲汀筆下那種英國18世紀帶點田園風格的鄉紳生活還蠻吸引我的
每次看完這本作品 由於意猶未盡
心理狀態似乎沉浸在十八世紀的世界
所以總會接連把珍奧斯汀其它五本著作看完
繼續浸淫在英國的田園氛圍中
珍奧斯汀的小說風格其實都蠻類似的
當時女性生活圈子相對男性來說比較狹窄
所以珍的描寫範籌也局限在自己熟知的中上階層
不過由於奧斯汀敏銳的觀察力與對人性的洞悉
使得她的小說也呈現出一種細膩的女性觀點
配合著那委婉的嘲諷筆調 相當膾炙人心
〔傲慢與偏見〕是以鄉紳班奈特先生的次女伊莉莎白為主角
故事描述她跟男主角達西兩人的關係進展
伊莉莎白出身平凡 家有一姐三妹
父親成天埋在書堆中 不管世事 平日就嘲諷自己妻子的愚昧作樂
除了她跟姐姐珍比較知書達禮 比較符合大眾心目中的淑女印象外
三個妹妹不是古板女學究 就是太過放蕩 像個沒家教的也女孩
而達西屬貴族後裔 家產豐厚 加上個人 儀表堂堂 才華出眾
因此總是目空一切 充滿了強烈的階級意識
當他伴著好友賓利來到這平靜的小村作客時
根本沒想到自己會在此地找到未來的伴侶
賓利愛上了伊莉莎白的大姐珍 也希望能介紹其妹給達西認識
可是驕傲的達西卻回答他說:
”伊莉莎白長得還可以 但還沒有美到打動他的程度
而且他可沒興趣去抬舉那些受人冷落的小姐”
很不湊巧的 這話剛好被附近的伊莉莎白聽到了
達西本來就傲慢 給人印象一直很差 她更因這番話對他產生了強烈的偏見
(這就是書名的由來)
只是呢 愛情總在不期然自動燃起了火苗
達西想也想不到 就在他認定伊莉莎白吸引不了他時
自己卻不自覺地愛上她了 於是他開始在情感與理智間掙扎
終於(在半年後) 他向伊莉莎白求婚了
達西解釋說其實他並不想跟她結婚
因為他覺得伊莉莎白出身微賤 自己是上流社會的人
與其結婚只是在遷就她 讓她高攀
加上他對伊莉莎白家人印象又差 跟他們搭上親戚關係只會降低他高貴的身份
雖然很不情願 可是達西實在控制不了自己內心的情感
只好勉強向伊莉莎白求婚了 雖然這違背了他的理智與意願
我想大概沒有幾個女孩子聽到這樣的求婚告白會高興的吧
伊莉莎白當然拒絕了 誰也沒想到會喜歡上她 包括她自己
她被愛得莫名其妙 本來她就對達西無好感
加上他的求婚態度根本無法打動人心
一副降尊紆貴的模樣格外讓人厭惡
何況彼時伊莉莎白又從別人口中得知達西破壞了她大姐跟賓利的姻緣
只因他認為班奈特家配不上他朋友!
達西本來認為自己勢在必得 所以當他聽到伊莉莎白這樣的回答時覺得不可思議
其實他沒想到根本就是他這種態度讓人反感
這是本書中的一個高潮
接下來兩人當然在一連串的事件當中釐清彼此的誤解與偏見
伊莉莎白逐漸了解是她誤解了達西 並且因他的改變與默默付出而愛上了他
達西也修正自己目中無人的態度 以實際行動來證明對伊莉莎白的感情
最後當然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囉
當我剛接觸奧斯汀的作品時 並不特別喜歡
她的小說節奏較慢 而且內容總是在一些平凡的日常瑣事打轉
但奇怪的是 珍奧斯汀的小說給人的感覺就像倒吃甘蔗一般
你會發現越看越有興味
在她的作品中 後半部往往會有令人出乎意料的情節出現
因為前情即有伏筆 只是讀者多半不會發現
奧斯汀又能把它銜接得天衣無縫
所以讀者往往有一種彷彿閱讀推理小說似的驚奇感
譬如中伊莉莎白有個仰慕者威卡
以前是達西管家的兒子 深受老達西先生疼愛
大家都以為小達西嫉妒他 所以沒照父親遺言為他安排職位 讓他四處飄泊
誰知這一切根本都是威卡捏造出來的謊言
原來是他生活揮霍 自己失去了那個職位
他甚至要誘拐達西的妹妹向其兄敲詐 只可惜沒成功
最後因債台高築逃亡時 還偕同伊莉莎白的花痴小妹麗迪亞一起私奔
害得眾人亂成一團 最後還是達西出面用錢消災 讓他們保住門面
一切只因他對伊莉莎白的愛
奧斯汀的每部小說皆有如此讓人意外的情節
上述即是一例
不過就像很多著作一樣
裡面某些配角的表現有時反而會喧賓奪主 搶走主角的風采
在也有幾個這樣的角色
首先就是伊莉莎白的媽媽班奈特太太 她是小說中一個非常突出的喜劇角色
在這個思想狹窄 見識淺薄 一心只想為女兒釣金龜婿的婦人身上
珍奧斯汀用了詼諧的手法來反諷人性的弱點
每次只要她一出場 就會有某些愚昧的言論或舉動 讓人不禁會心的一笑
老實說 我喜歡班奈特太太的程度還勝於她女兒呢
另外一個就是伊莉莎白的表兄柯林斯先生
他是那種腦袋空空 見到大人物只會阿腴奉承 以期得到好處
即使受到白眼仍不自知 還在一旁沾沾自喜的可笑人物
書中他跟班奈特太太跟本就是一對寶
或許現今社會中在我們周遭仍有許多類似的人物
所以才會讓人啼笑皆非吧
珍奧斯汀的小說主題皆環繞在愛情與婚姻周轉
看似平凡 卻也是她的不平凡之處
因為她有辦法將這些普通的事件寫得絲絲入扣 引人入勝
就像英國名作家毛姆所說的:
”每一部作品 都沒有值得一的特殊大事
雖然如此 但每看完一頁 仍忍不住要看下一頁 想知道會發生什麼事
看完那一頁 仍沒有發生大不了的事 但還是克制不住想看下一頁”
還有
”不談艱澀的理論 而是爽直地說出有趣才說的話
比更偉大而有名望的小說家所寫的作品更有趣”
我想這大概就是對最好的註腳了吧
所以他把珍奧斯汀列為其心目中”世界十大小說家”之一
我覺得是實至名歸 一點也不是恭維
從後代對其越來越高的評價 便可看出奧斯汀的作品經得起歷史的考驗
談完了書 接下來就是它的電影了
〔傲慢與偏見〕本就是一部幽默小品 在電影中更加強它的喜劇成分
即使小說中比較嚴肅的部分 在影片中仍以詼諧的手法來處理
這是一部讓你從頭笑到尾的電影
但戲而不謔 仍保有原著諷刺卻有格調的精髓
以致於原著是我最常閱讀的書 連電影都是我最常看的喜劇
自1998年蒐集 我平均每年也是會欣賞一次以上
〔傲慢與偏見〕搬上銀幕很多次 個人蒐購到的是1940年的好萊塢版本
這是由當時米高梅天后葛麗亞嘉遜跟頗富盛名的莎劇演員勞倫斯奧立佛主演
嘉遜是個非常出色的演員 只是年齡稍微大了一些
(當時已35歲 原著中伊莉莎白才從20歲跨到21歲而已)
而且外型成熟(比較適合演好媽媽)
結果在小說中排行老二的到電影上卻變了老大
不過這無損她的演出 事實上無論是原著中伊莉莎白表現出來的機智 幽默 與聰慧
葛麗亞都詮釋得極為恰當與傑出
小說中本就突出的班奈特太太 到了電影裡面反而更搶眼了
這應該跟喜劇演員瑪麗波蘭的出色表現有很大的關係
她甚至還比女主角還引人注目
每次欣賞這部電影 我總會特別注意她的戲份 因為實在很令人捧腹大笑
班奈特太太這角色真該得到奧斯卡女配角的提名
另外一位突出的配角則是凱薩琳公爵夫人
她是柯林斯口中的恩主 達西的姨媽
一心想讓她的姪甥跟自己的女兒安妮婚配 只可惜沒有成功
凱薩琳夫人是典型驕傲侮慢 目中無人的上流社會人士
充滿了強烈的階級意識
只是她的自以為是反而成了她的可笑之處
改編後的有很多蠻精彩的台詞 都是小說中沒有的
像片初班奈特太太望著五個女兒自怨自艾
感慨要是女兒沒有歸宿以後該何去何從時
喜歡取笑她的老公也看著女兒 一臉嚴肅地答道:
”也許當初她們出生時 應該淹死一個才對”(當然是開玩笑)
接著賓利在梅里東舉辦的舞會上被珍的美貌吸引 向她邀舞時
班奈特太太就故作姿態要女兒接受對方的邀約
等兩人步向舞池後 便一臉得意地向別人炫耀說:”有個女兒能嫁入豪門真好”
(事實上在片中珍與賓利才初次見面)
旁人聽了還在一旁暗自挖苦道:”是呀 明天就可以準備嫁妝了呢”
而凱薩琳夫人在跟伊莉莎白聊音樂時 老王賣瓜自賣自誇地吹捧自己道:
”像我這麼有天份的人要是去學鋼琴
一定會成為音樂家的--只不過剛好忘了學”
麗迪亞跟威卡私奔後 身為表兄的柯林斯先生不但沒有安慰班奈特太太
反而在一旁假道學地落井下石道:
”班奈特太太 令嬡名譽已毀 我想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趕快死了算了
免得遺穢人間 還好當初我向伊莉莎白求婚沒有成功
否則一定受到波及 這真是不幸中的大幸啊”
(兩家是親戚關係 由於班奈特先生的財產是繼承而來
彼時有限定男嗣繼承權的限制 沒有兒子的他並不能把家產傳給女兒
反而要拱手讓給身為最近男性親屬 也是第一順位繼承人 的柯林斯先生)
片中這種令人發遽的對話比比皆是
光用講的可能還感覺不出這有什麼興味
但只要你看過電影 一定可以感覺出它的幽默與趣的
如同許多改編自文學的電影一樣
在搬上銀幕時也做了一些更動
像原著中蠻重要的伊莉莎白舅父母在電影中就沒出現
(他們可是讓伊莉莎白跟達西結合的功臣之一)
但變更最多的還是它的結尾
原著中的凱薩琳夫人是極力反對伊莉莎白跟達西的婚事的
因為彼時英國的上流社會中流行同階級內婚
凱薩琳夫人與其妹(達西之母)希望彼此子女能結為夫婦 親上加親
所以在伊莉莎白跟達西結婚之後
凱薩琳夫人還鬧了好一陣子彆扭 不跟他們往來(不過最後仍然和好)
可是在電影中 這位高貴的公爵夫人竟然是促成兩人愛情的大功臣
原本小說中一心期望達西跟自己女兒成親的凱薩琳夫人
聽到謠傳伊莉莎白可能跟她姪甥結婚
立刻大陣仗地跑到班奈特家阻止這段也許只是捕風捉影的傳聞
(事實上兩人那時結婚的可能性的確不大)
凱薩琳夫人要伊莉莎白向她承諾絕對不跟她姪甥結婚
雖說伊莉莎白當時亦覺得自己跟達西是不可能有結果的
但個性強烈 不願屈服權威的她卻不願答應
(寫到這裡 我突然發現其實伊莉莎白跟凱薩琳夫人的個性蠻像的
兩人的性格都非常剛硬 碰到自己覺得對的事情會一直堅持)
讓她氣沖沖地無功而返
不過在電影中竟然變成是達西要求他姨媽來幫他探探伊莉莎白的心意的
凱薩琳夫人反而成為間接的媒人 只因她太寵達西了
看了這片段 會讓觀眾對她的看法頓時改觀
原來凱薩琳夫人除了傲慢外 其實也是個好人
雖說情節有所更動(讀過小說的人再看這部電影 應該會對結尾的迥異印象深刻)
我倒覺得無可厚非
因為變更後的情節同樣精采 原著的精神並沒為此改變
而且電影版的受歡迎往往可以幫助更多人再去欣賞這本文學傑作呢
在閱讀〔傲慢與偏見〕的過程中
有時我是注意它彼時的社會結構 比照當時的歷史背景
有時是欣賞它的幽默 注意它的反諷之處
有時則是分析它的結構 推敲它的寫作技巧
有時則時單純享受閱讀的樂趣
或許每次欣賞這本作品時 我總是從各種角度切入
所以都會有不同的收穫吧
雖說到去年為止 我已看過11次
但如果沒有意外的話 恐怕這輩子我至少會再欣賞個11次
〔傲慢與偏見〕真的是部雋永再三的文學經典
相信一定有很多人會認同我這句話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