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2 20:23:58 | 人氣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環境/民俗】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文化創意
 
作者:林榮泰 / 臺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系
 
幸福甜甜圈
幸福甜甜圈
筆者曾經在《科學發展》月刊第 368 期中,寫了一篇〈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探討科技與人性在產品設計中的重要性。雖然「科技」是「設計之本」,但「人性」是「設計之始」;「科技」必須源自於「人性」,才能營造和諧的人造世界。設計創意則源自於文化,設計的目的在於改進人類的生活品質,提升社會的文化層次。因此,設計師必須掌握社會文化的脈動,以做為設計的參考,並把它反應在設計上,才能形塑優質的生活文化。

從產品設計的角度來看,在「經濟全球化,生活地球村」的影響下,各國的產品設計呈現一致的國際化風格,缺乏地區性的文化特色。近年來在消費者導向、使用者中心的設計趨勢下,人們開始喜歡個性化、差異化的產品,甚至尋求具有文化認同、表現文化特色的產品,世界各國也發展出強調自己文化特色的設計風格,例如義大利風格、日本風格、德國風格、北歐風格等。各國不同的產品風格,呈現在設計上的文化差異,正是全球化下產品設計「同中求異」的趨勢。

本文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進一步探討如何經由「人性科技」與「感性設計」的融合,營造一個具有「文化創意」的人性化生活環境。

設計本質與文化創意

設計是一種綜合的造形活動,產品則是一種日常生活器具,設計透過產品反應當時的生活型態、美學價值、流行風尚、經濟發展與文化層面等。就產品設計而言,所牽涉的問題既多且廣,包含了藝術、科學、哲學、社會、文化、環境等因素。就商品化而言,還要考慮製造、生產、市場、銷售等問題。這些因素的關係甚至相互衝突,可以說是錯綜複雜。

1964 年,國際工業設計社團協會(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 ICSID)釐定工業設計的定義如下:「工業設計是一種創造的行為,其目的在決定工業產品的真正品質。所謂真正品質,並非僅指外觀,主要是在結構與功能的關係,俾達到生產者與使用者都表滿意的結果。」

設計是在藝術與科學兩極之間的創造行為,設計創作則是具有特定實用目的的造形活動。設計本質在於應用藝術與科學,解決日常生活文化的問題,目的無非是達到生產者與使用者都表滿意的結果,也就是企業主願意生產,消費者樂於購買的經濟行為。簡單來說,設計是以求真的科學為基礎,透過求美的藝術來表現,達到求善的創造行為,營造一個具有「文化創意」的人性化生活環境。

因此,前述 ICSID 對設計的定義可以整理出如下的4個重點:(1)設計是創造行為,透過產品表現優質的創意。(2)設計是造形活動,應用科技表現造形的美學效果。(3)設計是經濟行為,滿足使用者與生產者的不同需求。(4)設計是文化創意,經由產品營造日常的生活文化。

設計是有目的、有條件、合理化與創造性的綜合造形活動,講求「人與物」互動的「社會性」,結合「物理機能」與「心理機能」的「合理造形」,注重「人機系統」,考慮「人因工程」,納入「經濟活動」,營造「生活型態」,形成「生活文化」,達到「人性化」的生活環境。簡言之,設計是文化創意,最終的目的在於形成生活文化,營造人性化的生活環境。

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被納入行政院「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顯示臺灣經濟發展面臨轉型,已經是朝野的共識。最近政府一連串的措施,例如成立臺灣創意中心連結文化創意與產品設計,訂定文化創意產業優惠貸款辦法等等,在在顯示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決心。

何謂文化創意產業?簡言之,文化是一種生活型態,設計是一種生活品味,創意是一種經由感動的文化認同,產業則是實現文化創意的方法。在知識經濟的時代,文化與產業的關係日益密切,文化是需要花錢扶持的產業,產業也可以透過文化成為賺錢的創意。對產業而言,文化加值創造了產品價值的核心,對文化而言,產業是推動文化發展的動力。其所形成的文化產業,影響日常生活型態,又成為產業文化的重要影響因素。

所謂文化創意產品,就是其創意來自文化的產品設計,主要是透過文化器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因素,予以分析轉化成設計要素,並運用設計為這文化因素尋求一個符合現代生活型態的新形式,並探求其使用後對精神層面的滿足。就設計的實務面而言,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首先要以科技為基礎,考慮人性的需求,分析文化的內涵,再轉換成設計的屬性。

文化創意產品的設計其本質是「實務的」,其成果是「務實的」,其價值則是「生活化的」。因此,唯有把消費者的生活型態納入實際的設計活動中,才能透過設計達到科技與人性的結合,把日常生活的文化創意表現在產品設計上。未來的設計師需要把設計思考的內涵,從過去以科技為中心的技術領域,轉換成以人文與文化為中心的感性心境。也就是考慮人的情意變化,把使用人的情感加入產品設計,形成使用人與產品之間的互動。

人性科技

近代工業設計的發展始於 19 世紀末的美術工藝運動,成形於 20 世紀初。科技一直是創造繁榮物質文明的動力,工業設計的發展也是隨著科技的進展,亦步亦趨。從設計演變的過程來看,每當科技有飛躍性的進展時,必然帶動設計與造形的變革。因此,說「科技」是「設計之本」實不為過。

從 20 世紀以來,大致可以把設計的發展區分成 5 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可以用一個「F」來代表,也就是:(1)30 年代的機能設計(design for function);(2)50 年代的親人性設計(design for user-friendly);(3)70 年代的趣味性設計(design for fun);(4)90 年代的新奇性設計(design for fancy);(5)21 世紀人性化貼心設計 (design for feeling)。

1930 年代,科技幾乎左右了整個設計的造形,在機能主義的主宰下,「形態由機能決定」變成設計的最高指導原則。二次大戰後科技快速發展,探討人機系統的人因工程學適時興起,因此,1950 年代後,人們厭倦以機能決定形態的設計方式,符合人因工程的造形變成設計的主流。到 1980 年代個人電腦興起後,所謂「親人性」的介面設計,已經成為資訊產品設計必須考量的因素。

又 1970 年代起,人們並不滿足於親人性設計,轉而追求產品的趣味性,而興起了所謂的趣味造形。1990 年代,科技快速發展,突破了大量生產才能降低成本的限制,多樣少量的生產也變成可能,消費者的求新、求變,促使設計師追求個性化的新奇造形。進入到 21 世紀的數位科技的世界,以「人性」為本的設計更加重要,注重情感或情意的設計成為設計的主流,即所謂感性造形。

感性設計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食、色,性也」,人類覓食以求生,生育以傳承,這是人類的基本能力。另外,「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說明人性善良的一面。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人性就是「好利惡害,追求欲望」,因此有各種激勵人性的方法。從設計的角度來看「人性」,人必犯錯、投機取巧、自以為是、懶惰成性等,因此產品設計有防呆設計、防錯設計、親人性設計等以人為中心的人因工程設計。

如果從人性的需求來看,則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影響最為深遠。馬斯洛把人類的需求層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等五種層次,其關係是由下而上的。當基層需求獲得滿足後,上一層次的需求才會出現,並影響行為表現。換句話說,人們不會餓著肚子去追求被尊重的需求。

基本上,設計的走向大致也是如此,早期我們追求「物美價廉」的產品,現在我們需要「個性化」的產品。隨著設計思潮的改變,產品開發的訴求也隨著轉變。例如,ICSID 1992 年的年會中提出「設計程序三角形」的議題,把產品設計定義為設計、市場與製造三者之間,求得最適化的解決方案。今日,所謂設計、市場與製造的設計程序三角形,已經轉變為著重使用者、設計師、製造商三位一體的概念。

而這正是從科技產品轉換為文化產品開發的模式,過去的「設計、市場與製造」三者是架構在科技背景下,而「設計師、使用者、製造商」三者是架構在文化背景上,其差別是後者多了「人性」的考量。因此,科技產品與文化產品的轉化關鍵是文化因素,而把技術領域轉化為人文領域的重點則是人性因素。

文化產品的設計

文化是人類在文明進化過程中所留下來的產物,包括語言、風俗、宗教、藝術、思維方法和生活習慣等。隨著產品市場的飽和,消費者的需求及期望也開始改變,由滿足象徵富裕的物質需求,變成追求心靈充實的自我實現。因此,設計必須重新定位,新的設計定義必須回到文化思考的範疇,設計需要加強人類與自然環境的溝通,形成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為了提升生活品質與社會文化層次,文化產品的開發與設計是必要的,從早期隨機能而定的設計原則,到今日百家爭鳴的設計理念,產品設計不再只是追求科技的發展與優美的造形,更應該致力於文化的傳承與維繫,形成日常生活的設計文化。
一般而言,探討文化產品設計可以把文化區分為:外在層次、中間層次與內在層次,形成一個文化空間的架構。外在層次包含有形的、物質的,是看得到、摸得到的部分。中間層次指的是使用行為的、儀式習俗的,是可以感受、可以理解的部分。而內在層次則包括意識型態的、無形精神的、只能意會的部分。

本文根據這個簡單的文化空間架構,把產品設計時所需考慮的設計因素,區分為文化產品的三個設計屬性:(1)外在或外形層次,包括色彩、質感、造形、表面紋飾、線條、細節處理、構件組成等屬性;(2)中間或行為層次,涵蓋功能、操作性、使用便利、安全性、結合關係等屬性;(3)內在或心理層次,包含產品有特殊含意、產品是有故事性的、產品是有感情的、產品具文化特質的等。

文化創意產品設計實例

透過設計的文化產品是否可以喚回我們的思古幽情?如果我們留心生活周遭的事物,一定可以發覺許多新奇美好的事物,但有多少過去生活中的共同記憶,是我們還會懷念而反應在現實生活中的。以臺灣為例,大家是否還會懷念20年前放學後,在路旁的小雜貨店抽糖果的驚喜,沿街親切叫賣的醬菜、爆米香、燒肉粽,夜晚巷子口難得的野臺戲及戶外電影,這些情景及文化在今日社會中已不復見,豈不令人感傷。

現代產品設計可以從文化的探索及理解中,建構產品設計的新方向,透過文化產品再現人們的念舊情懷,以豐富現代人單調的生活型態。這種懷舊的本土特色、固有語言、市井小民人情味濃厚的溫馨形象,形成了臺灣追求文化創意產業的動力。以下以筆者指導學生參加競賽的作品為例,說明人性科技、感性設計與文化創意的設計實例。

幸福甜甜圈--科技的人性加值:幸福甜甜圈是一個記錄家庭歡樂的視訊產品,主要的創意是以大家熟悉的甜甜圈做為設計造形的基礎,導入尖端的資訊科技,再把人們企求「幸福」的人性,「甜甜」蜜蜜地「圈」起來,這也是這個作品想要訴求的重點-加入人性的科技。幸福甜甜圈是筆者與范成浩老師指導李允文同學(臺灣藝術大學造形藝術研究所)設計的作品,它掌握了資訊科技的脈動,注入人性設計的巧思。

平凡的造形結合大家熟悉的科技,證明把人性融入科技是未來資訊產品設計的趨勢,也是打動消費者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整個構想的重點就表現在甜甜圈的外圈與內圈,外圈是硬體設備藏身的地方,中空的內圈很自然就變成了顯示幕,一個平凡、大家熟悉的造形,就因為把「人性」注入「科技」而活起來。再配上一個充電底座,就變成既是資訊科技產品,也是家中擺設的裝飾品。

瓶中信--感性的創意加值:現代科技創造了一個「虛擬」世界,讓生活忙碌的人們在其中「溝通」,這種虛擬世界的溝通,不但沒有滿足人們的空虛感,反而疏遠了人們現實世界中的交流。在「實際」的生活中,人們因為忙碌而疏於「聯繫」,人情因而淡薄。在人性的世界裡,我們需要夢想,我們需要希望,所謂「有夢最美,希望相隨」,瓶中信就是典型的夢想與希望的代表。

瓶中信,帶來遠方的訊息,捎來遠方的問候,是一種交流的期待,是一種溝通的企求,是一種人性的表現,透過電影〈Message in a bottle〉的推波助瀾,瓶中信已經是大家耳熟能詳、浪漫感性的故事。「瓶中信」透過這個浪漫感性的故事,架構了這個現代通訊產品的故事性,豐富了科技產品浪漫感性的內涵。當人們厭煩於虛擬世界的溝通時,把一種出於人性的原始溝通方式,融入現代虛擬溝通的科技產品,滿足了人們的憧憬,經由訴說一個浪漫感性的故事,建構了人們的夢想與希望。

誠如創作者李允文同學對於瓶中信的設計說明:「瓶中信,那是把滿溢的情感透過文字,裝在玻璃瓶中,心中夾雜著興奮與不安,讓信緩緩地滑出了大海,衷心地希望把滿滿的祝福流傳到遙遠的彼端。現今的社會,科技日益發達,資訊流通相當地快速,人們對於溝通也就慢慢地麻木、失溫,正因如此,本設計特地從『心』出發,要幫人們找回失去已久的真情,透過這樣一個瓶型的造形,小巧的、溫暖的,喚起原本你我心中對於溝通的熱情。瓶中信,瓶中心。」

「瓶中信」也是由筆者與范成浩老師指導李允文同學所設計的,它轉化了「瓶中信」浪漫的故事,把人性的內心需求,透過感性的設計,融入現代資訊科技的通訊產品中。

現代竹簡——懷舊的文化加值:現代竹簡指的是現代科技產物-—電子書,是筆者與高師大應用設計系唐硯漁老師共同指導鐘禛豪和姚伯勳同學(明志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系)設計的。電子書主要設計概念是從「冊」字發展而來,也是源自「文化」創意的一個設計實例。

根據文獻記載,竹簡約在三千年前出現在中國,是書最早的形式之一,它的方式是把竹子剖成竹片,並在竹片上寫字,然後再把一根根竹片用繩索串接,串接好的竹簡可捲曲收藏。它的好處是方便閱讀,且可捲起疊放便於收藏,這也就形成了「冊」的象形字。設計者當初在發展電子書的構想時,就以方便攜帶、閱讀和收藏等為設計的重點,而「冊」字也具有方便閱讀和收藏的文化意涵,因此在構想發展的過程中,就鎖定以竹片的造形做為「創意」發展的方向,結合電子書包的科技,而提出設計的構想。

拜科技之賜,現在的螢幕已經可以彎折和捲曲,以竹片造形為發展方向,設計現代竹簡的電子書成為可實現的構想。這種來自文化的創意,造就現代的電子書,讓使用者可以很方便地在任何地方閱讀,例如在公車上以折疊成單片的方式閱讀資料。

電子書的設計,除了在形態上回溯到「冊」的原始造形,在意義上又能和「冊」的造字典故相互呼應,是一件成功詮釋文化意涵的創意作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件作品參加比賽時,在網路票選下贏得最佳人氣獎,證明來自文化的創意,可以輕易地獲取消費者的青睞。

未來的產品設計

設計是文化創意活動,但是在商業掛帥下的產品設計,所謂文化創意產品,往往只是一種文化圖騰的造形遊戲。大部分的產品為了提升視覺美感,在產品上加了許多不必要的裝飾元素,無法達到透過產品設計,提升生活文化的目的。未來的產品設計乃是藝術、文化與科技的整合,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透過設計重新定位人類的生活型態。

臺灣一直以來都是代工的大國,卻是品牌的小國,要達到自創品牌的目標,臺灣文化結構也需要做些改變。過去臺灣的經濟奇蹟,強調的是量化的經濟成長率,鮮少提及生活水準,推銷生活型態。

目前在臺灣有所謂的哈韓風、哈日風,與韓國比較,臺灣在政治、經濟各方面應該優於韓國,卻沒有形成所謂的臺灣風。因此,臺灣除了強調經濟奇蹟外,更應該推銷經濟奇蹟為台灣帶來的富裕生活、民主自由、多元文化的事實。先推銷臺灣的生活型態,形塑臺灣的生活文化,才能確立臺灣風格的產品,進而行銷臺灣的文化創意產品。

全球化是企業追求成長生存之道,但是企業在追求全球化的過程中,如何保留地區特性以營造特色,就益形重要。因此,所謂的本土化、地區化或在地化,已經成為企業全球化過程中「同中求異」的方法。企業面臨「經濟全球化」的衝擊,如何結合文化發揮設計創意,營造特色,以面對這一波「全球化」的挑戰,將是未來臺灣發展文化創意,提升設計產業的首要課題。
 
資料來源:《科學發展》2005年12月,396期,68~75頁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