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巴黎 荒涼味變咖啡香
商業周刊 2007/06/22
我曾在台南府城,見到「巴黎塞納河畔」。台南某夜,我來到竹溪旁的竹溪街上一棟「何必館」小型集合住宅,參加一場隨興聚會。趁著月色撥雲,到露台邊向下一望,卻是心頭一驚:驚豔的驚。
【文/馬萱人】
自由派-慶中街區
我曾在台南府城,見到「巴黎塞納河畔」。
台南某夜,我來到竹溪旁的竹溪街上一棟「何必館」小型集合住宅,參加一場隨興聚會。趁著月色撥雲,到露台邊向下一望,卻是心頭一驚:驚豔的驚。
只見河畔樹影燈影橋影交錯,間或有人、或人與狗悠哉行過。左側,是忠烈祠古式建築隱約自林尖冒出的屋脊。右側,是一片由台南市自行車場、足球場、橄欖球場構成的綠地。月光,則為竹溪增添流動的光影。
「何必館」內的聚會,食物是女主人親手製作的 三兩 款家常菜,與葡萄酒、咖、茶。聚會中人,各行各業,年紀從三十以上到六十未滿皆有。但是,當有人拿起吉他、彈起鋼琴,所有人都成了小孩,一首一首歌可以從台語唱到法語不停歇……。府城人家好生活,夫復何求。
ORO 慢速享樂咖啡店
而從竹溪街開始到五妃街、慶中街那一帶,不是只有何必館中這戶人家會「唱歌」。由於有不少藝術科系的台南大學就是這一區的重心,自由、尚美的氣氛濃郁,總叫人想在這兒多晃蕩一會兒,甚至想:乾脆租房子住上好一陣子才過癮吧。
以前老台南人沒事可不隨便去竹溪一帶。因為沿途黯淡無燈,水上無橋,行不得也。有了這道橋,住戶及鄰居能到對岸的市立運動公園走走,也讓「竹溪」這個在府城古地圖上就出現了的名字,再度與人建立關係……。
老店新開的ORO咖啡,則是頗值一訪的「大客廳」。走進寬敞但仍常客滿的店裡,若你是台南人,八成能遇上另一位熟識的台南人。若你是外地人,八成也能在此見到不少的台南代表人物。「台南客廳感」由此而來。
十七年前起,ORO就為小吃藝術發達的台南帶來真正的咖啡香。不少台南人喝咖啡的習慣,是跟著ORO一起成熟的。多少台南人回家,都要來ORO報到,以這黑色汁液喚醒青春記憶。 這一、兩年,它改駐竹溪畔,與社區共生,再為早餐已經夠豐盛的台南,引進西式早午餐選擇,讓日子本就不擅趕路的府城人,更習慣閒坐一早上。
低調的老闆陳曉明,每天早上躲在廚房洗碗,外場交由專人打點。忙完之後則最愛窩在吧台一角,好好看他最愛的書。那天我們一進門,他就正在享受《奇想之年》。「我覺得,這是要有點年紀才看得懂的書。」陳曉明有點靦腆的說。那是美國作家瓊‧蒂蒂安追想她過世丈夫的書寫。
不過,可別把陳曉明想得過度嚴肅。在他設於ORO中、高達兩層樓的書牆上,有嚴肅的書,亦不乏漫畫,志同道合的客人可在店內借閱,這也是台南一景了。
花痴 親民的白色花店
台南舊城範圍內,就屬這東南一隅最多文教單位,如台南大學、台南女中等等。隨之而來的氣氛,盡是輕鬆閒適,彷彿與外頭廝殺激烈的工商社會無關。無怪乎一些特殊氣質的、「非必需品」的店,會來這一帶落腳。
例如,走花藝空間規畫路線的「花痴花藝」。這也是老店新開。學室內設計的店主湯璧如,十五年前開始在台南民權路老街上窄小的店舖經營花店,就經常夢想將來的店可以如何如何擘畫而更有感覺。當她半年多前在藝文氣息濃厚的南寧街上一見到這像個長方形格子的店面,毫不猶豫就決定是它了。
全店只擺一張大桌子,喝咖啡的客人無論熟或不熟,都得排排捱著坐。這正是湯璧如想要的:何不讓氣味相投、皆會走進她店裡的人,彼此聊聊呢?
漸漸的,這一帶態度開放的台南人,也愛上了那在小城小店裡互相取暖的感覺。最誇張的一次,是全桌的客人一牽線,竟發現大家都有共同的朋友,氣氛更熱絡了起來。
我第一次好奇走進花痴時沒見到店主,和一位獨自端坐店中喝咖啡、看著書的男士聊聊,以為他是某位工作人員。後來湯璧如一回想,笑了起來。原來那位男士是花痴常客,在他們全數員工皆出外接案時,義務幫他們看起店來了。
Flyfish 愛地球的衝浪店
花痴所在的南寧街一轉進慶中街,有間Flyfish衝浪店。台南市區有衝浪店?連台南人都不敢置信。但這家店已經滿周歲,合夥人之一林文賢自信的說,台南市內就有非常適合衝浪之處,就在安平附近的海灣。而且因為台南人親切,不會「搶浪」、不欺負新手,加上四季如春,來台南市衝浪,可舒服了。
衝浪男孩女孩不怕曬不怕熱,Flyfish走的也是愛地球路線,因此不愛用冷氣,兩側的門大開,彷彿隨時歡迎路人穿過去。老屋改裝的店裡多是二手家具,黑白電視播著衝浪片。他們愛物惜物,如果你在店門口見到一位年輕人正在親手修補衝浪板,不要懷疑,應該就是Flyfish店主之一,林文賢本人。
非假日時若浪好,林文賢也會乾脆衝浪去,且常遇到同好,彼此竊笑:怎麼此時這群台南人都不用工作?
從竹溪街住宅區露台上的音樂聚會、悠哉的早午餐咖啡廳,到堅持不賣冷凍花朵、還要客人肩並肩喝咖啡的花店、寧願打烊也要去海邊的衝浪者,以及接下來陸續出場的、有新意思的台南人,像酵母,正在讓台灣第一古城更有好好過日子的味道。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本週最新1022期《商業周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