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柯華葳(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翻開報紙,斗大的標題映入眼裡:任天堂新款遊戲機Wii哈遍全球;某婦產科推出3C服務…;收完e-mail,上網搜尋新知,網頁上寫著:科學家從豬隻的基因找到人類遷徙的路徑…。每一天,你都發現,生活裡處處是新平台,爸媽已經無法只用自己過去的成長經驗和知識來教養孩子,爸媽都需要親近新平台,因為,孩子的世界就在那裡!
很多學習素材,包括文學、科學、休閒,乃至於專業知識,都紛紛加入漫畫元素,甚至以漫畫為主體表現。孩子的閱讀已經不是純文字表現,圖像語言也創造出新世代間的溝通符號。
◆爸媽該做:能分辨優質漫畫,鼓勵孩子的創意
◆孩子要學:善用圖像思考力
圖畫書裡也有漫畫
圖,將事物具象。若有一幅圖整合上述文字,或許讀者更能感受上面這一段文字在描述什麼。因為一幅圖勝於千言。像圖畫書《小圖和小言》(上誼)很清楚表達圖與文相輔相成的觀點,書中描述一個孩子要向母親要求增加零用錢,孩子腦中的圖和文相互對話,目的在說服媽媽自己需要多一點的零用錢。
《小圖和小言》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表達想法要先考慮對方的想法,然後以最明顯的方式打動對方;圖文並茂是最明顯方式。例如有信管的炸彈圖表達「生氣」且要「氣炸了」、以統計圖表表達一般四年級小學生的零用錢「平均」數。一個統計圖包含兩個向度(人數和錢數:最多人和零用錢數目),讓人一目了然。
|
(插畫/林俐,學前教育雜誌/提供) | |
清楚生動是圖像優勢
但是圖是靜止的,若以四格漫畫呈現,動作就連續起來了。例如,《愛思考的青蛙》(上誼)一書表達「在想事情」:第一幅,青蛙坐在樹幹上想事情,第二幅移到樹葉下就想事情,第三幅則靠著樹幹就想事情,第四幅是面對樹幹(像面壁一般)想事情。讀者可以感受到青蛙似乎被思考困住了。
若以文字表達,這麼寫:「青蛙蹲在樹幹上想事情,一會兒走到一邊,一會兒又走到另一邊,靠到樹幹上,不一會兒,青蛙轉過身垂頭喪氣面對樹幹。」我個人是覺得四格漫畫呈現的清楚生動多了。
專業知識融入漫畫裡
漫畫讓圖變生動,但有人不建議兒童讀漫畫,因圖像太多、內容暴力等等問題。其實漫畫和文字書一樣,有的內容貧乏,有的滿是知識,所以要選擇。
漫畫家劉興欽當年畫漫畫,是以知識為出發點,以趣味方式傳遞鄉土風情、科學概念。日本知識性的漫畫,例如介紹魚的料理,順著主角選魚貨,帶著讀者去魚市場、港口、介紹魚的生態;讀完一本關於日式魚料理漫畫,可以學到日本地理、魚各部位的切片、以及可能不太有用的魚料理食譜等。而一套關於「棋藝」的漫畫,你可能學到韓國和日本如何在學校推廣棋藝,有哪些比賽,以及在哪裡接受訓練和有關的知識。
近年出版的漫畫更在段落間加上專業知識介紹,如圍棋基本規則,或是畫漫畫者的構思歷程。以《東大特訓班》為例,這是一套有關「學習策略」的書,明顯有補習班老師提供點子說明怎麼學文言文、數學、英文、物理的定律。從書名也看出故事是講如何考進東京大學,因此,書中還介紹東大入學考試題目如何反應東大的傳統與精神,應試生「破題」的絕竅。
自創符號成溝通共識
因著漫畫題目越來越有知識性與專業,許多漫畫書要掛上「監修」的名字,表示有專家顧問,例如棋藝相關的漫畫請棋院五段作監督。這也表示畫者或是出版社的用心,要傳遞正確棋知識。除知識外,漫畫中自創的符號,如小丸子覺得尷尬時的三條線,變成一個有共識的符號,就像任何文字符號一樣,大家已經拿來溝通。
不過,讓人比較不喜歡,有時甚至討厭的是無關的動作。這讓我想到布袋戲的金光戲。其次是很多漫畫人物都是大眼、尖臉,沒有特徵與個性,幾乎通通一個樣。漫畫人物造型上可以幽默、諷刺,性格由畫家決定,就如文字作家一樣。賈寶玉鮮明的性格就是曹雪芹塑造的。我懷念過去的大嬸婆、阿三哥或諸葛四郎,因為形象鮮明。今天不論日本或是台灣漫畫都未達成這個要求。
漫畫裡餵養新知文化
看完《東大特訓班》後,我深刻感覺在日本漫畫家手中,沒有一樣事情不能以漫畫形式呈現。科學內容、歷史人物、學說如墨攻(墨子)都已成漫畫,甚至被拍成電影。當然,漫畫不只在日本,例如比利時畫家畫的「天國騷動」描述一位想在一成不變中,活得「和他人不一樣」,並啟動大家一起「活」起來的天使故事。天使的挫折、不解、快樂、盼望一一展現在畫中,叫我感動。只是,比較下,日本人不只接受漫畫,以漫畫傳遞知識、文化的用意是很明顯的。
每隔一段時間,我會到書店的漫畫專櫃前打轉,看看有什麼「知識」又被以漫畫呈現。而讀漫畫以後,自己在寫作時會思考,或許以一幅圖或是四格漫畫來輔助文字,能使內容更豐富或更容易懂。我像小圖和小言一般的思考,這是閱讀漫畫的意外收穫。
█本月其他精彩報導: ◆新世代學習平台,父母跟上了嗎? ◆寶寶發展慢半拍? ◆抱寶寶別抱成媽媽手 ◆美術館就是要這樣玩! ◆教養處方箋3~6歲:媽媽愛罵我!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學前教育雜誌》4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