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04 23:26:03 | 人氣2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環境/民俗】把脈台灣 環境生態面臨的五大危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把脈台灣  環境生態面臨的五大危機

撰文/林日揚

本次的調查問卷,所問及的氣候變遷對台灣生態與環境所造成的衝擊與影響中,受訪者者認為不管是當前或三十年後,「水資源不足、生態系統改變、空氣汙染、洪水加劇及乾旱惡化」等五項,都是台灣最急迫與最具嚴重性的問題。


這個調查的結果,與《經典》一七期所刊登的〈大崩壞的前兆——台灣生態環境面臨的危機〉一文的觀點,相當一致。為求完備,本文接續訪問了相關的學者專家,對這五大危機做了更廣泛的報導,來呼應此次所做的調查報告,俾讀者對台灣面臨的生態危機,能有更深入而完整的認識。


前列五大危機中,水資源不足、洪水加劇及乾旱惡化,廣義來說都與水有關。水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物質,有水才有生命,可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的關係是何等密切,而台灣水資源的問題又是何等嚴重。


根據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汪中和的統計,台灣用水最主要的來源就是雨水,平均每年大約可以獲得 二千五百公釐 的雨量,換算成水量約為 九百億立方公尺 ;經過蒸發、滲入地下及流到海裡後,實際可供運用的只有 一百三十五億立方公尺 的水量。可是目前我們每年需要的水量約為 一百九十億立方公尺 ,地表水不夠的部分就藉抽取地下水來補充,由於供需失衡,水資源不足的問題乃一年比一年嚴重。


台灣水資源的利用一向以農業(含灌溉、養殖、畜牧)所占比例最大,約七成多,民生用水(包括家庭、商業、機關、公共)次之,再其次則為工業用水。
由於台灣產業結構已從農業轉型為工商業為主的型態,汪中和建議政府應適度調整農業用水比例,並改善用水效率,將節餘的水量移轉作為保育、民生及工業之用,才能有效解決水資源不足的問題。


至於地下水每年估計的使用量,已大幅超過自然補注量,其中仍以灌溉用水消耗最多,占了地下水抽取量的七成多。以區域來說,則以南部及中部透支地下水的情形最嚴重。地下水資源長期透支下來,已經衍生出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區地層下陷、海水入侵、地下水質惡化等許多問題。


例如屏東平原因近年來沿海地區超抽地下水,約自民國七十年起,沿海地區地下水位即降至海平面以下,海水乃沿著含水層大舉向內陸入侵,如今林園、東港、崎鋒等地區之地下水均已嚴重鹹化,不能使用,受影響的面積約一百平方公里。


此外,汪中和認為水質的汙染也是一大隱憂。近二、三十年來,由於經濟發展及消費行為不斷擴張,人們的生活水準雖然提高了,卻使台灣的河流及水源遭受不同程度的汙染。


台灣每年產生的廢水約三十多億立方公尺,除少數部分經過廢水處理或由放流管排入海洋外,其餘都直接排入河川。主要的汙染源來自工業廢水,農業用肥料、農藥及市鎮排放的汙水等。汙染較嚴重的河川又以南部地區最多,該區每年十月到翌年四月屬枯水期,河川流量低,自然稀釋能力弱,汙染情形更形惡化。


除了工業區的廢水外,另外使人憂心的是許多地方政府將垃圾掩埋場設置於河川附近,使得毒性強的垃圾滲出水,長年下來汙染了河川水質。據統計,台灣各行水區設立的垃圾處置場少說也有五十五個,分布範圍涵蓋所有的主要河川,當然也成為河川生態惡化的主要汙染源之一。



事實上,台灣地區的河川已有半數以上受到程度不等的汙染,特別是中、下游人口和產業密集的地區,已經影響到人們的生活品質、環境衛生及水資源利用。在這次所做的調查中,水資源的問題會名列台灣生態危機之首,可說是其來有自。

 

失衡的生態系統


大自然的生態系統,必須維持在一種平衡的狀態才能正常地運作。唇齒相依,卻又物物相剋,像一座金字塔,結構很完整,一旦失去平衡,原本完整而穩固的架構就會垮了,大自然的運作也會失序脫軌,釀成一場生態的浩劫,甚而威脅到人類及地球的安危。


農委會林業試驗所副所長趙榮台是生物多樣性方面的專家,他舉例說,台灣以前有很多毒蛇,因為老鼠多,蜥蜴也很多,表示有足夠的食物供養這些小動物。但人類若濫捕老鼠,或老鼠誤食農藥的殘留毒素而大量死亡,毒蛇也會因食物不足而逐漸絕跡。


另一方面,土地過度開發也會使得蛇類的棲地不斷萎縮,造成族群的滅絕。只要這個生物的食物鏈中的任何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會使生命網出現漏洞,導致這個生態系統的改變或崩潰。


因此,棲息地不只是動物居住的地方,還包含了動物賴以生存的大環境,比如說台灣的國寶魚「櫻花鉤吻鮭」的棲息地,是溫度較低的清澈溪流。對許多猛禽類來說,它們需要一片森林,而森林內還必須有牠們喜歡的食物。


同樣的,一座水壩或一個攔沙壩,就能把河川或溪流切成二段,上游的魚蝦被沖到壩下,假如沒有魚梯或魚道的幫忙,恐怕就無法回溯到上游。河流上的攔沙壩愈多,河川就被切割得更厲害,魚群也愈縮愈少,最後只好以地區性的滅絕收場。


不幸的是,台灣這幾十年來過度的開發,許多動物的棲息地都已被破壞或消失,許多早年我們經常看到的物種再也看不到了。趙副所長指出,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必須具備結構、功能及過程,才能運作自如。假如失去了蜜蜂的功能,植物就無法授粉,植物便會滅種。


而人類的開發作為,往往會打斷自然界的某些過程,比如基隆河的截彎取直,或雪山隧道的開挖,便改變了自然的水文,使得河流或地下泉水改道或被截斷。人類太過相信工程技術,而輕忽了自然法則,改變了生態系統而不自知,大自然會施以什麼報復,只能留待日後分曉了。


趙副所長說,生態系統的改變對生物最大的威脅有二方面,一是基因的變異或流失,二是族群的窄化或滅絕,而兩者是互為因果的。如今再加上氣候變遷的威脅,本就岌岌可危的台灣生態系統,承受了更大的壓力。


而溼地、珊瑚礁和紅樹林更是對氣候變遷最敏感的生態系統,氣候變遷的程度一旦跨越臨界線,這些生態便有崩潰之虞。假如不能好好維護、改善,我們就得接受物種逐步滅絕的後果。


~
更多詳細內容請參閱經典雜誌-第108期~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