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7-31 23:01:49 | 人氣2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心情日記】蛙鳴是自然的樂音?還是噪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常見蛙類介紹】------------

一、蟾蜍科:

1. 盤古蟾蜍
盤古蟾蜍

學名:Bufo bankorensis Barbour, 1908
英名:Formosan toad
分類:無尾目蟾蜍科
特徵

體長6-12公分,身體大型肥胖,吻端鈍圓,鼓膜不明顯,耳後腺長橢圓形,皮膚粗糙,身體表面滿布圓錐狀的突起,後腳趾間略有蹼。耳後腺外緣黑褐色,體背顏色和花紋變化多,從黃褐色、紅褐色到灰黑色都有,有些個體具有黃白色細背中線。




非繁殖期常出現在空曠的草地、墾地、森林邊緣和道路兩旁,繁殖期出現在靜水域和流速較緩的溪流中,主要在冬天繁殖。雄蟾只有在被其他雄蟾誤抱時才會發出釋放叫聲。產黑色卵於長條形膠質卵串中,可達4000-5000顆,蝌蚪黑色,常聚集成群。



臺灣特有種,從低海拔山區到高海拔山區都有分布。

2. 黑眶蟾蜍
黑眶蟾蜍

學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 1799
英名:Spectacled toad
分類:無尾目蟾蜍科

體長5-10公分,體型肥胖,耳後腺長橢圓形,上下頷邊緣、吻端沿眼鼻線和上眼瞼到鼓膜前緣有黑色骨質隆起稜脊,因而得名。趾末端為黑色,皮膚粗糙,耳後腺和皮膚上的疣狀突起可分泌毒液。體色從灰黑為黃褐色都有,變化頗大。




常出現在空曠的草地、墾地、道路兩旁和住家附近,繁殖期出現在平地的池塘和水溝,在春夏季繁殖,雄蟾叫聲響亮。產黑色卵於長條形膠質卵串中,蝌蚪黑褐色,尾鰭透明,常聚集成群。



生活在臺灣、澎湖、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低海拔山區的平地和墾地。

 

 

                                 -----------------------------------------------------------------------------------------------------

二、樹蟾科:

3. 中國樹蟾
中國樹蟾

學名:Hyla chinensis Gunther, 1859
英名:Chinese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蟾科

體長2.5-4公分,體型嬌小,吻端鈍圓,鼓膜明顯,皮膚光滑,趾末端吸盤明顯。身體背部為翠綠色或黃綠色,體側和大腿內側有一些黑色斑點,腹部為白色或淡黃色。吻端經眼睛和鼓膜到前肢基部有一條黑褐色斑紋。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棲息在低海拔山區和平地潮濕的闊葉林邊緣、灌叢、草叢和農耕地附近,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白天和夜晚都會鳴叫,尤其是夏季雨後的夜晚。雄蛙叫聲尖銳響亮。產卵於水面和水生植物附近,卵粒黑白分明,蝌蚪背上有兩條金色縱線。



廣泛分布在臺灣和馬祖低海拔山區和平地。

 

                   --------------------------------------------------------------------------------------------------------------

三、狹口蛙科

4. 小雨蛙

學名:Microhyla ornata (Dumeril and Bibron, 1841)
英名:Ornate pigmy frog
分類:無尾目狹口蛙科

體長2-3公分,小型蛙類,前肢細小,頭小身體大,近乎扁平三角形。身體背部黃褐色或紅褐色,上有對稱的黑褐色花紋排列,有些個體具有淺色背中線。眼後到後腳基部的體側有一黑褐色寬帶。腹部灰白色,成熟雄蛙具有單一黑色鳴囊。




棲息在低海拔山區、丘陵和平地的農耕地、池塘、草澤或臨時積水的水域附近,小雨蛙有很好的保護色,躲在落葉堆中。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雄蛙叫聲低沉大聲,尤其在夏季雨後的夜晚,常成群鳴叫。雌蛙常將卵產在水生植物周圍,細小的卵漂浮在水面,蝌蚪身體像個透明圓盤狀,眼睛在頭部兩側。



廣泛分布在臺灣低海拔山區和平地,是臺灣5種狹口蛙科中分布最廣的種類。

5. 花狹口蛙
花狹口蛙

學名:Kaloula pulchra Gray, 1831   英名:Asiatic painted frog
分類:無尾目狹口蛙科

體長6-9公分,體型中大型,肥胖渾圓,四肢短小,吻端圓鈍而短。皮膚光滑,但有一些圓形顆粒。背部紅棕色,從兩眼之間開始,沿體側到泄殖腔口上方有一個大三角形黑褐色斑紋,看起來很像一個花瓶,眼後到腹側有一黑褐色斑紋。趾端有平切狀的吸盤。




棲息在低海拔丘陵和平地的開墾地、竹林底層、草地、水溝和住宅區附近。趾端有吸盤,會爬樹躲藏於離地不高的樹洞中,也善於利用後腿挖掘躲藏於土中。遇敵時,身體會膨脹用以威嚇敵人;遇強大刺激時,背部皮膚會分泌具有毒性的白色乳狀黏液。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雄蛙叫聲低沉宏亮,雌蛙產卵於水面上,呈片狀漂浮,卵粒黑白分明。



外來種蛙類,1997年在高雄鳳山水庫附近發現,目前僅分布在高雄市小港區、高雄縣林園鄉、大寮鄉、崗山鎮和屏東縣內埔鄉。

 

            -----------------------------------------------------------------------------------------------------------------------------

四、赤蛙科

6.腹斑蛙
腹斑蛙

學名:Rana adenopleura Boulenger, 1909
英名:Olive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5-7公分,中型赤蛙,體型肥胖,吻端鈍圓,鼓膜明顯,背側褶細長明顯,後半段不連續,皮膚光滑。身體背部為灰褐色或棕褐色,有一條不連續的黃白色背中線,腹部為白色,體側常有不規則黑斑,後肢背面有深褐色寬橫紋。雄蛙具有一對鳴囊。




棲息在水生植物茂密、水質乾淨的靜水域。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雄蛙喜歡躲在水生植物、遮蔽物底下或漂浮在水面上鳴叫,叫聲宏亮,具有領域性,不會挖洞築巢。雌蛙將卵產在水生植物中或漂浮在水面上,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300-400顆。蝌蚪大型,身上有很多深褐色斑點。



生活在臺灣、澎湖、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低海拔山區的平地和墾地。

7.美洲牛蛙
美洲牛蛙

學名:ana catesbeiana Shaw, 1802  英名:American bull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9-20公分,體型巨大肥胖,鼓膜大而明顯,雄蛙鼓膜直徑大於眼睛直徑,雌蛙鼓膜直徑約等於眼睛直徑。前肢趾端細長無蹼,後肢粗壯,蹼膜發達,皮膚略顯粗糙。體色為橄欖綠色、綠褐色或黃綠色夾雜黑褐色或棕褐色斑紋,腹部為黃白色,有暗灰色雲狀斑紋。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棲息在平地的池塘、水庫和湖泊等較大水域。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人工養殖則全年皆可繁殖。雄蛙叫聲低沉,有如牛聲,因而得名。雄蛙常停棲在池邊淺水處或浮在水面上鳴叫,具有強烈的領域性。雌蛙將卵產在水面上,卵數6000-40000顆,蝌蚪大型,身上有很多黑褐色斑點。成蛙會捕食其他蛙類。



外來種,原產於北美洲東部和中部,引進臺灣,人為放生或飼養逃逸,零星分布在低海拔郊區和平原。

8. 貢德氏赤蛙

學名:Rana guetheri Boulenger, 1882   英名:Gunther's Amoy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6-12公分,大型蛙類,體型壯碩修長,皮膚光滑無突起,鼓膜大而明顯,背側褶明顯,上、下唇和鼓膜周圍為黃白色,背部為棕色或黃褐色,體側有黑線和黑斑,後肢有黑褐色橫紋,腹部為白色。雄蛙有一對鳴囊。




棲息在池塘、水田、溝渠和沼澤等靜水域環境。生性隱密害羞,敏感機警,平時躲藏在水邊的石縫和植物體上,受到驚擾,則跳入水中躲藏。繁殖期為春、夏季,長躲藏在植物叢中鳴叫,叫聲如狗吠,低沉大聲,日夜均會鳴叫。雄蛙具有領域性,會驅趕入侵的雄蛙。雌蛙將卵產在水面上或黏在水生植物上,卵粒黑白分明,卵外的膠質粘性極佳,卵數約2000-3000顆。



生活在臺灣、澎湖、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低海拔山區的平地和墾地。

9. 古氏赤蛙

學名:Rana kuhlii Tschudi, 1838    英名:Kuhl's fanged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5.5-7公分,中型蛙類,體型粗壯肥胖,雄蛙體型較雌蛙大,是臺灣產蛙類中唯一雄蛙體型較大的種類。頭部比例較大,又稱為大頭蛙,身體背面有短棒狀或顆粒狀突起。身體背部為深褐色、黃褐色或黑褐色,兩眼之間有黑褐色橫紋的個體,腹部為黃白色。雄蛙下頷有兩顆明顯的齒狀突。瞳孔呈菱形,夜間以光源照射時呈現紅色。




棲息在山區流動緩慢的溪流或溝渠中,常將身體藏於落葉下或泥土中,僅將頭部露出水面。除冬季少見外,其它季節均可繁殖。雄蛙領域性強,常以齒狀突當武器互咬對方,雌蛙一年可多次生殖,卵粒散落在水底,外面膠質常黏上泥沙,卵數約20-60顆。



廣泛分布在臺灣北部和西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和丘陵。

10. 拉都希氏赤蛙
拉都希氏赤蛙

學名:Rana latouchii Boulenger, 1899
英名:Latouche's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4-6公分,中型蛙類,體型扁平瘦長,上唇白色,嘴角旁的兩個白色頷腺明顯。背側褶明顯突出,中央部份尤其明顯,後面則變成小顆顆的疣粒,皮膚粗糙,上有許多的小顆粒。身體背部為紅褐色或黃褐色,體側有許多大小不一的黑色斑點,後肢上有明顯的黑色條紋,腹部黃白色。雄蛙具有一對鳴囊。




棲息在流動緩慢的溪流、溝渠或池塘中,全年均可繁殖,但以秋、冬和春季為主,繁殖期會成群出現在水中,雄蛙叫聲低沉細小,為了增強爭奪能力並能抱緊雌蛙,雄蛙的前臂肌肉特別發達。雌蛙將卵分散呈小團產在水中植物體上,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900-1500顆。



廣泛分布在臺灣中、低海拔的山區、丘陵和平地。

11. 澤蛙
澤蛙

學名:Rana limnocharis Boie, 1834   英名:Indian rice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3-6公分,體型略胖,鼓膜和顳褶明顯,身體背部有許多排列不規則縱向的短棒狀膚褶,前肢無蹼,後肢粗壯。上、下唇有深褐色斑紋,體色和背部斑紋多變化,背部為淺褐色、綠褐色、灰褐色或綠灰色,有些個體具有黃白色或白色的背中線,腹部為白色。雄蛙具有單一鳴囊,但鳴囊中間有一個分隔,看起來像一對鳴囊,喉部鳴囊黑色。




棲息在低海拔山區和平地的的水田、溝渠、池塘和沼澤等靜水域環境,分布廣泛,適應力強,只要是有水有遮蔽的環境,都可以見到牠們的蹤跡。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雄蛙叫聲多變化,常成群聚集在積水處鳴叫,雌蛙一年可多次產卵,卵粒成片漂浮在水面上,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700-1600顆。



廣泛分布在臺灣、澎湖、蘭嶼、綠島、金門和馬祖的低海拔山區、丘陵和平地。

12. 長腳赤蛙
長腳赤蛙

學名:Rana longicrus Stejneger, 1898
英名:Long-legged brown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4-6.5公分,中型蛙類,體型瘦長,四肢和趾頭細長。吻端尖長,背側褶細長明顯,皮膚光滑,有一些小顆粒突起。上、下唇白色,背部為紅褐色、黃褐色或灰褐色,兩眼之間有一黑色條紋,背部有一八字斑紋。從吻端經眼睛、鼓膜沿顳褶到前肢基部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型斑紋,腹部白色。雄蛙沒有鳴囊。




非繁殖期棲息在草叢或樹林底層,繁殖期時,會成群出現在池塘、水田和沼澤等靜水域環境。繁殖期為冬季,雄蛙在淺水處或草叢中鳴叫,叫聲細小,雌蛙將卵產在淺水處,經常聚在一起產卵,卵塊沒有黏性,常聚成一大團,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350-800顆。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低海拔的丘陵和平地,數量逐漸減少中。

13. 金線蛙
金線蛙

學名:Rana plancyi Lataste, 1880   英名:Green pond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5-8公分,中大型赤蛙,體型肥胖壯碩,吻端鈍圓,鼓膜大而明顯,呈棕黃色或紅褐色。皮膚光滑,但背部和體側有一些疣粒。身體背部為綠色或綠褐色,背中線為綠色,背側褶為黃褐色,明顯突出,腹部黃白色,後腿有黑褐色橫紋。雌蛙體型比雄蛙大很多,雄蛙具有一對鳴囊。




棲息在低海拔山區和平地的池塘、草澤、水田、筊白筍田、芋田和荷花池等靜水域環境,生性隱密機警,喜歡藏身在水生植物茂盛,具有良好遮蔽的水域,常僅露出身體前半部來觀察四周的動靜,受到干擾,會立刻跳入水中躲藏。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雄蛙的叫聲細小短促,不容易聽到,雌蛙將卵產在水生植物中,成團狀分散,常黏附在水生植物上,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850顆。



分布在臺灣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山區和平地,為早期臺灣中南部民眾的食用蛙種,因過度捕抓、農藥污染和棲地破壞,數量和分布範圍逐漸減少中。

14. 虎皮蛙
虎皮蛙

學名:Rana rugulosa Wiegmann, 1834   英名:Chinese bull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6-12公分,大型赤蛙,體型肥胖粗壯。鼓膜和顳褶明顯。皮膚粗糙,背部有許多長短不一但排列整齊的短棒狀膚褶,無背中線和背側褶,腹側、背後方和腿部有許多淺色的小疣粒。身體背部為黃綠色、綠褐色或墨綠色,體側和背部有明顯如虎紋狀的斑紋,腹部光滑白色,有很多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紋。雄蛙具有一對鳴囊。




棲息在農田、草澤、池塘和溝渠等靜水域環境,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人工繁殖則幾乎全年均可繁殖。生性機警敏感,遇敵會先將身體趴下偽裝,如果再靠近,則會快速跳離或潛入水底躲藏。雄蛙躲在水邊草叢或水草中鳴叫,叫聲低沉宏亮,雌蛙將卵產在水面上,單獨或成片漂浮在水面,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2000-5000顆。



原來廣泛分布在臺灣低海拔山區、丘陵和平地,但因過度捕抓、農藥污染和棲地的破壞,數量和分布已減少許多。目前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15. 梭德氏赤蛙

學名:Rana sauteri Boulenger, 1909    英名:Sauter's brown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4-6公分,中型蛙類,體型瘦長,四肢和趾頭細長,酷似長腳赤蛙,但吻端較鈍,後腿較短,趾端擴大成小吸盤。背側褶細長明顯,身體皮膚光滑,有一些小顆粒突起。背部為灰褐色、黃褐色或紅褐色,體色變化大,兩眼之間有一黑色條紋,背部有一個八字斑紋。從吻端經眼睛、鼓膜沿顳褶到前肢基部有一塊黑褐色的菱型斑紋,腹部白色。雄蛙具有一對不明顯的鳴囊。




非繁殖期棲息在森林底層,繁殖期會進入溪流或水池中。繁殖期很短,因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高海拔地區在春季繁殖,中、低海拔地區在秋季繁殖。繁殖期,雄蛙會成群出現在溪流中,叫聲細小,雌蛙將卵產在石頭底下,卵塊團狀,具有黏性,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300-450顆。



臺灣特有種,廣泛分布在海拔3300公尺以下的山區,是臺灣赤蛙科中分布最高的種類。

16. 斯文豪氏赤蛙
斯文豪氏赤蛙

學名:Rana swinhoana Boulenger, 1903
英名:Swinhoe's tip-nosed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5-8.5公分,中大型蛙類,體型修長扁平,鼓膜明顯,背側褶不明顯, 皮膚光滑,體側有明顯的疣狀顆粒,四肢細長,趾端膨大為吸盤,是赤蛙科中最明顯的一種。上唇由吻端到前肢基部有一黃白色縱紋,背部為綠色或黃褐色,偶而夾雜深褐色斑紋,有些個體背部為一致的褐色,腹部為白色。雄蛙具有一對鳴囊。




棲息在中、低海拔山區的溪流和山澗附近,全年皆可繁殖,但不同地區和海拔高度而有所不同。成蛙白天躲藏在溪谷石縫中,雄蛙白天和夜晚均可發出類似小鳥叫的單音。晚上出現在石頭上,各自分散保持距離,雌蛙將卵產在淺水區的石頭底下或石縫裡,卵大型白色,卵數40-80顆,蝌蚪口部腹側呈吸盤狀,可生活在流速較急的溪流中。



臺灣特有種,廣泛分布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的山區溪流附近。

17. 臺北赤蛙  
臺北赤蛙

學名:Rana taipehensis Van Denburgh, 1909
英名:Two-striped grass frog
分類:無尾目赤蛙科

體長2.5-4公分,小型赤蛙,體型纖細修長,吻端尖長,上唇黃白色,鼓膜大且明顯,皮膚光滑,體側有小顆粒。四肢細長,趾端末端略膨大呈吸盤。身體背部為黃綠色或草綠色,從吻端經眼睛、鼓膜到體側有黑褐色寬縱帶。背側褶為黃白色或金黃色,腹部白色。雄蛙無鳴囊。




棲息在長有水生植物的池塘、菱角田、睡蓮田和草澤等靜水域環境。身體和四肢修長,善於跳躍。繁殖期以春、夏季為主,雄蛙通常躲藏在水邊草叢中、水中植物上或植物基部鳴叫,叫聲為細小的單音,不容易聽到,雌蛙將卵成團產在水生植物上,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350顆。



零星分布在臺灣北部和南部低海拔的丘陵和平地。目前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

五、樹蛙科

18. 日本樹蛙
日本樹蛙

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allowell, 1861)
英名:Japanese Burger's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蛙科

體長2.5-4公分,小型樹蛙,體型短小略粗胖,背面皮膚粗糙,上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背部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趾端膨大呈吸盤狀。身體顏色變異很大,常隨環境變成鉛灰色、淡黃色、灰褐色或黃褐色,腹部為白色或黃白色。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生活在中、低海拔山區的溪流、山澗、溝渠和溫泉等水源附近。活動力強,善於跳躍,通常都在地面活動,幾乎不會上樹。繁殖期除冬季以外,幾乎全年都可繁殖。雄蛙叫聲清脆響亮有如蟲鳴,雌蛙產卵在水中植物體上或石塊附近。成蛙喜歡在溫泉附近活動,可耐水溫較高的環境。



廣泛分布在臺灣中低海拔山區和丘陵。

19. 褐樹蛙
褐樹蛙

學名:Buergeria robusta (Boulenger, 1909)
英名:Robust Burger's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蛙科

體長4-8公分,體型大而粗壯,眼大突出,鼓膜上方皮褶明顯,下方虹彩中間有一梯形淡色斑紋。趾端吸盤發達,是台灣10種樹蛙科中最發達地種類。吻端到兩眼間有淡色三角形斑紋,兩眼間到背部有倒三角形斑紋,體色會隨環境改變,黃褐色、灰色、綠褐色都有,前、後腿上面有數條深褐色橫紋,腹部白色。雄、雌蛙體型和體色差異很大。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棲息在溪流附近的樹林、灌叢和石縫中,繁殖期則進入溪流中生殖,以春、夏季為主。雄蛙在繁殖季會成群出現在溪流中,分別佔據在石頭上,雄蛙叫聲細碎如流水聲,雌蛙將卵產在溪流流速較緩的石頭底下,通常聚成一團,卵粒黑白分明,卵數約300-400顆。



臺灣特有種,普遍分布在中、低海拔山區。

20. 艾氏樹蛙
艾氏樹蛙

學名:Chirixalus eiffingeri (Boettger, 1895)
英名:Eiffinger's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蛙科

體長2.5-5公分,小型樹蛙,吻端鈍圓,趾端有吸盤,鼓膜明顯,皮膚和四肢上有很多細小的白色顆粒,雄蛙前肢的內掌突大而明顯。身體背面黃褐色到綠色,以褐色為主,是臺灣5種褐色樹蛙中唯一會變綠的種類。兩眼間有深褐色橫紋,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紋。腹部白色,沒有黑斑。




棲息在山區的竹林和闊葉林中,以竹林為主。繁殖期在臺灣中部和北部為2-9月,東部從10月到隔年3月。雄蛙會在積水的竹筒或樹洞附近鳴叫,叫聲為清脆規律的單音,雌蛙將卵產在竹筒壁上或樹洞邊上,每次卵數約80顆,雄蛙會守候在附近保護蝌蚪;雌蛙會定期回來產卵餵食蝌蚪。



廣泛分布在臺灣海拔2500公尺以下山區和丘陵。

21. 面天樹蛙
面天樹蛙

學名:Chirixalus idiootocus Kuramoto and Wang, 1987
英名:Miantian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蛙科

體長2.5-5公分,小型樹蛙,吻端尖,趾端有吸盤,鼓膜不明顯,皮膚和四肢上有很多細小的白色顆粒。身體背面淡褐色、黃褐色或灰白色。兩眼間有深褐色橫紋,背部有一個X或H型的深色斑紋。腹部白色,散布一些深褐色斑點,胸部左右各有一明顯深褐色斑點。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棲息在平地和山區的低矮灌叢、芒草、池塘和溝渠附近。繁殖期主要在春、夏季,雄蛙常停棲在芒草上或積水處鳴叫,叫聲為清脆急促的嗶嗶聲,雌蛙會將卵產在落葉堆中或泥土中,每次產卵數100-300顆。雄蛙白天常平貼在芒草葉或其他植物上作短暫日光浴,此時身體顏色會變成灰白色。



臺灣特有種,除東部以外,廣泛分布在海拔1500公尺以下山區和丘陵。

22. 白頷樹蛙
白頷樹蛙

學名: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1861
英名:White-lipped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蛙科

體長4.5-8公分,中大型褐色樹蛙,體型修長,吻端尖,吻端到鼓膜上方有明顯皮褶,趾端膨大為吸盤。上唇為黃白色,皮褶下有黑線,身體背部為黃褐色或深褐色,多數個體有4-6條黑褐色條紋,腹部白色,體側和後腿股部有黑白網狀花紋。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棲息在低海拔的樹林、灌叢和果園附近的水池和溝渠等積水處。繁殖期在春、夏季,尤其是在春雨和梅雨時節最活躍,雄蛙通常在灌叢或遮蔽物底下鳴叫,叫聲響亮有如機槍打靶的聲音。雌蛙將卵產在黃白色的泡沫狀卵塊中,卵粒白色,卵數約400-500顆,蝌蚪吻端有一個白色斑點。



普遍分布在臺灣低海拔山區和丘陵。

23. 諸羅樹蛙
諸羅樹蛙

學名:Rhacophorus arvalis Lue, Lai, and Chen, 1995
英名:Farmland green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蛙科

體長3.5-7公分,中小型樹蛙,趾端有吸盤,鼓膜大而明顯。身體背面黃綠色或草綠色,腹部白色或略帶粉紅色,腿部或體側沒有黑色斑點。由吻端到腹側和四肢邊緣有白色條紋,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棲息在平地竹林、果園、芒草叢、灌叢和雜木林等開墾地,以竹林為主。喜歡出現在春、夏季的雨後夜晚,雄蛙通常停棲在中、低層的植物上,叫聲清脆響亮,雌蛙會選擇在潮濕的落葉堆中產卵,呈白色泡沫狀,卵數約380顆。



臺灣特有種,目前僅分布在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和臺南縣海拔20-160公尺的平原和丘陵

25. 臺北樹蛙

學名:Rhacophorus taipeianus Liang and Wang, 1978
英名:Taipei green tree frog
分類:無尾目樹蛙科

體長3.5-5.5公分,鼓膜不明顯,鼓膜上方皮褶明顯,趾端膨大成吸盤。眼睛虹彩、趾端吸盤和蹼膜為黃色,背部為黃綠色或墨綠色,體色會隨環境而改變,有些個體背部會有黃白色或藍色細小斑點,體側和腹部無黑斑,腹部為黃白色。雄蛙具有單一鳴囊。




生活在低海拔山區和丘陵的農耕地、果園和樹林等靜水域環境。冬季才出來繁殖,其他季節很難見到,繁殖期雄蛙會在靠近水邊的草根、石縫或落葉底下挖洞鳴叫,叫聲低沉,雌蛙將卵產在白色泡沫狀卵塊中,卵數約300-400顆。



臺灣特有種,目前僅分布在臺灣中、北部低海拔山區,以臺北盆地周圍最多。目前被列為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

如果你家一到晚上就可以聽見此起彼落的青蛙合奏交響曲,你會覺得這是可以伴你入眠的睡前音樂?還是會讓你神經緊張,焦慮不安的噪音呢? 不論是撈蝌蚪或釣青蛙的經驗,都曾是我們童年時期的美好記憶,但最近出現幾個青蛙擾人的案例,由於受不了青蛙吵鬧的叫聲,社區部分民眾竟要把公共區域的水塘放乾,讓蝌蚪乾死,青蛙離開。   

  最近幾十年,臺灣的環境改變許多,野外的青蛙越來越少,也很難在都市中聽到蛙鳴,所以在你家附近有這樣的蛙鳴,代表你家的環境不錯,還擁有一些自然景觀,可讓野生動植物利用,能不好好珍惜這得來不易的環境嗎?希望大家能以更開闊的心來欣賞這些多采多姿,叫聲多樣的大自然小精靈們!

上頭文章‧圖片來源自台北市動物園

+++++++++++++++++++++++++++++++++++++++++++++++++++++

在我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裡

青蛙的叫聲是一種自然的樂音

我很喜歡聽青蛙呱呱的叫著

我知道有很多人會受不了青蛙在晚上叫

讓人睡不著覺

但現在在都市中很難聽的見蛙類的鳴叫

只有鄉村才聽的到

自然的保護由我們做起

但我們真的有在做嗎?

答案很明瞭

大家巳經開始在珍惜這個自然的

希望能不間斷的

讓環境變了最好最美最自然

BY落葉之楓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