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編輯部;攝影/《康健》攝影組】
佛教慈濟醫學中心院長 石明煌
現在台灣其他醫學中心能做的,慈濟都能做,各科也努力發展特色,因此去年只有一個兒科病人因為家人多在北部而需要轉到台北治療。
花蓮南北相距兩百多公里,有些重症病人如腦部外傷,送到慈濟本院已經錯失治療時機。所以我們設立了玉里、關山分院,腦部外傷病人可以送去分院立即治療,去年就有9~10個病人因及時動手術而活下來。
為了讓東西部的醫療差距縮到最小,我們也到山區偏遠鄉鎮進行醫療,固定每星期到家裡訪診,讓不方便出門就醫的人也能受到醫療照顧。
三軍總醫院前院長 張德明
基於「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三總陸續開設婦女保健中心、血友病中心和健康管理中心。
和其他醫學中心不同的是,我們注重社區經營。三總要照顧內湖、南港、汐止地區的居民,所以目前三總的民眾病人比例已達六成五,軍人僅佔三成五。
(7月起改為朱紀洪院長接任)
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院長 林芳郁
台大醫院很重視環境帶來的職業災害,這類問題通常被視而不見。我們成立了「環境與職業醫學部」,希望藉由更多臨床研究,為民眾盡點心力。
而隨著國內人口高度老化,老年慢性疾病日益增多,台大醫院成立「老年醫學部」,派出十多位醫師到英、美、澳洲等地學習最新的老年醫學,還規劃北護分院全力發展老人照護,包括護理之家與長期照護等。
老化意味著慢性與重症疾病愈來愈多,目前醫療大部份以急性為主,將來應納入慢性醫療,就像日本一樣,透過介護制度提供更多保障,才算完整的醫療照護。這些都需要從公共政策角度推動,愈拖就愈難做,建議政府早點完成規劃。
台北榮民總醫院院長 李良雄
現行健保給付分配不當,整體而言是「重門診、輕住院」、「重輕症、輕重症」,導致整體醫療環境失衡,政府如不趕快進行策略性矯正,勢必造成嚴重後果。
台北榮總是醫學中心,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達到財務平衡,並完成提供優質醫療、培育人才、研究創新的重要使命。因此院內特別注重「節流」,包括慎選醫療儀器等,避免不必要的呆料、呆物,以便在有限資源下,持續提升照護品質。
長庚紀念醫院林口總院院長 陳敏夫
我們希望林口長庚沒有階級、沒有關說,對病人一視同仁。
現在看病已經從傳統的「科」橫向整合成「中心」,例如,睡眠中心整合了胸腔科、精神科、耳鼻喉科、顱顏牙科,病人就不會不知道該看哪一科;外傷中心整合了一般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胸腔外科,醫師共同討論、合作,給病人更好的照顧;癌症病人要做哪些治療,要由癌症中心團隊討論和計劃。
高齡醫學也值得關注。現在老年人口快到10%,但國家的醫療支出偏低,每年有150~200億的缺口要補。如何照顧老年人,需要國家有系統的做法。
馬偕紀念醫院院長 黃俊雄
馬偕原是以服務型為主的醫院,這幾年開始注重研究和教學,研究和論文數在所有的醫學中心排名第六,我們目前沒有醫學院,這樣的成績已經很難得。
我認為適度提高健保費是必要的。老百姓沒辦法接受提高保費,政府就應該去教育民眾,形成共識,而不是什麼都要由政府出錢,或者責怪醫院收費高。當國民所得提高,吃穿出國旅遊都捨得花錢,為什麼捨不得投資自己的健康?
醫院經營還不如觀光飯店,飯店一個晚上收費起碼4000~5000元,請歐巴桑也不需要執照。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和國外的醫療環境比起來,台灣的醫療水準很高,服務項目多,保費又低。弱勢族群沒錢繳保費是另一回事,應該由政府編列預算,這是社會福利單位該去做的事。
亞東紀念醫院院長 朱樹勳
過去亞東醫院的宗旨是成為醫學中心,升格之後,我們的宗旨成為「以人為本的醫學中心」。醫院的網站會秀出醫生看診的進度,病人可以算好時間才從家中出發;如果病人寫信給院長信箱,通常第二天就可以收到信。
要當一個聰明病人,看病時要講清楚「症狀」,而非診斷。常有病人來就醫時就說,我有心肌梗塞或胃潰瘍,但往往是病人自己的認定,而非真正的診斷。
醫生檢查、聽診時,請不要講話。常常我在聽診時,病人還不斷講話,那聲音聽起來會讓醫生耳鳴、不舒服,也會影響聽診結果。
如果之前已經看過醫師,可以把症狀講完後,再說前一個醫生的診斷。
國泰綜合醫院院長 黃清水
所謂以病人為中心,是要站在病人角度考量。例如在治療時,不能只提供one choice(單一選項),而要充分告知,讓病人參與治療決策,讓他了解、同意。因為醫療上還是有模糊地帶,例如癌症可以化療或電療,兩者存活率、生活品質差別在哪,都該解釋清楚,讓病人自己選。
還有醫療應該更精緻化,多更多步驟,好處之一是病人受到尊重,而且因為過程會再三檢討,不是一個人決策,能減少出錯機率。例如我們的癌症治療,從診斷到病人往生,每個步驟都是團隊為病人設想最周到的決定,比較不容易受到挑戰。
【康健雜誌105期 找對醫生看對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