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29 16:46:22 | 人氣1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財經企業知識】夠膽,才會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夠膽,才會贏

商業周刊 2007/08/29

熱門職業洗牌,遊戲規則改寫,從名校資優生到職校學生,他們探索自己,不怕失敗!他們追求讓自己腎上腺旺盛分泌的目標,這些帶種小子,都是自己人生的CEO。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文/吳錦勳、李郁怡、王茜穎】

熱門職業洗牌,遊戲規則改寫,從名校資優生到職校學生,他們探索自己,不怕失敗!他們追求讓自己腎上腺旺盛分泌的目標,

這些帶種小子,都是自己人生的CEO

這是一個什麼樣的時代?

「二年最熱門的職業,現在還沒有出現。」美國前教育部長萊禮(Richard Riley)如此說。

確實,十年前,你能想像在「熱門行業」的清單上,會冒出與棺材為伍的殯葬業嗎?這是台灣勞委會統計,去年月薪成長率第二大的職業;此消彼長,你可能也沒想到,律師已經名列去年「月薪衰退前十大職業」的第四名,首度跌出「年薪百萬俱樂部」之外。

從事殯葬業需要大學文憑嗎?不見得;當律師需要大學學歷嗎?一定要。但是,主計處最新調查發現,大學畢業生不只起薪低,就連有工作經驗的大學學歷上班族,平均年薪也逐年下降。擁有大學學歷的社會人士,平均年薪已連續六年衰退,六年來平均年薪減少七萬餘元;反觀擁有一技之長的職校畢業生,最近兩年平均年薪,竟出現逆勢上揚。

面對沒有軌道的未來 Y世代必須開始進入叢林探險

「軌道已經消失,你要學習走入新的叢林探險。」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日前接受本刊專訪時做了這項斷言。

在社會失去固定軌道的時代,有一群很有膽識的Y世代(Generation Y,出生於一九七八到一九八九年),開始入叢林探險。我們稱之「帶種小子」!《商業周刊》這期封面故事,訪問了超過十位的帶種小子,他們有的出身富裕,卻不安於既定的軌跡,勇於築夢,在嘗試與錯誤中,試著找出路;也有人出身貧窮,沒有父母保護,同樣在嘗試與錯誤中,建立自己的價值。

他們勇於丟掉! 放棄文憑、高薪,離開舒適圈逐夢

有人勇於丟掉文憑至上主義,勇敢追尋自我,譬如黃建勳、李盈瑩、鄧兆旻。

大學生「降級」變成高職生?她頭殼壞了嗎?今年十九歲的李盈瑩,有料理的天分,喜歡餐飲,卻為了面子,去念大學。她的父親形容她,就像是電影《料理鼠王》中的小鼠一樣,有辨別味道的天分;當她在大學就讀時,她總是跑到學校的餐廳幫忙打雜,還告訴人家,「 不用給我錢,讓我幫忙就好。」聞著菜香,看到蒸籠裡白胖胖的包子飽滿了起來,她就開心了起來。

做出「降級」選擇的還有黃建勳。明明已經有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系文憑,竟在畢業後,當很多同學跑去讀碩士時,他「降級」去台北海洋技術學院讀書。因為他的內心有一個呼喚,他想跑船,想環遊世界。

十五歲的楊昕同樣看破文憑迷思,敢於追求自我。她在國中基測考了二百五十八分的高分,可以上國立高中,她卻因為喜歡表演,勇於爭取父母支持放棄念高中,選擇到華岡藝術學校就讀。此刻,舞台及掌聲對她的誘因更大。

剛從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拿到媒體實驗室環境智慧組碩士學位的鄧兆旻,今年滿三十歲,黑框眼鏡,背著書包,白襯衫,遠看一臉好學生樣。他的同學說:「James(鄧兆旻英文名)從小到大都非常優秀,只拿過第一名,沒有第二名的。」他一路從建中、台大電機到拿獎學金進MIT,是台灣教育制度培養出來菁英中的菁英。

這樣的一個人物,大可以選擇像多數同學一樣進科學園區,進入聯發科等一流企業,坐領千萬年薪與股票。但是,他卻在拿到MIT碩士後,決定改走設計。他不愛錢嗎?當然不是,但是,「在麻省我學到對自己誠實,不會設計我不會死,但我會不開心。」他的內心有一股對創作的強烈渴望。儘管他並不知道,這決定最終會成功,還是失敗。他說:「不管那是什麼風險,只要你真正很想要做的時候,都不是什麼太大的問題。」

他們勇於爭取! 為實踐自我,闖進更大舞台

有人勇敢丟掉名門包袱,離開舒適圈。

有人勇敢丟掉低學歷的自卑,憑一技之長,走向國際。

今年二十二歲的江仁智,國中時是放牛班小孩,一年前,他遠征北國芬蘭,擊敗來自十數國的選手,贏得第三十八屆國際「技能競賽綜合機械項目」銀牌,甚至憑著這面獎牌,進了國立台北科技大學,成為家鄉少見的國立大學生。江仁智的爸爸是建築工,他形容自己從小不愛念書,在高職夜校就讀時,也曾有參與百人幹架的經驗。

美國《USA Today》在二○○五年界定出一群即將進入社會的「Y世代」,這群十八到二十九歲的「小夥子」是一群「極度相信自己價值」的人。Y世代最顯著的特徵為:對自己有很高的期望、冀望有不斷的學習經驗、立刻行動、嚮往創造力與獨立思考能力、不受制於傳統威權式管理(command-and-control type of management)。

充分自我認同 才能因應接二連三的挑戰

而經過主動探索,嘗試及錯誤,最後做出的自我承諾才會持續比較久,堅持下去的成功機會也比較高。

他們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但至少敢「試」,如果連試都不試,不主動試著尋找,最後極易導致「認同渙散」(identity diffusion),渾渾噩噩,更無法因應人生後續接二連三的挑戰。

補習、考試、填志願、找一個穩定的「好工作」,像父母心裡為子女設定好的人生軌道,有些青少年不認同父母設定的軌道,又無力扭轉,極端一點的,便造成悲劇。更大多數者,不試,後來消極放棄人生。一如今天,一群不願工作、寄生日本父母的「尼特族」(NEET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不升學、不就業、不進修的十五到三十四歲年輕人)。

積極自我挖掘 才能培養出真正的膽識

《第五項修練》作者、管理學大學彼德聖吉(Peter Senge)在其合著的《修練的軌跡》(Presence)一書中討論「發展自我的意願」,指出「自我」是一件作品,「我」必須主動創造,但創造不是一條線的,像河流從源頭流向大海,河道也絕對不是一條直線。「但是一旦看清自己心中的意願,注意力就會像雷射光一樣,集中在意願上,那是一束高度凝聚、充滿力量的強光,與普通燈泡散慢的光,截然不同。」

很多人在聚焦前,都有一段渙散的摸索期。帶種小子們在嘗試的過程中,多半不曉得自己終究會成功還是失敗。即使像麻省碩士鄧兆旻,他從電機轉攻設計,但他坦言:「電機和設計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走設計,等於丟開中文,重新學英語一樣。」現在,他自覺仍在一種「混沌」的狀態,也感到迷惘,「我希望三十年後還可以做設計,(遲疑)但可能失敗也不一定。」但可以確定的是,設計是他現在最感興趣的東西,不去做,他無法對自己交代。

發掘自我就像蜿蜒的河流,勇於踏出舒適圈後,必經一段漫長的掙扎和撞牆期,但少了這段痛苦,就無法培養膽識、找到真我。

甩開文憑!踢開社會的傳統價值!人的一生,都該有一趟森林探險。越年輕,探險成本越低。即便出發得晚,都比永遠不出發,還來得好。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看本週最新1032期《商業周刊》】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