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故事-佛教】持戒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各地說法四十九年後,臨入涅槃前,弟子們非常傷心,因為世尊在世時,弟子們有什麼不懂的有世尊可問;有過錯,也有世尊來指點,如今世尊即將離去,以後靠誰來教導呢?以後要依賴誰呢?於是慈悲的佛陀告訴弟子們;「我入滅後,你們就以戒為師吧!」佛在世,以佛為師。佛入滅,以戒律為師。佛弟子能夠嚴守戒律,就能得到清涼自在,遠離危險。下文就是一個守戒的故事: 從前有一位很有賢德的人,為了求善知識,不惜千里迢迢,帶著他的妻子,來到舍衛城。他的妻子既賢慧又美麗,就好像是仙女下凡一般,整個城裏的人都很讚嘆。但是他門夫妻卻是很少出門的,除非是有法會才出門參加。偶而,在家也只有拜見有修行的法師,當然他們都會很虔誠的禮拜供養這些師父。其他的人就很難得跟他們見面了。但是,他們的聲名卻傳播的很快,幾乎全城的人都知道,有這麼一對遠來的夫婦。俗話說:「名易招忌,色易招禍。」聲名太好了,容易引起別人的嫉妒;女子太漂亮了,也會招惹禍端的。這對賢德的夫婦僑居在舍衛城的事,很快的被國王知道了,國王對他們很好奇,很想看看他們,有臣子獻計,告訴國王說;「他們夫婦二人皈依三寶,並受五戒,守戒很嚴,因此不輕易見人。只有穿袈裟的出家人到他們家時他們才會出來恭敬禮拜,並且很樂意供養。國王,您如果要見到他只有偽裝修道之士才有可能啊!」於是國王就依計行事。化裝成一位修道的人,來到賢者的家。這對賢德的夫婦果然出來迎接,並且很虔誠對他禮拜供養。國王很喜歡賢者的妻子,回宮之後日夜思念,很想得到她,近臣知道了,就對國王說;「她先生雖然是個修行人,可 是僑居在咱們的國境內,就是國王的子民,理當要來覲見國王的。 他不來覲見,當然可以治他的罪。在咱們王城千里之外,有個大水池,裡面生有五色蓮花,如果要取這朵花,必須要經歷三難,就是毒蛇、惡獸、和厲鬼。國王就讓他去取這朵五色蓮花,必然會使他命喪黃泉!他妻子當然就歸屬國王的了。」這個計謀很稱合國王的心意,於是就傳令賢者來到王宮,並且命令他去採五色蓮花。賢者受命之後,回到家,心中從難過,就把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訴了妻子。賢慧的妻子聽完,就悲愴地說:「夫君今會得罪,實因我的美色而起的。夫君知道佛陀曾經教導我們說:『三界無怙,惟戒可恃。』等一下你上路以後,你要心念世尊,口念十善,一刻也不能忘記。如果你出事了,不能生還,我就出家,以戒自樂,決不事二夫!」說完,就為她丈夫準備好乾糧,賢者便上路了。一路上賢者不敢妄想別的,只有念著世尊,十種善行。 賢者走了幾天之後,來到了樹林裏,過了樹林就是大水池了。賢者依然持誦著十善,樹林裡突然冒出了一個巨大的厲鬼,面貌非常凶惡,問道:「你是什麼人?」賢者說:「我是佛弟子。」鬼說:「那些犯罪的人,都被遣到我這來,都說要取五色蓮花,只有你沒犯罪,只是被惡人讒言所害的。」賢者回答說:「但我現在的命全操縱在你的手裡。」鬼說:「你是佛弟子,而且又沒犯罪,我不能傷害你,但往後你還會經過兩個災難,才能取得蓮花,不如我幫你去取,一方面可以救你,一方面也讓我種些福德,早日脫離鬼道啊!」說完,厲鬼一縱身,就取回蓮花,並且還護送賢者回到王宮。 於是賢者拿著蓮花去見國王,並且把鬼王幫助的事告訴了國王。國王很訝異也很慚愧。說道:「鬼是不懂什麼仁義道德的,總是想危害人類,今天他卻能救助你,可真是你的仁德感召了他。而我是個無義的人,竟然為了美色,就來殘害善良的人民,真的是連鬼都不如了。」於是國王立刻向賢者頂禮懺悔,自願做賢者的弟子。從此國王也奉守五戒,行十善。說也奇怪,國運也因此昌盛,而賢者夫婦更是精進修行,皆證得善果。 守戒原就是止惡行善的意思,也是佛法的根本大意。記得唐朝的白居易有一次上山,和鳥窠禪師討論佛法時,他問禪師說:「佛法的大意是什麼?」鳥窠禪師答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一聽哈哈大笑:「這有什麼稀奇啊!三歲小孩都曾說。」鳥窠禪師慎重地說三歲小孩也懂得,但是八十歲的老翁卻不一定做得到啊!」佛法不是什麼高深的道理,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不要輕視這兩句話,佛法的戒行,就規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行為,就像我們前邊所說的故事,賢者夫婦倆閉戶自修惹來禍害,原因在於他們的聲名太好了。但幸好他們能守著善業,口念世尊,讓一場禍事平安地度過,還度了國王和厲鬼,並使全國人民得到安居樂業的生活,這個守戒的功德太大了。歷史上多的是女人惹出來的禍事。 諸如唐朝的武則天,楊貴妃,明末的陳圓圓。只要是面貌皎好的女子常常會引起男子的非分之想。而女子亦常以豔麗的色相去惑亂他人,借以達到個人的名利地位,於是爭執、糾紛就昇起了。難怪有人感嘆地說:英雄難過美人關。美人難過名利關,在故事中的國王貪愛美色而惑亂行事,但這位女子卻鎮定地以「戒律﹂來彌平一場悲劇。使丈夫平安回來;也令貪色的國王少造罪,且進而慚愧自己的行為,而發憤修道,這真是一位既賢淑又聰慧的女子!(明倫月刊172期)
|
|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