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1-08 16:40:27 | 人氣14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文賞析】花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花蓮
【聯合報╱◎陳芳明】
2007.11.08 02:51 am
 

余光中對詩忠實,畢生未嘗須臾偏離。這個時代,這片土地,對詩能夠產生敬意,便是由詩人那個世代不斷努力的結果……

記憶可以擦拭,變造,扭曲;情感也可降溫,走味,失色。唯文學存留在生命的印痕,往往隨時間加深,隨年齡加寬。文學經驗是一種冒險與飛翔,它試探心靈的勇敢與怯懦,測量審美的高低與深淺。詩尤其如此。青春時期的閱讀,若是滲入骨髓,暮年時不期然仍會發作,比起風濕的痛楚還要真切。

旅行到花蓮,參加太平洋詩歌節,是在海水溫暖的初冬。溫暖是詩的隱喻,暗示著年少時的嚮往至今還是不毀不滅。這次赴約,彷彿是在兌現最初的許諾。第一首詩在生命中開啟閘門時,也曾有過徬徨躊躇的時刻。在已知的文字與未知的想像之間,總以為詩可能帶來閱讀的折磨,也害怕自己終於不能窺探詩的世界。最後攜著勇氣跨入時,才發現生命敲開從未預見的道路。

圓桌詩會正在進行,我已遲到。望見余光中坐在詩人中間,我選擇聽眾的最後一排坐下。那年協助我走上全新道路的詩人,正是久違重逢的余光中。我甫過二十,他將屆四十,詩使兩人忘年,忘憂,忘懷。初識迄今,四十年時光已倏忽消失。靜靜望著他站在台前讀詩,複雜的記憶不按次序地湧現。我知道,兩人之間已經發生太多的事情。時代於我,尤為紛亂。從校園走向政治,從海外回到台灣,從歷史轉入文學,我走過比任何詩人還要困難的旅路。

余光中對詩忠實,畢生未嘗須臾偏離。這個時代,這片土地,對詩能夠產生敬意,便是由詩人那個世代不斷努力的結果。他與他的同輩,持著詩的堅定意志,穿越無數的爭論與辯難,終於闢出可觀的藝術領土。我能夠順利介入詩的創造,無非是循著他們開拓出來的道路。然而,詩藝還是捨我而去,把我遺棄在政治的漩渦。背對著詩人,我走到一個荒蕪的、沒有詩的異域。

在分合的路口,我多次與詩人錯肩而過;不過,我錯失更多的是讀詩的勇氣。這次在東海岸的重逢,是陳黎刻意的安排。他在設計節目時,特別為我創造機會與余光中對談。陳黎的善意祝福,我可強烈感受。這是我等待的時刻,等待四十年的不可能時刻。歷史擾亂了我的靈魂,政治遮蔽了我的視野,卻無法稀釋我對詩的眷戀,更無法忘懷年少時與詩人論詩之際的情感波動。

微涼的海風吹拂詩人稀疏的白髮,也不經意刷過我頸項的鬢毛。余光中若有所感地說:「當初見面時,兩人加起來的歲數將近六十,如今加起來已是一百四十。」詩的深度與高度,在時間的淘洗中也加重了分量。詩人的家國與時代,都同樣沉重地落在我的肩頭。為歷史而哭,為土地而泣,那種苦痛的滋味我也一一嘗過。看不見的鞭笞與折磨,使我成熟,使我蒼老,而終於鍛造了洞見的詩眼。四十年後的重逢時刻,我已有足夠的能力鑑察詩的奧祕,也容許我窺見詩人生命的悲歡哀樂。

無法掩飾自己的喜悅與憂傷,我再次聆聽詩人的朗誦。海浪在遠處擊打,風聲在耳際吹送,默契般齊集而來,起落有致地為詩人讀詩伴奏。不可能的時刻,不可能的重逢,在四十年後終於發生。就在那個時刻,詩也跟著發生,在我脆弱的心靈,在海水溫暖的花蓮。

【2007/11/08 聯合報】@ http://udn.com/

+++++++++++++++++++++++++++++++++++++++++++++++++

台長: 落葉之楓
人氣(14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藝文賞析 |
此分類下一篇:【藝文賞析】約會
此分類上一篇:【藝文賞析】美麗而殘忍的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