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紀元12月1日訊】班昭字惠班,又名姬,扶風安陵(今陝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女辭賦家。班昭家學淵源,史稱「家有藏書,內足於財」。她的父、兄都是一代名人:父班彪,是有名的史學和儒學大師;大哥班固,則是《漢書》的作者,也是著名的史學家、文學家;二哥班超,名震西域,是打通「絲綢之路」的功臣。班氏家族,在歷史上都留有美名。
由於家庭背景及受父兄的影響、鼓勵,班昭從童年開始就熟讀儒家經典和史籍,再加上班昭自身的天份使然,很快便擁有豐富的天文、歷史、地理等知識,成為當代的才女。由於家學淵源,班昭擁有渾然天成的靈性之美及端莊氣質,在當代女子中,恐無人出其右。
完成父兄遺志 續修《漢書》
班昭的才華首先表現在續修《漢書》上。司馬遷的《史記》所載事蹟止於漢武帝太初年間,而班彪曾作《史記後傳》,以補漢武帝後所缺部份。班彪去世後,其子班固繼承遺志,以《史記後傳》為基礎,編寫西漢歷史,即今所稱《漢書》。班固經二十多年努力,總算完成了《漢書》的主要部份。不過,就在即將成書之際,班固卻因「竇憲案」的牽連,死在獄中,《漢書》尚缺<八表>和<天文志>未能完成。為完成父兄遺願,班昭續修《漢書》,同時還得到漢和帝的特別恩准,可以到東觀藏書閣(相當於皇家圖書館)參考典籍。在馬續的協助下,班昭補撰了<八表>,又寫出<天文志>,終於完成中國第一部斷代史──《漢書》。就在班氏家族接力式的撰寫下,《漢書》終在班昭手中完成了。後代史學家給予極高的評價,認為《漢書》:言賅事備,與史記齊名。
《漢書》完成後,因其多用古字,比較難讀,所以班昭曾在東觀藏書閣講解《漢書》,當時很多有識之士都跟隨她學習,據說連當時的大學者馬融,也曾跪於東觀藏書閣外,聆聽班昭講學呢!
代兄上書
班昭的二哥班超,一生出入西域沙場,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年近七十的班超萌生返鄉歸隱的念頭。於是派兒子班勇到洛陽,帶奏章給皇帝,希望能准予返鄉終老。無奈朝廷音訊全無,一耽擱就是三年。班昭對年事已高卻仍客居異鄉的二哥,不禁油然而生憐憫、同情之心,於是代兄上奏章給對皇帝說:「與兄同年代的人物多已凋零,而我二哥仍在沙場效命。現在他年已七十,衰老多病,頭髮全白,眼、耳都已不靈光,還手拄著柺杖行走。雖想盡全力報效國家,但對一個衰病老人而言,他又能做什麼呢?」
班昭代兄上書的奏章中,句句真摯感人,連漢和帝看完之後也心生同情,於是立即派遣戊己校尉任尚出任西域都護,接替班超,而班超終得以告老返鄉。班昭以其真誠及文采感動皇帝,助兄達成落葉歸根心願,在當時傳為佳話。
永遠的「曹大家」
班昭十四歲時,嫁給同郡曹世叔為妻,還生了一個兒子。本來婚姻十分美滿、和諧,可惜幾年後曹世叔突然過世,班昭獨立撫養兒女長大,直至七十餘歲,終生沒有改嫁。由於班昭經常出入宮廷,擔任皇后和妃嬪的老師,人們為了尊敬他,就稱他為「曹大家」。(當時,人們把有學問且德行好的婦女稱為「家」,讀作「姑」。)
寫《女誡》倡導女教
班昭在七十歲高壽之年還寫了一本書,叫做《女誡》。
《女誡》共有七篇,一千六百字,七篇包括:卑弱、夫婦、敬慎、婦行、專心、曲從和叔妹等。這本書原是用來教導班氏家族女兒的私人用書,不料成書之後卻被爭相傳抄,不久便風行全國各地。
在<敬慎>篇中,他主張「男子以剛強為貴,女子以柔弱為美」,中國觀念中所謂陰陽調和,唯有剛柔並濟,夫妻才能和睦相處。在<婦行>篇中,訂定了婦女四種行為標準:「貞靜清閒,行己有恥:是為婦德;不瞎說霸道,擇辭而言,適時而止,是為婦言;穿戴齊整,身不垢辱,是為婦容;專心紡織,不苟言笑,烹調美食,款待嘉賓,是為婦工。」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德、言、容、工」婦女四項行為標準。班昭《女誡》一書,數千年來作為中國婦女的行為準則,影響鉅大。
此外,班昭還寫過賦、文等十六篇文章,她一生的作品,後來由兒媳丁氏整理為《曹大家集》。不過,今已佚失,只能看到《東徵賦》等八篇流傳下來。
班昭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著述的女子,也是中國第一位女歷史學家,他的學識及品德兼具,在中國古代女性中,實不多見。由於班昭在文學、史學上的特殊貢獻,當她高齡去世時,皇太后親自素服舉哀,為她舉行國葬之禮,哀榮備至。@*(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