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藥聖」──李時珍
作者﹕楚天 整理
李時珍 ,字東璧,生於公元1518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於公元1593年(即明神宗萬曆二十一年),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明代蘄州瓦硝壩(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人。他是中國古代乃至世界偉大的醫藥學家,著有藥物學名著《本草綱目》一書。
李時珍出身於世醫之家。其祖父是「鈴醫」,即遊走江湖的民間醫生。父親名言聞,字子郁,號月池,是一位有著豐富實踐經驗和藥物學知識的著名醫生。李言聞曾做過專替皇室貴族看病的太醫院吏目(掌管太醫院醫事及醫生的官員),晚年辭官返鄉,一邊行醫,一邊著述,他結合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曾編著了《蘄艾傳》、《四診發明》、《醫學八脈法》,以及《痘疹證治》等醫藥書,在家鄉頗負醫名。
李時珍受到家庭的熏陶,自幼對醫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並立下了治病救人的志願。他常跟隨父親和哥哥採集草藥,或幫父親抄寫藥方,聽父親講解藥物學知識。但是,當時醫生的社會地位低下,李言聞不願李時珍以醫為業,而要他走科舉做官之路。時值科舉盛行,李言聞希望李時珍讀書應考,以便一朝成名。但李時珍自從十四歲考取秀才後,三次赴武昌應試舉人,皆名落孫山。故李時珍打消了「科舉」的念頭,決心不入仕途,棄儒學醫,專心鑽研醫藥,時年23歲。起初,李時珍隨父親學習,之後又追隨當地的一位名醫顧問(字子承,嘉靖二十七年進士,也是著名的理學家)潛心學習,醫術大進。
李時珍不但刻苦鑽研醫理,用心學習和吸取前人經驗,還善於發揮自己的創造性,所以僅幾年時間就醫名日盛,聲譽卓著。李時珍行醫具有高度的責任心,他醫德高尚,往往為患者治好了病也不收藥費,「千里就藥於門,立活不取值」,故深受人們的愛戴,不到三十歲已成為當地很有名望的醫生。
公元1551年,封藩於湖廣的富順王朱厚焜傳召李時珍為其子治病,李時珍手到病除,遂醫名大顯。後又治好了武昌楚恭王之子的氣厥病而受到楚王賞識,被聘為楚王府的「奉祠正」(掌宗廟祭祀),兼管良醫所事務。公元1556年,李時珍又被推薦到太醫院工作,授「太醫院判」(太醫院的副主管)職務。在此期間,他有機會飽覽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豐富典籍,摘錄了不少醫學資料,並接觸到了許多平時難以見到的珍稀藥材與歷朝所保留下來的古典醫籍,大大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領域,他的醫藥學問也得以精進。但由於他淡於功名榮祿,在太醫院任職未及一年,就辭職歸家,一面行醫治病,一面專心著述,編修《本草綱目》。
李時珍在數十年的行醫以及閱讀古典醫籍的過程中深切感到,作為一個醫生,識藥、用藥是個關鍵問題,而所依據的本草書籍其準確性和詳備性則更是事關重大。他在長期的行醫實踐中發現歷代的本草書中都存在著不少錯訛之處,有些用藥經驗已不切實際,而且書中記載的藥物品種繁雜,名稱混亂,有的一種藥有兩三個名字,有的兩種藥混為一名。李時珍深感原有本草著作之不足,立志重著本草,以益後代。他先後精研古籍及醫典文獻800種,包括醫藥專書、子史經傳、聲韻農圃、醫卜星相、樂府諸家等書籍,「上自墳典,下及傳奇,凡有相關,靡不備采」。李時珍還深入民間廣集單方、秘方,向農民、獵戶、漁民、樵夫、藥農及民間醫生請益,並躬親實踐,深入實地作種種必要的考察,請教。為了弄清許多藥物的形狀、性味、功效等,李時珍背起藥簍,帶著兒子及徒弟龐寬,「訪采四方」,跋涉無數窮山深谷,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古籍本草書上的藥物加以鑒別和考證,糾正了古書中的許多錯訛之處,並蒐集新藥物三百七十四種。經過二十七年艱苦卓絕的努力和辛勤勞動,先後三易其稿,終於在公元1578年完成了《本草綱目》這部聞名中外的藥物學巨著。這時,李時珍已六十一歲。
《本草綱目》這部著作系統地總結了明代以前中國藥物學所有的成就和豐富的經驗,書中對藥物進行了系統分類,首類為綱,次之為目,再次是藥名、產地、形色、氣味、性能等。全書共五十二卷,一百九十餘萬字,捲一捲二為本草序列,卷三卷四為百病主治藥,從卷五到卷五十二,將所收集的1,892種藥物劃歸為十六部,六十類分述。書中附動植物插圖1,110幅,載入藥方達11,096個,其中由李時珍親自蒐集的民間藥方就有8,161個。每種藥物之下依次分為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方等項,可謂條理清晰,內容豐富完備。《本草綱目》一書在世界的藥物學史上佔在重要的地位,先後被譯成日文、拉丁文、德文、法文、英文、俄文等文字,成為國際學界的重要文獻之一,對後世醫學貢獻很大。明代著名文學家王世貞稱之為「性理之精蘊,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臣民之重寶」,《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則謂之為《神農本草經》而言「集本草者無過於此」。
《本草綱目》作為一部藥物學巨著,不僅為中國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對世界醫藥學、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化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本草綱目》共記載礦物性藥物276種,記載動物性藥物445種,記載植物1,094種。李時珍在書中力求按照植物的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和性能等自然屬性來對植物加以分類,這種分類方法系統、明確,到現在仍然有參考價值。
李時珍一生著述很多,除《本草綱目》外,他對脈學、針灸學和中醫理論也作了深入的研究,著有《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脈訣考證》流傳於世,受到後世醫家的重視。而他著的《五臟圖論》、《頻湖醫案》、《集簡方》、《三焦客難命門考》、《白花蛇傳》等醫著卻不幸失傳了。
李時珍於公元1593年逝世,享年七十五歲。公元1956年,也就是李時珍逝世後的第三年,《本草綱目》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立即風靡全國,醫家視為珍品,爭相搶購,不久流傳於世界各地,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 @(http://www.dajiyuan.com)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