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夢想到實踐
|
從夢想到實踐 圖◎蘇意傑 |
◎吳晟 圖◎蘇意傑
2006年7月,行政院農委會即將推出「新農業運動——漂鳥計畫」,要借用我的一首詩〈土〉其中數段詩句,做為媒體宣導的文案,來電徵詢我的同意。
多年來偶有某些機構,某些活動看中我的詩作,除非我覺得引用得太不恰當,幾乎從不拒絕。詩作完成、發表,本就成為「社會公器」,能夠參與社會、「介入生活」,廣為流傳,發揮作用,乃是創作者最大的心願與欣慰。我並非專業作家,就是說不需要倚賴文學創作所得過生活,因此不介意有無使用費,我只要求「知會」一下,表示尊重,並寄給我一份編輯「成品」,留做紀念。
我出生農村、定居農村、長期關注農村,我的文學情感自然而然以農村為依歸。我大致了解漂鳥活動,有希望為逐漸凋零的農村生態、農村社區生活,提出一條永續發展的生機,我當然立即應允,還主動表示,希望有機會提供一些個人的想法,讓正在推動漂鳥營的相關單位參考。
體驗生命真諦的文化運動
漂鳥計畫的主要目的,是希望舉辦多梯次漂鳥營,透過多元的實地農事觀摩、教學、體驗等活動,鼓勵更多知識青年接觸農業、認識農業、進而發生興趣,願意投入(或回歸)農村,從事農業經營,由漂鳥而留鳥而築巢,成為土地的專業園丁。主辦單位期許這將是台灣第一次最大規模的農業運動,期待青年人的熱情,活化農村生機,改善農業人力嚴重老化、勞力不足的隱憂,讓「美滿農村」的想像,在社區生活中,真正落實,為台灣傳統農業注入新活水,振興農業現代化發展。
漂鳥營構想的名稱,靈感想必來自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著名詩集《漂鳥集》,賦予「浪漫氣息」,此外據說也受到19世紀末,德國曾掀起一場鼓勵年輕世代學習漂鳥精神、體驗生命真諦的文化運動有所啟示。
去年8月中旬,主辦單位再度和我聯繫,邀我北上參加第一梯次「漂鳥營」成果發表記者會,以定居農村的「農民詩人」身分講幾句話。多年以來,除了務農的親身經驗,和農業問題相關的論述文章、新聞報導,我累積了十多冊厚厚的剪報,總有些個人的具體想法。我參加記者會唯一抱持的心情是,有機會將這些想法直接向農業主管反映、傳達,或許可以被接納,因而不辭辛勞專程北上。
其實我的發言並沒有什麼高深理論,著重在「民以食為天」的古老傳統觀念,時代再怎麼進步、工商再怎麼發達,人類要存活,不可能不需要食物,尤其台灣是海島國家,唯有自給自足的農業政策,才不至於受制於強權外來的封鎖,確保獨立自主的生存條件。農業發展計畫,必須以整體島國的永續生命力為根本基礎,包括糧食安全(即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平衡、和優質文化的傳承,都必須有長遠的規畫。
雖然延續了大半世紀的台灣農業問題,盤根錯節,牽涉層面十分複雜,然而,總需用心設想突破困境。我誠懇「提醒」農政人員,所有政策都要真正落實、長期推動,千萬勿流於抄短線,放煙火式的活動宣傳,看似璀璨一時,很快就化為煙霧消散無蹤。
親近鄉土是人類本能的願望
此後,我即密切留意這項新農業運動相關資訊和報導,看見近年來,有愈來愈多青年人願意投入農村生活,將他們守護生態環境、承擔土地責任的修養與理想,透過與社區民眾協調、再教育的民主機制,落實在農作生活當中。例如美濃愛鄉協進會的返鄉知識青年、中寮溪底遙農園、宜蘭的穀東俱樂部,或者組成台灣農產品共購的合作社,例如「主婦聯盟」,號召親朋好友直接向農人購買有機農產品,以實際行動,支持農業生態耕種的永續發展,都讓我興起深深的感動,也產生更多的期許,期許純淨、富足、進步的新農業價值,在我們生長的社區生根茁壯。
近日接到即將出版的《漂鳥文集》稿樣,要我寫幾句感想,我願意簡單略抒自己的一些心情。《漂鳥文集》是「漂鳥營」學員的成果報告書,分為三個單元,其一為「漂鳥學飛之路」,介紹十五位漂鳥學中做、做中學的甘苦談;其二為築巢Q&A,包括如何認識農業、選對產業、租買農地等實務問題詳解;其三為所謂的達人成功經驗,從已經返鄉就農的十位達人身上,學習他們的態度及經驗。
這本文集內容十分豐富精采,有許多如何轉行、投身農業的感人故事,有許多創新的經營理念,也有許多理想的生命價值觀,我大致可以感受到台灣新農業的契機。然而,我更切盼,新農業運動很快由「菁英」式的點擴大為普遍性、全面性的發展。據我親身接觸,每個村莊一直都有真正農家出身的青年,回到農村務農接續耕作,農政單位更應主動把這些已經實際在務農的農村青年,納入積極輔導的對象。
其實,親近鄉野土地是人類本能的願望,農業不應被當做一種商品產業,而是一種生活文化,也是一種生命態度。這是最基本的觀念、最核心的思維。●
自由時報-970102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