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2-25 18:24:21 | 人氣1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文賞析】莫斯科、北京到平壤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莫斯科、北京到平壤
++++++++++++++++++++++++++++++++++++++++++
【聯合報╱焦元溥/文】
2008.02.25 02:51 am
 

美國與共產國家的音樂外交史

在紐約愛樂訪問蘇聯近半世紀後,誰能想到,如今竟是頑強的北韓延續當年的交流模式,出面邀請紐愛至平壤演出?……面對冷戰消失的國際局勢與日益低俗的美國文化,以古典音樂為主的外交是否還能夠達到預期的破冰成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美蘇二次大戰後的交流,

就是以文化開路

在美國政治學界倡導「軟力量」(Soft Power),強調以文化與價值觀發揮影響的今日,許多人卻忽略了「文化外交」早是行之有年的政策,在美國與共產國家互動上更一度扮演關鍵角色。誠如歷史學家Akira Iriye所言,兩國若文化國情相似,自然沒有太大「交流」空間。雙方價值觀差異愈大,文化交流也愈有意義,也才能在敵對狀態下為政治破冰,摸索出可行的互動模式。

美國和蘇聯在二次大戰後的交流,就是以文化開路,先鋒則是古典音樂。在意識型態掛帥的時局下,「有形」藝術交流仍然窒礙難行,「無形」的音樂就成了文化破冰的希望。1955年10月3日,具猶太血統又有共產黨員身分的蘇聯鋼琴大家吉利爾斯(Emil Gilels),在國家授命下以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和費城交響在美首演,以高超技巧贏得輝煌勝利。風水輪流轉,三年後一位來自德州的金髮少年,以獨特的浪漫句法和無所畏懼的青春,在首屆柴可夫斯基鋼琴大賽上竟大敗諸多蘇聯好手奪得壓倒性勝利,而評審主席正是吉利爾斯!范‧克萊本(Van Cliburn)讓美國一掃蘇聯搶先發射人造衛星史普尼克的陰霾,也讓人看到音樂的力量——如果德州參賽者能在莫斯科贏得殊榮,證明意識型態終究無法禁錮深受藝術感動的心靈,音樂當真是全人類的語言。

范‧克萊本所帶來的衝擊效應,讓已交涉三年的美蘇文化交流得以加速進行。就在1958年,美蘇正式簽訂「Lacy-Zarubin協議」,就文化、技術和教育領域展開交流。雖然兩極強權對峙仍然激烈,該年十一月赫魯雪夫甚至還下達「柏林最後通牒」,要求英美法於六個月內撤出其西柏林駐軍,但美蘇雙方仍然認可文化交流的重要,相信文化成就能為彼此帶來善意與尊重。1959年兩國續簽協議,雖將重心置於科學與技術,但文化交流還是最顯而易見的亮點。該年八月,伯恩斯坦率領紐約愛樂在蘇聯舉行長達二十天的巡迴演奏。此次出訪並非為蘇聯特別舉行,僅是紐愛歐洲和中東十周行程中的一站,但其演出仍和莫斯科的美國國家展覽結合,並納入美蘇文化交流計畫的一環。出乎意料,伯恩斯坦在蘇聯享有選曲的完全自由——他不但演奏了美國作曲家艾維士(Charles Ives)《未回答的問題》,甚至還指揮在蘇聯被禁已久的史特拉汶斯基,而他瀟灑奔放的個人魅力和紐約愛樂的精湛演奏,更贏得蘇聯聽眾的熱烈讚賞,堪稱大獲全勝。

李希特、堅尼斯的互訪,

各自在對方領土

掀起驚人回響

投石問路就好評不絕,美蘇雙方在隔年趁勝追擊,為音樂家特別設計巡迴演出,只是這次的主力再度回到鋼琴家。1960年兩國派李希特(Sviatoslav Richter)和堅尼斯(Byron Janis)互訪,各自在對方領土掀起驚人回響。「等你們聽過李希特再說吧!」期待五年,美國終於得見這位吉利爾斯口中不得不聽,在蘇聯也神祕非常的音樂巨擘。他於10月15日在芝加哥以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在美登台並立即錄音,一出手就技驚天下。美國鋼琴名家列文(Robert Levin)就說:「雖然李希特多次表示他如何不喜歡那張唱片,但我還是要說,那真是我永難忘懷的神奇演奏!聽聽那第二樂章!那還是一氣呵成,毫無剪接的錄音!」錄音後兩天,李希特旋即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一連開了五場曲目幾無重複的獨奏會,讓美國聽眾持續瞠目結舌。

一如李希特訪美所造成的震撼,蘇聯也驚異堅尼斯能讓霍洛維茲收為弟子的絕世才華。他首訪蘇聯即造成轟動,兩年後不但又被請回巡演,更在莫斯科一晚連奏拉赫曼尼諾夫第一號、舒曼a小調和普羅柯菲夫第三號等三首鋼琴協奏曲,作為第二屆柴可夫斯基大賽後的「示範」演出。這場音樂會不但柴可夫斯基大賽得獎者皆到場聆聽,普羅柯菲夫遺孀親臨致意,聽眾更完全為堅尼斯瘋狂,在座位上鼓掌、叫喊、跳躍、跺步半個多小時,就是不肯讓鋼琴家離開。逼不得已,堅尼斯聽從指揮「勸告」,未排練下即席演奏柴可夫斯基《第一號鋼琴協奏曲》第三樂章當安可——孰料此曲一出「弄巧成拙」,已經瘋狂的聽眾自此陷入全然的歇斯底里,竟一路追隨鋼琴家到下榻旅館,在窗前繼續歡呼直到深夜……

中共習得真傳,

四人幫以音樂為政治工具

美蘇以音樂推動文化交流的構想,最後倒是中共習得真傳。1972年尼克森訪中簽定〈上海公報〉後,四人幫為拉攏美國,在隔年向西方世界打開門戶。文革十年,中國只在1973年對外開放過一次,即為容許倫敦愛樂、維也納愛樂和費城交響樂團到北京與上海演奏。中共開放樂團訪問,在於樂團能見度最高,話題性最強,最能達到效果。而就排場而言,倫敦愛樂和維也納愛樂僅獲禮貌性對待,只有費城交響受到隆重歡迎,甚至獲江青本人接待,其政治宣傳意圖自不在話下。

四人幫算盡機關,要把音樂當成政治工具,音樂也就不可能只是文化交流。即使堅尼斯在蘇聯,他一樣享有選曲的絕對權力,甚至能演奏蘇聯所不容的爵士樂,但如此自由在中國卻不復見。在姚文元胡亂批鬥,鬧出荒唐的「德布西(德彪西)事件」後,德布西音樂在中國全國被禁。費城交響總監奧曼第本想指揮德布西《牧神的午後》,最後也只得放棄。不只德布西是碰不得的禁忌,中共和蘇聯公開交惡後,俄國作曲家全被批成「資本主義毒草」,一樣演奏不得。然而,費城交響不得不演奏的,卻是改編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黃河》鋼琴協奏曲,由留學列寧格勒的殷承宗擔任鋼琴獨奏。鋼琴家,又悄悄成為文化交流的重點。

然而音樂若只是宣傳工具,評價自然完全操之於掌權者。1974年江青針對林彪和周恩來發動「批林批孔」政治鬥爭時,《人民日報》即以專文批判費城交響曲目中雷史碧基《羅馬之松》是資產階級音樂,連貝多芬都被形容成資本主義走狗——撰文者豈會不知,當時正是江青要求費城交響演奏貝多芬《田園》交響曲?但音樂不過是工具,反正給解釋的還是四人幫,為了政治目的,再怎麼前後矛盾也無所謂。

時移事往,

俄國作曲家已不是禁忌

不過中共始終沒有忘記音樂交流的功用。1979年美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後,中方立即派表演藝術團赴美表演,並邀請出生於東北,之前已至中國訪問兩次的日本指揮小澤征爾,帶領其任音樂總監的波士頓交響至中國演出。這次中方語氣極為客氣謙虛,期待小澤與波士頓交響團員能「教導中國音樂家演奏西方音樂的技巧」。時移事往,俄國作曲家已不是禁忌,小澤征爾指揮了拿手的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曲;只是他們仍須「平等互惠」,這次,他們演奏的是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合寫的琵琶協奏曲《草原小姐妹》,但此曲「黨的關懷記心間」、「千樹萬樹紅花開」等共黨宣傳段落標題,卻是中方不敢翻譯到英文節目單上的祕密。

隨著蘇聯解體,民主與共產國家彼此以藝術競賽的歷史也成為過去。在紐約愛樂訪問蘇聯近半世紀後,誰能想到,如今竟是頑強的北韓延續當年的交流模式,出面邀請紐愛至平壤演出?據說金正日還要派神祕的「北韓交響樂團」赴美,讓人更是好奇。但面對冷戰消失的國際局勢與日益低俗的美國文化,以古典音樂為主的外交是否還能夠達到預期的破冰成效,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2008/02/25 聯合報】@ http://udn.com/

台長: 落葉之楓
人氣(1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藝文賞析 |
此分類下一篇:【藝文賞析】空中索吻
此分類上一篇:【藝文賞析】無可奈何花落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