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4-03 20:19:50 |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財經企管知識】魯冰花奇蹟,平民經濟崛起 力抗不景氣!(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魯冰花奇蹟,平民經濟崛起 力抗不景氣!(上)

【文/莊素玉;攝影/邱劍英】

過去五十多年來,台灣跟著席捲全球的超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潮流把台灣經濟帶上巔峰,但最近十年以來,全球化帶來的衝擊也帶來空前的低迷。(見《天下》第三八七期「超越貧窮線」封面故事系列),其中影響最大也最無助的就是平民階級的人們。

然而,一股平民經濟的合作互助力量在此時開始蘊釀,在地人們運用自力更生與彼此互相貢獻的合作精神,讓失業者有工作,也幫弱勢的人找到打拚的機會。

社會角落的微型力量厚植著社會資本,為平民階級找到了迎戰全球化衝擊的生存之道。

當下,台灣的農業有何優勢?什麼樣的人開始致力這片農金產業?新政府又該有什麼樣的農產業、社會產業政策以提高民間就業率?

車子開進位於桃園縣楊梅鎮茶業改良場的一條通道,入口處右邊是一個圍著磚牆的墓園,左邊則是一片種滿黃色魯冰花的花圃。

幾十年前賺人熱淚的電影「魯冰花」,開始的鏡頭裡那一片滿山遍野的小黃花,就是魯冰花。

魯冰花雖然沒有盛開的花態,看起來卻很可愛。對於買不起肥料的茶農來說,又非常的可敬。魯冰花是一種奉獻的花,長在茶樹下,花開燦爛之際就被犁入土地,作為茶樹的花肥,讓茶樹開得更加茂盛。

魯冰花「雖然死了」,卻換來了「很香很甘的茶」。

「魯冰花」電影畫面中展現的常常是美麗如畫的鄉村,但故事主人公──農人的生活卻是極其艱苦的。艱辛的生活和優美的環境,這種極端對照讓人看後更難以忘懷。

農業成為超越貧窮的魯冰花

過去五十多年來,台灣跟著席捲全球的超級資本主義、自由市場潮流把台灣經濟帶上巔峰,最近十年以來,全球化卻也帶來空前的低迷。

於是當過去台灣經濟靠科技產業與製造產業躍上世界舞台時,只扮演市場經濟路邊的草花──魯冰花角色的農業,開始成為都市工作人失去工作或提早退休時的一個生活緩衝,也是養生的經濟肥料。

對於在台灣工作的人而言,農業已經從過去魯冰花的角色──一種附屬的產業角色,成為許多由都市退下來或長期居住在農村、一直把農業當作副業的農民的一種新主流工作。

「農業是經濟不景氣的一種緩衝角色,」凍省以後,由農林廳改制成的農委會農糧署,辦公室仍在寂靜怡人的南投縣中興新村,現任署長黃有才、以及在台中縣霧峰鄉的農委會農業試驗所所長陳炳輝都不約而同地說。

對許多在都市失業、提早退休的工作人而言,農業成了新工作價值所在。

隨著美國經濟可能正式步入衰退、國際股市風雲詭譎萬變、台灣的高科技廠商也面臨巨大的匯兌損失,傳統產業工廠也陸續外移關閉或縮小規模之際,貧窮已經成為現在的台灣人以及所謂外籍新娘之新台灣之子的生命辭典的常見字,不能不正視。

台北大學合作經濟系副教授梁玲菁分析指出,過去八○、九○年代,台灣常只強調大企業去雇用人力,而忽略中小企業在創匯上、就業安定、社會安定上的成就。

「長期以來,政府還是比較偏向跟大企業之間的關係,很多法規制定比較有利大型企業,」梁玲菁說。

她認為政府過去以來採用這樣的創造就業機會的策略,在景氣好的時候比較可行。但是如果景氣不好時,畢竟這些大型民營企業,有很好的專家、資本與能力,他們可以往外做全球化的運籌,以世界為家,他們比中小企業或是草根性的企業條件好太多。

平民經濟對抗不景氣

當大型企業往全球轉移時,留在本地的人工作競爭力及工作機會相對減弱了。

「我們的經濟結構,已經過度仰賴大型企業。中小企業的創業被忽略,這十多年以來很可惜,」梁玲菁指出,台灣商學院的教育,大概就是畢業後到大型企業找到工作就好。

無形中所謂的技職教育在台灣失落了。

中華經濟研究院研究員吳惠林也曾指出,以微型金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孟加拉經濟學者尤努斯,他的做法對台灣來說並不新鮮,一九六○到八○年代台灣的中小企業就是依靠類似方式來成就台灣經濟奇蹟的。

他們在地下金融裡得到資金,而「互助會」更是與鄉村銀行的運作相類似,「頭家娘」( 女性當家的意思)的稱號更是家喻戶曉, 他(她)們全家老小加上親朋好友夜以繼日辛勤經營小企業,賺取微薄小利,憑藉誠信感恩的心,互助合作,既有工作可圖溫飽,又有小額儲蓄培育下一代。早年台灣的充份就業、平均所得分配, 甚至高經濟成長率的成果就是這樣達成的。

不過,一九八○年代中期過後,情勢丕變,一九八五到九○年瘋狂的投機泡沫金錢遊戲讓台灣淳厚的民風隨風而逝。

梁玲菁舉例,在經濟不景氣時,黑手創業、微型經濟、能善用到個人勞力價值、腦力價值的工作機會尤其重要。也就是所謂的平民經濟十分重要。

歷經十年前的亞洲金融風暴以及大海嘯,泰國政府這幾年努力促進「平民經濟」的發展。

歐盟國家也有一些社會合作的微型經濟、微型金融與所謂的社會企業的興起。

譬如說為了縮小鄉村與城市之間的差距,法國就鼓勵年輕人讀書後,不要離開家鄉,就在家鄉創業。家鄉非常鼓勵有機食品的開發,可以幫助他們與銷售連結,最後他們也可以成立一個有機生產合作社,賣有機安全的食品。由兩個年輕人開始做,並且還可以雇用七、八個人一起工作,創造就業機會。「這不是強調大型的,」梁玲菁說。

現在日本也體會到過去過度強調市場的完美性,相信市場價格機能是有問題的。「但市場並不完美呀,市場失靈了嘛!失業的人轉業過程中缺乏一些機制,」梁玲菁說。

吳惠林則強調,除了融合「合作教育」於基礎教育中, 藉學校員生消費合作社培養「全人教育」,認識合作價值外,最重要的是,如何協助台灣人民自主合作,提升人性與開發潛能,尋回「誠信」的倫理美德。

合作創業開啟農村新錢途

其實回流農村的趨勢,已在台灣萌芽。

在台灣,直接瀕臨貧窮的農村、回流農村的年輕人以及退休族,開始採合作的方式一起在農村合作創農產業。

許多由企業提早退休的工作人,也開始走入農村,讓廢棄已久的耕地產生生命力,同時也讓他們自己退休後的經濟狀況,能夠持續有現金流入,不至於坐吃山空。

他們有的把過去在工廠所學得的管理方式,及服務精神帶入農場。農糧署署長黃有才就很感動桃園縣八德市蔬菜產銷班第三班的運作,裡頭的成員過去在電子工廠、紡織工廠當過領班、組長,因為工廠關閉之後轉到八德市轉業務農,成立產銷班。

他們用工業管理的概念在農地上架設網室,用自動化設備種植蔬菜,免於天候與病蟲害的影響,再利用臨近台北的地利之便,將最新鮮的蔬菜即時配送到台北各大賣場及超市。他們隨時注意市場上最新的產銷資訊計劃生產,蔬菜供應穩定,不會受到價格暴跌的波及,甚至因為比較新鮮,價格更好。

也有農民開始合作走向國際。曾在都市做過營建工程、景觀規劃、連101大樓的工程都承包過的林青山,就如同當年台灣中小企業家拎著一個手提箱就到世界各國去找訂單,將台灣花卉推向世界。

十年前他選擇回高雄縣內門鄉種植火鶴花。他除了雇人幫他照顧兩公頃多的火鶴花。八年前他開始想辦法外銷。同時還常常帶著花農們跑遍世界各國的花卉展,爭取中東、歐洲、日本外銷訂單。

農業穩定了人心,也穩定了農村的經濟。嘉義農專畢業的林青山一開始種火鶴花時很痛苦,過兩年花種出來之後才開始漸入佳境。

四年前,林青山成立綠色花卉合作社,以外銷為主導,把高雄縣內門鄉當地人組合起來,終極目標是要達到計劃生產,往農企業方向經營。

來跟林青山學種火鶴花的,有退休的水泥工,也有無生意可做的機車烙印工人, 也有農業大學剛畢業的年輕人 。「我種了花以後, 心情好許多, 現在連兒子也跟進種,」水泥工出身的李基隆家已經種了一甲二分地的火鶴花。

如今高雄縣內門鄉火鶴花合作社年產值達一億元。現在火鶴花種植一甲地,一年至少有五百萬元年收入,種一分地約有年收入三十萬元。這對幾乎沒有工作機會的鄉下人是個相當不錯的收入。

農業開始被視為「農金產業」

高雄縣內門鄉原本還是個養豬戶集中地,最近因為飼料價格大漲,養豬戶虧損連連,也開始有養豬戶改行種火鶴花。

林青山說,現在種火鶴花之後,花農的生活變成良性循環,一方面有穩定收入,又可就近照顧小孩。

「養豬製造污染,社會成本太高,所有原物料掌握在別人手中,原物料上下夾殺。種花則只要行光合作用,不會吃掉成本,又可以國際化,」林青山說。不過種火鶴花一分地初期至少要投資八百萬的溫室、自動灑水、施肥設施。

農業至今開始成為了一個可以重新定義價值的產業。

這兩、三年來,隨著小麥、玉米、黃豆等大宗物資價格節節上漲,農業開始被視為「農金產業」。

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指出,受到地球溫室效應影響,石油一直漲價。美國把出口的糧食玉米拿去做生質酒精,馬來西亞與印尼等國則砍伐森林改種油棕櫚生產生質柴油。生質能源產業強奪了土地,縮減了供應糧食的耕地。「全球耕地面積慢慢縮小,糧食危機迫在眉捷,」梁啟源說。

【天下雜誌393期 平民經濟 終結貧窮】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