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芷君】
■老人和年輕人身體機能差異大,藥品代謝速度不同,切忌拿自己的藥給長輩吃。
■不囤積藥。藥品有一定的保存期限,散裝藥品分裝後安定性較差,領用的藥品應檢視有效期限,並定期清理丟棄。
■不吃舊藥。老人用藥常會依病情或身體狀況調整,即使藥名成份相同,不同藥品含量也可能會不同,未經醫生指示自行服用家裡的舊藥,嚴重可導致用藥過量、引發副作用。
■老人家常吃的維骨力,是針對關節軟骨組織的保健成份,無法改善骨質疏鬆,也不能增強骨質密度。維骨力為處方藥,應於醫師指示下使用。因市面上有些產品鈉鹽含量高,對於心臟衰竭及腎功能不佳的老人,更需特別注意,應與醫生討論是否可以長期使用,朱蓁蓁藥師提醒。
■中藥不一定藥性溫和無副作用,如果吃了之後出現水腫、不適,要留意是否摻雜西藥(類固醇等)。避免購買來路不明的中藥,最好選擇合格有GMP中藥查驗許可證的藥品。
■保健食品中的添加物可能影響慢性病治療藥物的作用,使用保健食品應主動告知醫生。
■多利用醫院的藥品諮詢服務,如果對用藥不清楚或不確定時,可諮詢藥師,務必弄清楚長輩使用每種藥的用途、用法及用量。
3.別把藥當巧克力
撇開治療慢性病藥物,會讓銀髮族又愛又恨離不開的,就是止痛藥和鎮靜安眠藥。它們披著天使的外衣,吸引怕痛又不好睡的老人,但療效背後是巨大的副作用,如果老爸老媽有服用,一定要密切監控,以免未蒙其利,先受其害:
■止痛藥:不少老人家因退化性關節炎,不僅吃數種止痛藥,一天還吃好幾次。由於老年人胃排空較慢,藥物停留在胃的時間久,可能加重胃腸黏膜的刺激性、導致胃出血,然而疼痛卻未必改善;此外非類固醇類止痛藥還可能影響肝腎臟功能,亦須小心使用。
疼痛時,應就醫找出原因,對症下藥,或搭配復健治療,而不是自行用藥。一旦緩解就該停藥,不要吃止痛藥當保養。
■鎮靜安眠藥:由於台灣安眠藥沒有明確的處方設限,相對容易取得,藥物本身又具成癮性,「老人家開始吃就很難停掉,」陳景彥醫師表示,不少人被藥物心理制約後,沒吃就睡不著,甚至連白天也吃,這是老人用藥不容忽視的問題。
而安眠藥可不像名字一樣溫和無害。它對中樞神經有鎮靜作用,除了影響記憶力,也易引發昏沈、跌倒,尤其肝腎功能不佳的老人,藥物停留身體時間長,傷害更大。
雖然可用行為治療、光照法等來處理失眠,但老人家不一定能配合,「給藥是直接快速的辦法,」陳景彥不諱言,並非所有醫生都能詳細評估病情後才給藥,告知患者正確用法。如果發現老人家愈吃愈多而成癮,就要請精神科醫生協助戒除。
即使並未成癮,也最好逐漸減量到停用。老人家抱怨睡不著時,不能等閒視之,要找出真正原因,和醫生討論用藥的必須性,如果是憂鬱、沮喪導致失眠,可能該以抗憂鬱劑治療而不是安眠藥,陳景彥醫師提醒。
當老人家常常喊不舒服卻查不出大問題,且過度依賴藥物時,可能是情緒不適轉化成的身體化病症,「但這不是裝病,」陳景彥強調,而是老人家需要關心的訊號。可請精神科醫生協助如住院重整藥物,建立生活規範。家人也要配合包括健保IC卡由專人保管,讓老人家無法自行拿藥,多花時間陪伴長輩,外出活動以轉移對藥物的注意力。
該說分手的藥
藥效不明顯的藥:例如胃乳片、保肝劑、消腫藥、維他命丸、通血管藥物等,吃不吃差別不大。許多老人家怕傷胃而吃胃藥,其實胃藥吃多反易導致便秘、腹瀉,也可能改變其他藥(如降血壓藥)的吸收速度,「吃了等於白吃,」陳景彥指出。
症狀藥:例如退燒、止瀉、止咳、止暈、止癢藥及肌肉放鬆劑等,都是症狀治療藥物,當症狀緩解即可不必繼續吃。如果服用三、五天沒改善,一定要再求診進一步檢查,找出真正病因,而不是傻傻吃下去。
成藥:老人家體質較敏感,代謝機能退化,如果已患有慢性病,成藥可能和原本服用的藥品發生交互作用,造成疾病控制不佳或惡化。尤其含有抗組織胺成分的複方感冒藥,易引發意識不清、嗜睡。而攝護腺肥大的老年人,則會加重排尿困難的情況,「風險很高,不適合老人家自行購買,一定要在醫生、藥師指示下才可使用,」朱蓁蓁藥師認為。
當心藥物副作用
任何藥品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然而發生時的症狀及嚴重度,會因個人體質、病情、年齡、性別而異,由於不一定每個人都會發生,無須過度擔心。
如果有過敏體質,肝腎功能不佳,或曾發生過嚴重藥品副作用的老人家,無論吃處方藥或購買成藥、保健食品時,都要十分小心。老人家開始服用新藥的前一週,應特別注意有無異常症狀,例如:皮疹、發燒、虛弱無力、暈眩、心悸、瘀青、腹痛、嗜睡、容易跌倒等。萬一服藥不適時,應回到原門診告知醫生調整用藥,而不要將剛發生的藥品副作用當成新的疾病,再去看其他醫生拿新的藥,導致用藥愈來愈複雜。
◎ 版權所有,本刊圖文非經同意不得轉載或公開傳播。
【康健雜誌114期 小症狀 心臟大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