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悶熱易中暑
按摩穴位防頭昏腦脹
今年屬極端化氣候,夏天預估比往年更炎熱,出現暑熱的現象也會較嚴重。暑熱易造成氣虛、食欲不振、煩躁、小便少且黃、嘴巴乾渴,甚至出現昏迷、休克。陳潮宗中醫診所副院長田宜民表示,中暑並非只在烈陽下發生,長時間處於悶熱的室內,或水分不足也會中暑,所以平時可按摩穴位約5到10分鐘,按之前先塗萬金油等再進行按壓,可防暑熱。
報導╱江孟芝 攝影╱施偉平
田宜民醫師表示,悶熱導致的不適症狀可藉由按壓穴位來預防,例如學生族群易頭昏、注意力不集中,可按壓太陽穴、頭頂的百會穴及頭部後方的風池穴,增強血液循環,提升記憶力;上班族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會產生冷氣症候群,如疲倦、頭痛、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可按壓合谷穴和陽陵泉穴等;而老人家因體溫調節差,夏天容易中暑,所以按摩的穴位,著重在補腎氣、腎陰,達到降火氣、解暑熱的作用,可按壓腳內踝和足跟肌腱中點的太谿穴、湧泉穴等來提升腎氣。
學生族提升記憶力
症狀:頭昏、倦怠、記憶力不佳。
作用:增加血液循環,有助於提升記憶力、集中注意力。
|
穴位:太陽穴。 位置:眉梢到耳朵之間大約3分之1處,用手觸摸頭部兩側最凹陷處。 | |
|
穴位:百會穴。 位置:頭頂的正中央。可將兩手大拇指放在耳尖,中指在頭頂相碰處就是百會穴。 | |
|
穴位:風池穴。 位置:位頭部後方,在耳後骨頭凸出處再往下的髮際凹陷處,左右各一。 | |
上班族防冷氣病
˙症狀:長時間處於冷氣空調的室內,易導致冷氣症候群如疲倦、頭痛、喉嚨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還會有四肢無力、全身痠痛、精神不佳的情形。
˙作用:改善悶熱造成的疲倦、頭暈、偏頭痛等不適症狀,能調理氣血舒筋活絡,預防感冒及冷氣病。
|
穴位:率谷穴。 位置:耳尖上1指腹處。 | |
|
穴位:合谷穴。 位置:手部虎口正中央處。 | |
|
穴位:陽陵泉穴。 位置:膝蓋下方小腿脛骨與腓骨之間的凹陷處。 | |
銀髮族需補腎氣
˙症狀:老人家調節溫度的功能較差,容易引起中暑,造成火氣大、疲勞、口乾舌燥。
˙作用:補腎氣、腎陰,降火氣解暑熱,促進四肢血循、改善疲勞、精神不佳、體溫過高、口乾舌燥等不適。
|
穴位:太谿穴。 位置:腳內踝和足跟肌腱中點。 | |
|
穴位:湧泉穴。 位置:足掌中心凹陷處。 | |
|
穴位:督脈。 位置:從頸後脊椎最凸出處,沿脊椎往下按到下背尾骨、股溝上方1指處結束。 | |
開窗通風20分鐘
台大醫院家醫科醫師姚建安表示,夏天時室內環境容易悶熱潮濕,即使使用電風扇、冷氣,但空氣也只是在室內反覆循環,所以建議每2小時可開門、窗通風20到30分鐘,讓室內、室外的空氣流通循環,可預防夏天悶熱的暑氣。
穿襯衫不打領帶
在穿著方面,姚建安醫師建議,男性平時盡量不要打領帶,因領帶、領結會導致體表溫度上升,身體就會覺得悶熱、不舒服。若戴著領帶又在戶外活動,會覺得更熱,可能造成熱衰竭,嚴重的話就會導致休克。
每小時都要喝水
平常人一天無感水分蒸發約600到800c.c.,夏天更多,所以一定要多補充水分,避免造成脫水,尤其是小孩和老人,嚴重脫水會有致命危險。一般人1小時可補充200c.c.水分,若在戶外活動,需補充400到500c.c.,大量流汗過後可在水裡加一點鹽巴或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但老人家不宜喝太多水。
隨身要帶著毛巾
若需長時間待在室外的人如業務等,建議隨身帶著小電風扇或是毛巾,覺得炎熱時,可將毛巾沾水弄濕擦擦臉和身體,有助於散熱;外出也可以帶著水壺隨時補充水分,但不要拚命灌水解渴,反而無助解除暑熱,可先將水含在嘴裡1到2分鐘,再慢慢吞下,才能達到解熱作用。
醫師說
9點前做戶外運動
夏天若在戶外做運動,盡量選早上9點前或下午4點後,陽光較弱的時候做較不會中暑,可舒展頸部和腰部的筋骨,有助頭頸部血液循環,消除疲勞、恢復體力,預防頭暈目眩等中暑現象。
刮痧完要喝水
若感覺有中暑症狀時,大部分人會選擇刮痧,提醒不論是到中醫診所或自己刮痧的人,刮完痧後先用乾淨的毛巾把皮膚上的油和汗水擦乾淨,再喝1杯溫開水稍微坐著休息10到20分鐘再起身活動。
蘋果日報-970530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