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吳哥寺須彌山風情◎文/吳當
刊載日期:2008-05-16
在吳哥都城的巴戎廟、普倫塔寺、寶劍塔等佛寺遊走,規模與氣勢處處都令人驚嘆;但聽說它們還不是一九九二被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的主角,主角是十五公里外的吳哥寺(又稱為小吳哥),我更加驚訝與期待了。
車子往吳哥寺開去。穿過一片森林,透過蓊鬱的林木,看到吳哥寺矗立在映著藍天的護城河上,像湖中的一座巨靈。我的心雀躍著。
穿行過護城河上的石板長橋前往寺門,開始了一場嚮往許久的佛教遺跡之旅。橋面正在整修,工作人員頂著烈日,舖著紅色的巨石。寺門與廊頂雖舊,但仍保持完好,我興奮的爬上了階梯,宏偉的吳哥寺像寶石般呈現在我眼前。
吳哥寺建築師法印度教,方形布局,外圍掘護城河,內則建廟山,奉祀人神合一的神祇。四周角落各有尖塔,中央為高 六十五公尺 的主殿,供奉著建造者蘇利雅華爾曼二世與印度教田比須奴神合一的「田比濕奴拉雅神」。這五座尖塔高高聳立,象徵著印度教天神聚集的「須彌山」,猶如道教裡玉皇大帝及眾神的行政中心:「天庭」。
從塔門裡望去,是一條長約百來公尺的石道,兩旁是翠綠的草地,各有一座造型精美的藏經閣,盡頭可見須彌山正面的三座尖塔,排成了一個「山」字形。吳哥寺展現著沉靜的神韻迎接我們的到訪。
首先到寺前的聖池││荷花池照個相。盛開著睡蓮的池塘裡還有吳哥寺美麗的倒影,這是畫片裡最經典的角度。接著就開始迴廊的欣賞。迴廊共有三道,長達數公里。第一迴廊刻有蘇利雅華爾曼二世的生平事蹟,與以印度教神話與史詩為題的浮雕,其他迴廊所繪也都與宗教有關,是研究者的寶藏。其中最有名的是位於東南側的「乳海翻攪」(Churing Of The Milk Ocean)浮雕。故事很有趣:傳說宇宙開創之初,善神戴弗達和惡神阿修羅為取得海底的長生不死甘露,於是共同以曼達拉山為軸,巨蟒為索,翻攪海水,終於淬成了甘露。後來阿修羅破壞約定,將甘露占為己有。於是田比須奴神加以討伐,戰勝了惡神,將甘露放在須彌山上。浮雕故事極多,導遊口沫橫飛的一幅幅解說,遊客們先是津津有味的聽著,到後來被其中的神佛人名、故事攪亂了、弄糊塗了,也就漸漸的越跟越散了。
穿行過許多門廊,來到第三層須彌山的五座尖塔處,我與妻深深呼了一口氣。原來主神殿高高築在三十五個台階上,每個台階約二十餘公分,超過七十度,許多皆已殘破,往上攀爬時必須手腳並用,而且不能往下看。許多遊客在台階前觀望一陣後,嘆口氣,選擇了只以它為背景來照相,對高難度的「登天梯」則敬謝不敏;我和妻覺得千里迢迢前來,應該勇敢的接受挑戰,才不至遺憾。沒想到多數石塊已風化,手抓在布滿細沙的石階上不易著力且容易滑動,嚇出了我一身冷汗。加上炎熱的太陽將台階晒得極燙,熱氣逼人,實在不舒服。我們就在既恐懼又炙熱的情形下一階又一階的爬了上去,連氣都不敢大口喘。經過了「漫長」的兩分鐘,終於艱辛的爬到了中央尖塔上,抓著石柱往下看,有懼高症的妻嚇得大叫起來。這時階梯上仍有不少人追隨著爬上來,但有些人卻停留在中途,說什麼也不敢再往上,只好勞動膽子大的人扶她下去。
上了第三層的主神殿,已登上了吳哥寺的「仙界」。昔日供奉佛像的尖塔仍有佛香,披著橙色袈紗的僧人在為信徒頌經,或說法,遊人則靜靜的從懸有紅線的外圍繞過,彷彿數百年前的吳哥寺,梵音不絕。站在尖塔上,凝望四周,塔門、迴廊,一道又一道,還有牆上精緻的雕刻,讓人一次又一次發出讚美:精美的藝術作品不一定隨著文明而進步。許多先人的創作雖歷經數百或數千年一點也不遜色,反倒是現代人對很多事物講求方便、廉價而喪失了藝術性,進而失去了審美能力,最終只能生活在粗陋不堪的物品與環境裡,這不是一種遺憾嗎?
尖塔上涼風習習,我們像好奇的寶寶四處瞧瞧,開心得不得了。終於到了要由仙界重返人間的時候了,想到陡峭的石梯,眾人臉色開始沉了下來。導遊帶著大家到一處設有鐵索的樓梯排隊。可是黑壓壓的一條長龍,前進的速度又如蝸牛,挨到天黑怕也無法順利下樓。膽子大的團員提議再度冒險從其他樓梯下去,竟獲得眾人的同意,於是離開了長龍來到石梯。這下有些人又後悔了,天哪,幾乎望不到梯檻的樓梯怎下得了?導遊率先示範。只見他側身扶著梯緣緩緩下移,眾人鼓起勇氣跟了下去。開始是戰戰兢兢的舉步維艱,待走到一半,隨著愈來愈接近地面,恐懼感消失了,有人竟跳著下去了。輕盈的妻像小鳥般,跳著跳著,一會兒就到了地面,開心的拍起手來:「加油!加油!」回想起先前上樓的恐懼,不禁令人莞爾。幾位女士還不過癮,竟在樓梯上上下下的走著、拍照、嬉笑著,完全不理會一旁正在往上「爬」行,嚇得面無人色的遊客。什麼是恐懼?恐懼緣自於人們的無知與陌生,如果多加練習,克服了那層障礙,自然就海闊天空起來了。
踏著輕鬆的腳步,揮別吳哥寺,夕陽下的尖塔泛著金色的光芒,彷彿歷史的光澤,滋潤了前來拜訪的遊客,給了心靈最好的洗禮。※
來源:更生日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