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地震與太陽
【聯合報╱傅正明】 2008.06.16 02:22 am
──李白〈蜀道難〉誤讀二題
四川發生特大地震後,大批人員傷亡令人哀痛。災情慘重的震中汶川,是海拔千多米的山城,地形複雜,交通不便,震後道路中斷,加上氣候原因,據說最初連救援的直升機都難於找到降落的地方,不禁令人想起李白名篇〈蜀道難〉:「噫吁,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詩人以奇特的想像、誇張,並援引史實和神話傳說,縱筆極盡蜀道之艱難險峻。該詩的意旨向來眾說紛紜:或說是詩人勸諭避安史之亂逃亡至蜀的唐玄宗返回長安,以防地方諸侯挾制;或說諷刺當時蜀地長官想憑險割據,不聽朝廷節制;或說是因詩人的友人入蜀而望其早日歸來;或說以蜀道艱難喻仕途坎坷,抒發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或說「自為蜀詠」,「別無寓意」。
有多種不同的解讀,就難免有附會之說。而所謂「附會」,近乎西方人所說的「誤讀」(misreading)。中國人對誤讀往往持否定態度,但是,從現代接受美學的觀點來看,任何一個新的時代,都可能從過去的偉大作品中發現新的意義和價值。對一個文本或作家的能動、積極的誤讀,是一種再創造的想像的發揮。對於同時代的作家來說,這種誤讀回饋的資訊,可以驅動作家創造出更好的文本。
筆者尋章摘句,用心思考,得〈蜀道難〉誤讀二題。
「地崩山摧」
的大自然報復
在諾貝爾發明「黃色炸藥」用於放砲開山之前,李白之後的晚唐,中國發明的黑火藥也有引爆力而用於採石開礦。李白之前的蜀人,修築棧道,須在岩壁鑿出孔洞,插入木樁,搭架支撐,然後鋪板成路。為了開鑿頑石,他們創造了先用火燒岩石,後以冷水激破的辦法。「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地崩山摧壯士死,然後天梯石棧方鉤連。」這裡有詩人想像的古人修築棧道的壯烈情狀,同時融匯了五丁開山的神話:相傳古蜀人每戶出一壯丁,五壯丁為一組,服事劈山開路的公役。
「地崩山摧」此句的一種英譯,就有誤讀之處:「…Which was broken once by an earthquake and there were brave men lost, /Just finishing the stone rungs of their ladder toward heaven.」。以「earthquake」(地震)譯「地崩山摧」,欠妥,儘管在比喻意義上也講得通。而筆者是這樣解讀的:由於勇敢的民工打砲開山不惜犧牲生命,才有了一條天梯般的古道,把中央與邊緣連接起來。
誠然,壯士死後,蜀地長期「不與秦塞通人煙」的歷史從此改觀了。三國歸晉之後,原本獨立的蜀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我們可以就此提出兩方面的質疑:第一,一種人為的破壞大自然生態環境的「地崩山摧」(放砲開山)是否會引發另一種「地崩山摧」(地震);第二,以犧牲人的寶貴生命為代價的兩地相「鉤連」,是否值得。
就第一個問題來說,雖然地震有地殼運動自身的原因,但人禍可以加劇天災的慘烈程度。據報導,地質隊在四川泰安鎮一帶鑽深井放砲找石油,經常震得當地房屋抖動,以至於地震降臨時,老百姓弄不清是人為爆破還是真地震,出逃遲緩導致死傷。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楊勇認為,汶川縣位於青藏高原和四川平原的緩衝地帶,岷江處於龍門山斷裂帶上,這個斷裂帶是中國強烈地震頻發地。岷江上游建設水庫放砲,「嚴重破壞了地質結構,這是誘發這次強烈地震的直接原因。」至於三峽大壩與這次地震有無因果關係,尚待專家研究。那種靠強力「截斷巫山雲雨」(毛澤東)的夢想,是不切實際的。中國著名水利學家黃萬里先生,早就以一系列統計資料和計算為基礎,尖銳地指出:三峽大壩是「禍國殃民的工程」,大壩蓄水後,將釀成多種禍患。
第二個問題,以古老的「烈士文化」來看,壯士死得其所。但依照現代價值觀念,其合理性值得質疑。李白是尊重人的生命價值的,詩人勸導玄宗或友人不必冒生命危險到蜀地或久留此地:「其險也如此,嗟爾遠道之人胡為乎來哉。」在〈丁都護歌〉中,憐憫縴夫「拖船一何苦」的這位偉大詩人,自然會同情那些死難的壯士,因為他們很可能是強征的民工。此外,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中央不容地方自治的強制管轄,還是地方「所守或匪(非)親,化為狼與豺」的割據,都可能帶來災難性的後果。
「六龍回日」
的妥協精神
「上有六龍回日之高標,下有沖波逆折之回川。」詩人以雄奇的意象來形容蜀道山川形勝。傳說羲和給太陽駕車,由六條龍拉車。當太陽面對高聳入雲的絕壁擋住去路時,它可以有兩種選擇:一是命令羲和奮不顧身駕車向前衝刺,二是命令羲和駕車繞道折回。假如日車與高標相撞,便會釀成最強烈的地震,它們可能兩敗俱毀,世界歸於一片黑暗,或至少以車駕的衝擊力折斷絕壁頂峰後,太陽自身也缺了半邊一角,雙方帶著難以癒合的巨大傷痛,展示出一個破碎的世界。但是,太陽沒有做出這種悲劇性的選擇。我們看到一顆輝煌太陽的偉大的妥協精神,看到擬人化的太陽不忍心破壞大自然的一種環保意識。李白有「天子呼來不上船」的狂傲,但他筆下化用神話的日車,退一步天地寬,退一步陽光燦爛。我們不妨想像,這顆太陽是誇過海口的:我是不可阻擋的,可以跨越一切障礙「高標」!「喝令三山五嶽開道,我來了!」但是,當它面對巋然不動的蜀山,太陽表現了和解的姿態,做出了妥協的抉擇。這頗有點像穆罕默德的妥協精神。相傳穆罕默德說:我可以讓大山走到我面前來。可是,他連呼三聲之後,大山紋絲不動。穆罕默德於是說:既然山不過來就我,那就讓我走過去吧!他以幽默給自己找到一個可下的台階。也可以說,穆罕默德的本意,就是要以這種妥協精神來開導他的信眾。
大自然一方面經常以和諧的面孔給人類提供衣食之源、舟楫之便,以山花爛漫、燕舞鶯歌,滿足人類的愛美之心,但另一方面,大自然又時而露出憤怒暴虐的面孔,以火山爆發、海嘯席捲、颶風橫掃、地崩山摧,給人類帶來災難浩劫。大自然的秩序,往往是一種混亂的有序。要摸透大自然的脾氣,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的關係,需要愛護呵護,需要妥協和解。同樣,處理社會衝突也需要和解的姿態,尤其是衝突雙方中的強勢者需要讓步。
【2008/06/16 聯合報】@ http://udn.com/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