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追求自由幸福的女性悲劇--談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上◎歐宗智
刊載日期:2008-09-12
(一)爭取戀愛自由
俄國小說家托爾斯泰(Leo Tolstoy, 一八二八│一九一0),作品充滿宗教精神及人道主義思想。沙皇時代,俄國在貴族集團統治之下,社會不公不義,民不聊生,整個國家動盪不安。出身於貴族家庭的托爾斯泰,受到盧梭、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影響,雖身處亂世,但不斷地自我批判,思索生命的價值,反省人生的意義,懷著悲天憫人的情懷,寫下探討俄國前途與命運的《戰爭與和平》(一八六九)、爭取戀愛自由為主題,全面反映當時俄國貴族生活的《安娜‧卡列尼娜》(一八七七)、以男女主角心理描寫為中心,觸及釵h社會問題和現象的《復活》(一八九九)等不朽長篇名著,舉世咸認,托爾斯泰是俄國最偉大、最能夠反映時代的作家。其中,《安娜‧卡列尼娜》透過貴族婦女安娜慘痛的愛情悲劇和年輕貴族地主列文的推動農事改革,呈現十九世紀六、七十年代俄羅斯社會的生活面貌,以及深刻揭露當時俄國上流社會的道德淪喪和種種罪惡。特別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核心人物安娜,勇敢對抗封建社會,奮力追求自由幸福,無奈以悲劇收場,令人為之噓唏。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指出,《安娜‧卡列尼娜》是「被愛情所煎熬,被神底律令所壓迫的靈魂的悲劇││為托爾斯泰一鼓作氣以極深刻的筆觸描寫的一幅畫」。
(二)敘事雙線進行
《安娜‧卡列尼娜》約九十萬字,敘事分雙線進行,一為安娜,一為列文。地主列文為托爾斯泰的化身,代表一八六○、七○年代的社會轉型催生者。列文拙於社交,對貴族生活不感興趣,選擇住在鄉村,與農民一起工作。列文愛上好友斯切潘之小姨吉蒂,因吉蒂另有追求者佛隆斯基而求婚遭拒。後來佛隆斯基移情別戀,加以失戀的吉蒂及家人發現列文為人踏實,幾經波折,列文對吉蒂難以忘情,鼓起勇氣再度求婚,終於如願與吉蒂結成連理,一同在鄉下生活。
至於女主角安娜,十六歲即由姑母做主,嫁給年紀長她二十歲、當上省長的卡列寧,兒子塞饒沙也已八歲。卡列寧仕途順利,美麗的安娜讓男人愛慕也讓女人欣賞,於社交界頗為活躍。安娜的哥哥斯切潘公爵有了外遇,對象是法國家庭女教師,引起家庭風暴,斯切潘緊急向安娜求助。安娜從聖彼得堡趕到莫斯科調解,圓融地讓兄嫂道麗委曲求全。莫斯科之行,改變了安娜的一生。安娜在車站認識多金多情的英俊軍官佛隆斯基,兩人一見鍾情,佛隆斯基不顧安娜已結婚生子,積極展開追求,傷了女友吉蒂的心,他追隨安娜至聖彼得堡,安娜先是拒絕,不過終究無法抵擋佛隆斯基愛的告白,雙雙陷入熱戀,自此不能自拔。頻頻幽會後,突破男女大防,安娜懷孕了,向丈夫承認私情。卡列寧一度想與妻子分居,但為了面子,不提離婚,而他要求妻子終止戀情不成,竟默釵w娜繼續與佛隆斯基交往,勉強維持表面的婚姻。安娜分娩時,罹患產褥熱,瀕臨死亡邊緣,就在這一刻,卡列寧原諒了妻子,跟佛隆斯基握手和解。佛隆斯基自覺屈辱、有罪,離開了安娜,自殺未遂。沒想到,安娜奇蹟似的活過來,產下女兒安妮。只是,安娜依然無法壓抑對佛隆斯基的愛,她離家出走,跟佛隆斯基前往義大利旅行,感到無比幸福。
旅行結束,回到俄羅斯,愛子心切的安娜忍不住偷偷回家探視,卻不被丈夫允部C此時戀情既已公開,安娜無法見容於俄國上流社會,個個把安娜看成墮落的女人,與之斷絕往來,安娜便和佛隆斯基移居鄉間。佛隆斯基要求安娜離婚,卡列寧故意拒絕,堅不放棄兒子塞饒沙,令安娜痛苦萬分。再者,佛隆斯基和安娜共處日久,由於佛隆斯基不甘寂寞,參加社交活動,令獨自在家的安娜為之妒忌,兩人乃不斷爭吵,彼此間不信任感日增。當佛隆斯基準備回家探視母親,安娜知道佛隆斯基必被安排相親,她難過、沮喪,佛隆斯基卻依然離她而去。失望之餘,安娜隨即趕往車站以期挽回。唯安娜精神業已失控,為懲罰佛隆斯基,她竟在火車駛近時,跳下月臺,跪在鐵軌上,讓火車迎面撞死。
葬禮之後,卡列寧領養了安娜的女兒,佛隆斯基受到良心譴責,幾乎瘋狂,接著不顧母親反對,志願從軍,前往巴爾幹半島,攻打土耳其,但求決戰一死。相對的,與農民站在一起的列文,在質樸的老百姓身上看到人性善良的一面,他於是皈依上帝,踏實地投入生活,尋求生命的意義。
(三)誠實面對自我
《安娜‧卡列尼娜》的核心││安娜,是全書最令讀者難忘的人物,托爾斯泰塑造安娜這個貴族少婦無與倫比的形象,她無邪、美麗、富有思想,當兄長的小姨吉蒂一見安娜,就為她傾倒,覺得她不像是八歲兒子的母親,淳樸自然,毫不做作;連鄉下地主列文看到安娜的畫像也大為著迷,覺得她的微笑和眼神都使人銷魂,等到見了廬山真面目,更情不自禁地讚嘆她達到美的頂峰,另有一種令人心醉的風韻。(上)※
來源:更生日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