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9-25 23:06:23 | 人氣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活健康你我他】異位性皮膚炎 搔擾寶寶 困擾爸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異位性皮膚炎 搔擾寶寶 困擾爸媽
文/韋睿宏

如果您家中的孩子患有異位性皮膚炎,您可能經常看到他拚命抓癢,晚上睡不好,白天亂發脾氣,當季節轉換或天氣熱流汗多的時候,更是抓到體無完膚。

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過敏性皮膚疾病,好發於嬰幼兒,常常反覆發作,最大的特徵就是癢,有時會伴隨氣喘、過敏性鼻炎等疾病。

◎不同年齡,發作部位也會有差異:

●嬰兒期(2個月至2歲),頭部、臉部、頸部會出現發癢的濕疹,常伴隨著抓癢後造成的感染。

●兒童期(2歲到12歲),濕疹分布在手肘、膝蓋彎曲處和脖子,由於長期搔抓,皮膚會逐漸增厚。

●成人期(12歲到成人),濕疹以四肢彎曲處及手腳關節為主,皮膚變得乾燥粗厚。

異位性皮膚炎是西醫的名稱,中醫把嬰兒期的異位性皮膚炎稱為「奶癬」或「胎斂瘡」,把兒童期的異位性皮膚炎稱為「四彎風」。

明代《外科正宗》一書,對「奶癬」的敘述是這樣的:「奶癬因兒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膊,遺熱與兒,頭面遍身發為奶癬,流滋成片,睡臥不安,搔癢不絕。」這也提示了過敏體質的父母在準備懷孕時,應避免食用辛辣油炸之物,以減少嬰兒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生機率。

在中醫治療方面,若是皮膚有發癢、紅疹、滲出液時,中醫會採取袪風、涼血、清熱、利濕的治療方式,常用的藥物包括了荊芥、防風、蟬蛻、生地、牡丹皮、苦參、黃芩、銀花、薏仁等。

當病久不癒造成皮膚乾燥粗厚時,中醫則會採取養血、潤燥、袪風的治療方式,常用的藥物包括了當歸、生地、熟地、白芍、赤芍、川芎等。

除了內服藥外,也可以用苦參、地膚子、蛇床子、黃芩、黃柏等藥,煎湯外洗或藥浴來減輕皮膚的傷口發炎及止癢。

在日常生活的照顧上,要預防感染。家長要時常修剪小朋友的指甲,晚上睡覺時,可以戴手套,並配合中藥膏或中藥外洗,以免長期抓癢造成不必要的感染。同時要避免接觸過敏原,如寵物皮屑、毛毯、塵?等。穿著衣物以棉質通風為主,避免尼龍或羊毛製品。

飲食方面要避免燒烤、油炸、辛辣、醃漬、冰品冷飲,以及其它容易引起過敏或是燥熱性質的食物,如海鮮、牛奶、蛋、花生、巧克力、乳酪、酒、防腐劑、食品添加物、韭菜、羊肉、肉桂、芒果、荔枝、龍眼、榴槤等。

雖然異位性皮膚炎很麻煩,但只要配合醫師治療,內服中藥調整體質,加上外敷或外洗中藥,飲食與生活照顧得宜,隨著年齡成長,許多小朋友的病情都會逐漸改善,進而痊癒。

(作者為樓中亮中醫連鎖體系台南院所院長)


自由時報-970925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