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大話方言】方言與官話
2008/11/5 | 作者:易中天
說起來也是,要不是當年秦始皇統一了中國,南方這些方言,可不就是外語?南方從來就是「化外之地」,南人也從來就是「化外之民」。「化外之民」在「化外之地」說的「化外之語」,不是「外語」是什麼?
不過那時「外語」的地位可不像現在這麼高。相反,它還被看作是野蠻文化的象徵。孟子就說南方人是「鴃舌之人」。鴃就是伯勞鳥,「鴃舌」也就是說話像鳥叫。可見,把南方方言稱為「鳥語」,也是由來已久,少說也有兩三千年歷史了。
那時不但語音不統一,南方一片「鳥語花香」,北方也有「齊樂野語」,就連文字也五花八門。用許慎的話說,就是「言語異聲,文字異形。」
秦始皇統一了文字(書同文),卻統一不了語音(語同音)。反倒是,文字統一以後,溝通的困難少了許多,聽不懂,還可以寫出來看,大家也就懶得再去統一語音,故方言存焉。
所謂「方言」,其實也就是「四方之言」。華夏民族以中央自居,視自己為「中」,視周邊民族(東夷、西戎、南蠻、北狄)為「外」,則「方言」也就是「外語」。
後來,天下一統,五族共和,成了一家子,又把更外邊的「老外」,什麼英吉利、法蘭西、德意志、葡萄牙看作「夷狄」,稱為「夷人」,老百姓則稱其為鬼子、鬼佬。如此,則外語就該叫「夷語」或「鬼語」。可惜後來大清帝國已不大擺得起譜,條約規定不得稱「夷」———鬼子們在中國混的日子長了,也知道那「夷」不是什麼好字眼,於是改稱「方言」。當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武昌創辦的「方言學堂」(即今武漢大學前身)就是外語學院。這回,東洋西洋,南洋北洋,又跟一家子似的了。其實,他們哪裡也配姓趙?
自打「夷語」改稱「方言」,倒是沒聽說鬼子們有什麼意見,實際上他們又上當了。這是「春秋筆法」,他們不懂的。什麼是「方言」?就是「地方之言」。地方上的比起中央來,還是低了一等,鬼子們不明不白又吃了一個暗虧。在玩弄詞藻講究名分這方面,他們從來就不是咱們的對手。
中央的話語就是官話,也就是國語。官話和國語也是古已有之的,三千年前就有,只不過那時叫「雅言」。雅言也就是周王室使用的語言。因為那時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又都尊周王為天下共主,則相互之間要溝通,要交流,要朝聘會盟,要勾肩搭背各懷鬼胎去打這個打那個,便約定都以周王室的語言為政治外交場合的正式通用語言,這就是「雅言」。雅,就是雅正、規範。
那麼,誰來規範呢?諸侯們是沒有資格,有資格的只能是「天子」。同樣,誰需要把話說得一本正經呢?庶民們是沒有這個需要,有此需要的只會是諸侯和大夫。所以,雅言就是官方語言,也就是官話。
不過,那時的官話稱作「雅言」,也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雅」通「夏」。所謂「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雅就是夏。夏,就是華夏,也就是中原,甚至也就是中國(中央之國)。
認真說來,這華夏中國的雅言,在當時也不過只是諸國國語中的一種,只因為它為「天下共主」所有,這才成了「國際通用」的官方語言。因此,等到天下一統,沒什麼「國際關係」了,雅言也就作廢,而代之以「官話」。官話就是官場中人說的話。中央政府派到各地去的官員都要說這種話,所以叫官話。
官話之所以叫官話,還因為只有在官員當中,這種民族共同語才推行得開。這也不奇怪,想那時並無廣播電視,一般民眾又都貓在家裡,守著祖上傳下來的那一畝三分地過日子,誰也不輕易往外跑,沒什麼對外交流的需要。大家都是鄉裡鄉親的,會說土話,就足以打招呼、走親戚、娶媳婦,拿雞蛋換油鹽醬醋的了。要想讓這些普通老百姓都學會「普通話」,不比讓黃河水變清容易多少,也沒這個必要。
有此必要的,是那些必須得在外邊跑來跑去的人。這些人,一是官員,二是走江湖的。走江湖的,天子呼來不上船,中央政府歷來管不了,管得了的只有官員。再說官員不管也不行,官員如果也說方言,皇上問起話來,也如雞同鴨講,那還成何體統?事實上,官場如無共同語,則政情無法通曉,政令也無法通達,那可真是國將不國。比方說,將軍帶兵打仗,問部下前方有沒有敵人,明明有,卻答之以「烏」,將軍以為「無」,豈不糟糕?
因此,做此官,就不但要「行此禮」,還得「說此話」。清廷更是明文規定:「舉人生員貢監童生,不諳官話者不准送試」,做官就更談不上。這下「南蠻鴃舌之人」可就慘了。他們只好硬著頭皮學官話。
中國的中央政權,從來就在北方,元、明、清三朝,更是連續在北京建都,所以官話基本上就是北方話,甚至是北京話。說吳語、湘語、贛語的還稍好些,閩、粵、客家和北方話的距離相去何止以道里計?結果便難免說得不三不四,南方人聽著像北方話,北方人聽著又像南方話,誰也聽不明白。
難怪俗諺有云:「天不怕,地不怕,就怕廣東人說官話。」廣東人說官話確實比較困難,他們的舌頭打不了彎。投資是「投機」,蝦餃是「瞎搞」,「坐在船頭看郊區,越看越美麗」,讓北方人一聽,就是「坐在床頭看嬌妻,越看越美麗」。福建人的官話水平比廣東人高了許多,但還是會把「粉紅鳳凰飛」說成「哄(上聲)紅哄(去聲)黃灰」。因為閩方言中沒有唇齒清擦音f,結果該念f的都念成h。
可見南腔北調這說法是很有道理的。腔改不過來,改調也沒有用。普及官話,並不那麼容易。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