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生命教育】生命中可修行的年齡
2008/12/29 | 作者:馬叔禮
一個人的生命,除了實際年齡之外,其實還有六種可以修行的年齡:生理年齡、心理年齡、歷史年齡、天界年齡、物種演化的年齡,和「境界的年齡」。
第一「生理年齡」:乍聽這樣的問題,也許你還摸不著頭緒,但是說到某個人看起來才四十出頭,實際年齡卻已五十多歲,就立刻瞭解,前者代表他的「生理年齡」,也就是他對自己身體的修行年齡。
這個修行,很可能是每天早睡早起,同時也很注重飲食,不挑食,亦不貪口腹之欲,經常保持著運動,與心情的愉快,讓身體機能維持著四十歲的狀態,比實際年齡年輕十歲之多。
因此,假如你平時不注重它的修行,譬如酗酒、賭博、貪飲暴食、縱慾過度、日夜顛倒、冷熱無忌,如此糟蹋的結果,人可能才四十歲,卻有一個五十歲甚至六十歲的身體,生理年齡比實際年齡要老上許多。這個道理,是一般人都容易理解的。
第二「心理年齡」:肌理分明的思考,需靠內在持續修行。
所謂心理年齡的大小,與生理年齡未必一致。也就是一個人實際年齡為五十歲,健康可以靠修行變成四十歲或三十歲,可是並不表示他就是一個很成熟的人,或者是很有思想的人。也有的人生理上還很年輕,心理上卻已經老化了,這種心理上的老,不只是心態上的老或是指喜不喜歡與年輕人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指思考脈絡清不清楚,是否還有生機盎然的創造力,這更是需要修行的。
怎麼修行呢?你看小孩講話,往往東一句、西一句,沒有條理脈絡可循。等他長大一點,講的話就會比較有條理了,這反映出他的思想,從不清楚到清晰,逐漸邁向成熟的過程。
可是有些人,即使身體成長了,思考還是不成熟。比如看一部電影,你問他好不好看,他會一直說好看,可究竟哪裡好看?他卻講不出來,因為他沒有辦法把自己感受到的好看,變成條理分明的思想。
因此我們對自己的思想,要保持像年輕時的清晰分明,對事事物物仍有盎然的興趣,有想像力、有創造力,這種修行是內在的、是思考力的條理分明,這就是心理年齡的修行。
第三「歷史年齡」:繼承前輩智慧經驗,推動時代不斷進步。
假如說心理年齡的某一個層面,是生機、創意、好奇、熱情,則是愈年輕愈好;而歷史年齡則是愈老愈好。
以動物來說,今天的狗、貓、牛、羊等,在自然界的型態,跟五千年前幾乎沒有太大的差異。當然動物也有牠的經驗傳承與教育,但只有一代,牠們沒辦法經驗累積。
然而今天的人類,生活型態跟五千年前卻已有了天壤之別,為什麼會有這樣大的區別?簡單的說,是因為人類懂得累積前人的智慧、經驗和文化遺產,一代接一代學習、傳承下來,於是擁有創新能力去改變生活。
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在動物世界中,卻是「性本近,習相近」。因為只有人類才能夠靠學習而達到「性相近,習相遠」的境界。孔子周遊列國回來,蒐集了各國的民歌三千首等,刪成三百首,而成《詩經‧國風》,你能說,詩經上的詩,首首都比李白、杜甫好嗎?可是孔子不知後世有李、杜啊!同理李、杜也不知宋有蘇東坡、李清照,而蘇、李也不知清代有曹雪芹,但他們都懂得學習,傳承下來於是就能「性相近,習相遠」了。
以擁有四十六億年歷史的地球來說,今天到處可以看到的五顏六色美麗花朵,但這並不是一開始就有的。據資料研究顯示,地球會開花,不過是幾千萬年前的事。在此之前,地球曾經如火爐,到處都在燃燒;又曾如大冰窖,到處冷寂,而後才是一片綠,再後來才有花有果。可以說這麼多不同花果,都是地球經過長時間的天地交感、吸收日月精華所沉澱、累積起來的肥沃土壤,才有的結果。
所以,如果我們今天不重視歷史、不要文化、不傳承古人的經驗,基本上就難有進步,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因此我們要學詩書、通禮樂、讀歷史,不僅是為了培養個人的氣質品味,更是為了要從前人的智慧經驗中,奠定自己的思想,而這個思想能夠對人類社會產生風起雲湧的推動力量,促進這個時代的進步。
比如牛頓與愛因斯坦雖是科學界的巨人,但也是站在前輩科學家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再往前探索,才有了重大成就。
所以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做為知識份子,必須修鍊到像「草上之風」一般,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才能發揮知識的影響力。如果撇開已有數千年歷史的傳統文化不學,光靠個人數十年的生活經驗,所能產生的思想實在淺薄得可憐。這就是為什麼,人該修行的第三種年齡是「歷史的年齡」。而且歷史越悠久的文化,其所累積的智慧與經驗也越深厚,所以歷史年齡是愈老愈好,愈陳愈香。(四之一)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