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08 15:47:19 | 人氣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老子三寶的現代應用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老子三寶的現代應用 
 
  2009/1/8 | 作者:李鴻儒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哲學思考是一種「進路」(Approach),而此進路就中國哲學來說,就是「道」。老子所建構的形上思維及宇宙觀,是道家哲學的開宗;而究其目的,乃為決定其人生與生活世界的態度。

老子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

這段話已透露出老子是一位認真思考、用心生活的哲學實踐家。本文即從「人際互動」、「生活態度」與「處世原則」等三種角度切入,以彰「三寶」現代運用之一隅。

一、慈--

人際互動

老子說:「慈,故能勇。」「慈」有仁、親之義。「仁」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所以「乍見孺子將入於井」,就會心生不忍;「親」是「至情」的表現,故荀子言「人之於其親也,至死無窮。」換句話說,只要心存善念、至情,就能勇於表達與接受挑戰,甚且至死不渝。例如,對愛情或婚姻的追求來說,一旦出於至情,就會產生勇氣,有了勇氣,自然能拋開束縛、全力以赴;消防隊員進出火場,捨己救人,犧牲奉獻,可說是仁德與勇氣的極度展現;「慈濟功德會」等宗教公益團體在世界各地救貧、行善,足跡所至,或僻或野,或危或厲,卻仍舊懷抱跋涉千里而不倦、勞心勞力而不悔的精神,這是需要堅定的善念與不撓的勇氣始能成就。

總而言之,心「慈」行「勇」,由近而遠,由寡而眾,發揮人性光輝的感染力,則人際之間的良性互動自然可以逐步擴展、生生不息!故孔子說:「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這就是「上行下效」,它可以在你我之間積極地展開!

二、儉--

生活態度

老子說:「儉,故能廣。」「儉」是一種生活態度,「廣」則有擴大、延伸之義。對全球資源消耗快速、氣候變化日趨異常、物種生存面臨威脅的當前社會來說,想要獲得永續發展、共生共榮,則培養儉樸的生活態度,可以說是一件刻不容緩的大事!

例如,食雖不必「一簞食,一瓢飲」,但也不宜「杯盤狼藉」;衣雖不必「百補千縫」,但也不宜「錦上添花」;住雖不必「僅容旋馬」,但也不宜「雕梁畫棟」;行雖不必「曳輪濡尾」,但也不宜「朱轓皂蓋」。

老子認為對「五色」、「五音」、「五味」的過度追求,是人產生「目盲」、「耳聾」、「口爽」等病狀的主要來源;而「馳騁畋獵」、「難得之貨」則是令人「發狂」、「行動 」的重要媒介。也就是說,在感官與生理上的過度需索,是造成人性墮落、萎靡的主要原因。所以古人說「儉德」可以「辟難」;即持儉能「五世其昌」,行奢則「富不過三代」,當前的節能減碳政策與資源再生議題,不就是有鑑於此嗎?

總言之,「儉」是一種「抱樸之道」,吾人若抱持此道,則胸中「山水」,位置可以「自如」,這就是老子「儉,故能廣」所蘊藏的深層意涵,也是《中庸》「無入而不自得」一語的重要指涉。

三、不敢為天下先--

處世原則

老子說:「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不敢為天下先」是一種「不爭」的處世原則,也是謙退之心的展現;而「成器長」則是謙退、不爭所帶來的正面效益。

從「不爭」到「成為萬物之長」,這是多麼玄妙的生命發展歷程,一般人恐怕難以理解、想像,只能用「不可思議」或「匪夷所思」來形容;但如果體會老子所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的意涵,那麼這種歷程也就不足為怪了!

對現代人來說,生命歷程可以是曲折、複雜,也可以是筆直、單純,這原本取決於個人的意識、才力與選擇,並無強制性;唯若要步入成功之路、領袖之列,那麼心懷謙退的處世原則就顯得十分重要,所謂「滿招損,謙受益」、「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即是此意。例如,行事作風要低調含蓄,避免鋒芒畢露;待人接物要謙恭有禮,避免肆無忌憚;旅遠客居要入境隨俗,避免喧賓奪主;述職履新要按部就班、以退為進,避免好大喜功、急於求成。

總之,吾人在處世方面若能秉持不爭、謙退的原則,並且融合創新概念,那麼不僅可以安身立命、廣結善緣、成就事業,更可因此受到各方賞識、擁護,進而到達百川匯海、眾望所歸的境地!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