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5-14 19:20:21 | 人氣3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三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雙溪學衡】三昧 
 
  2009/5/14 | 作者:杜承書
 
  現代人形容事、物之精義要訣,便稱「個中三昧」。何謂「三昧」?

「三昧」一詞,為梵語sam罠dhi之音譯,漢譯又作「三摩地、三摩提」等,乃佛家謂將心安住於一境而不紊亂。一旦心如止水、澄淨無瑕,無染亦無所執,便可助人通達定慧。

天台智顗大師,主張止觀圓融,除將世尊妙法分判「五時八教」,另據《法華經》和《大智度論》提出「四種三昧」,即《摩訶止觀》云:「行法眾多,略言其四,一常坐,二常行,三半行半坐,四非行非坐」,以此作為天台宗止觀雙修之方。

一、常坐三昧:又言一行三昧。《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卷下:「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佛言:『法界一相,繫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禪者透過打坐,進而捨棄雜念,繫緣於佛,安住在一切平等、沒有障礙、沒有形相的定境。

二、常行三昧:又稱般舟三昧或佛立三昧,乃依《般舟三昧經》而立。般舟為梵音,義即諸佛立現前。此乃指持名念佛法門的行者,以九十日為期,步步不斷唱念名號,心中時映佛陀淨相,臻於定中見佛境界,便能見十方諸佛立於面前。

三、半行半坐三昧:此可依《大方等陀羅尼經》、《法華經》兩部經典分為「方等三昧」及「法華三昧」。方等三昧以七日為期,重於念咒持護,法華三昧則以二十一日為期,重於修懺。由於修習期間時而安坐禪定,時而立身經行,故稱為半行半坐三昧。

四、非行非坐三昧:智顗大師將慧思禪師的「隨自意三昧」思想,經自身體悟而重新闡釋推進,改稱「覺意三昧」,並完成《釋摩訶般若波羅蜜經覺意三昧》。《摩訶止觀》中,更將此說進一步融攝成「非行非坐三昧」,非但建構出完善的三昧觀,更將一心三觀之法融於日常生活,以顯佛法無所不在。

智顗大師提倡止觀圓融、定慧雙開,而創立了種種修行方便,以應不同根機的眾生。因此無論修行法門為何,只要時時安住正念,發大乘心,皆可邁向自在無罣礙之境。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