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9-14 19:30:28 | 人氣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 縱橫古今《閒話中國人》請客吃飯之謎 餐桌上的學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 縱橫古今《閒話中國人》請客吃飯之謎 餐桌上的學問 
 
  2009/9/14 | 作者:易中天
 
  中國人不太喜歡分餐制。儘管許多人都承認,分餐制比較科學、衛生、不浪費;但同時也認為,那種進餐方式太冷漠,太沒有人情味。豈止是沒有人情味,簡直就是怠慢客人,好像懷疑人家有傳染病。所以,越是大家都懂科學衛生,反倒越不好意思分餐。

相反,為了表示大家都是「兄弟」,是「自己人」,是「鐵哥兒們」,就必須將所有的筷子都伸向同一菜盤,這樣才「不分彼此」,才真正是「同吃一碗飯」,也才能真正獲得意味著同一血緣的生命因素。

甚至,就連別人的病也無妨一併地傳染過來,至少要表示不怕傳染。什麼是「兄弟」?就是「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做不到這一點,那至少也得「同年同月同日病」吧?

要知道,「食人之食」是要「死人之事」的,那麼,不妨先「病人之病」。作為主人,無妨看作酒菜之外的又一「投資」;作為客人,則無妨看作接受情誼的一種「表態」。

總之,共餐的目的,是情感的交流、心靈的溝通、血緣的認同,因此不能考慮衛生,也不用顧及身體,而簡直要有赴湯蹈火、視死如歸的精神,所以餐桌上的流行歌曲便是「感情淺,舔一舔;感情深,打吊針;感情鐵,胃出血。」

一個講義氣的人,應該能夠為朋友兩肋插刀,獻出生命連眼睛都不眨一下。如果連喝醉酒或吃出病來的風險都不敢承擔,誰還會相信你敢為友誼而萬死不辭呢?

同理,吃的方式,吃的禮儀,也大有講究;淺嘗輒止表示禮貌,同時也表示生分(生就是「不熟」,分就是「不共」);開懷痛飲表示不客氣,同時也表示很親熱(親就是「有血緣」,熱就是「剛煮熟」)。

又如,吃得很響表示沒教養,但為了表示主人的飯菜好,或表示自己是回家而非做客,又必須「吃得香」。吃得香才吃得開,吃得開才好開口。

當然,為了營造氣氛,主人也要懂得待客之道並有所動作,比如敬菜、敬酒;餐具也有講究,而餐具中最具中國特色的則是筷子。

兩根筷子夾住一塊食物,正像兩人面對一只飯桶的那個「鄉」字,本身就有「共食」之意義。所以用筷子給客人夾菜,幾乎是宴會上不可或缺的禮儀。它客氣,也表示和氣,同時也未嘗沒有把對方緊緊夾住,以防脫落的意思在內。

其實,中國人最早也是用刀叉的,正如中國人最早也是實行分餐制的。甘肅武威皇娘娘台齊家文化遺址出土的一件骨質餐叉,和現在西餐所用之叉子在外形上就所差無幾。

但,筷子終於取代了刀叉,共食也終於取代了分餐。

 有人說,這是因為發明了桌子。有了桌子,就可以圍在一起吃飯,不用像先前那樣,每人面對放一張几,各吃各的了。既然大家都擠在一張桌子上吃飯,用筷子當然要比用刀叉便當得多。

問題是,發明了桌子,為什麼就非得一定要圍在一起吃飯不可呢?再說即便圍在一起,也可以像西方人那樣各吃各的呀!

說白了,還是中國人愛共食。那張便於圍在一起吃飯的桌子,說不定原本就是為了共食而發明的。中國人喜歡過群體生活,喜歡成堆成群成團的,喜歡和親人朋友團聚,當然也喜歡圍在一起吃飯。

圍在一起,又是共食,當然要用筷子。用筷子,無論自己進食,還是給客人夾菜,都很方便,而且既穩重,又文雅,還極富人情味。不像西方人進餐,用刀切像屠宰,用叉戳像攻擊,還冷冰冰的,也不能給別人夾菜,一點人情味都沒有。在中國人看來,沒有人情味的飯食是絕不吃的,而沒有人情味的進餐方式則是一點意思也沒有的。

顯然,對於中國人來說,飲食的味道,絕不僅僅只是食物的味道,還必須包括餐桌上特有的那種「人情味」。中國的菜餚,便體現了這種團結、和合、交融的群體意識和文化精神。

中國菜,無論煎、炒、蒸、煮、燒、烤、炸、拌,幾乎都無不是將主料和佐料混在一起下鍋上桌,絕不會像西方人那樣,肉是肉、魚是魚、鹽是鹽、胡椒是胡椒地各自獨立,分得一清二楚。

一些大菜名菜,如「全家福」、「佛跳牆」、「霸王別姬」之類,更是多種食材的和合,味道早已不分彼此。而且按照中國的烹調學、營養學和食療學的說法,這種「和合」,有利於陰陽協調,是一種極科學的作法。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