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10 16:50:23 | 人氣13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殷鑑不遠》驕吝,不如無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殷鑑不遠》驕吝,不如無學 
 
  2009/11/10 | 作者:一拙
 
  早年上大學,第一堂的哲學課,但見睡眼惺忪、不太修邊幅的哲學教授為「哲學」下定義,說:「哲學,就是好比一個瞎子,在暗房裡捉一隻不存在的黑貓的動作……」(後來稍讀些書,才知道這話原來是二十世紀初英國的哲學家若特O.E.M.Joad在其《飯後哲學》裡說過的)。

話很聳動,因此,我們沒有一個不是豎起耳朵來傾聽的。教授還是惺忪著眼說:「所以,你不想它,本來還清楚、明白的事體;等到你真去想它,反倒糊塗了、說不清了……西賽羅(Cicero)就說過:『世界上最荒謬不過的事,只有在哲學家的書本中可以找到。』你們就知道,學哲學的,就愛胡說八道;教哲學的,更是胡說八道之尤者……」

我們哄堂大笑,但當時尊師重道的「心理負擔」根深柢固,竟沒人敢「胡說八道」地對待教授。

講哲學,或講哲學史,往往會將宋、明理學涵蓋進去;但是,哲學是了無差異地等同於理學嗎?我不知道,因為我哲學並沒有修好(當年哲學教授說:「哪一位同學在考試時,能寫得讓我看不懂的,愈不懂,愈高分!」我自認連我自己都不知所云了,可是我的成績僅僅低空飛過;從此我怕它,甚至於怕和學它的人講話、聽話。)

人稱近世哲學鼻祖的法國大儒笛卡兒(Rene Descartes 一五九六~一六五○年)是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I think therefore I am.)。」這一「思(think)」字是從「疑(doubting)」字來,試想,如果凡事不「疑」,則何用去「思」?可見「我」的存在,乃決定於有沒有「疑」!

恰巧,我國學術界有疑的時代殆從宋朝始,宋人的名言是:「交友當從有疑處不疑;為學當從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譬如宋朝的大學者朱子(熹),他不論講學、著述,幾無一處不疑。

這是好的嗎?完全對的嗎?不見得!和他同時的張栻,就不是這樣的。

張栻死的時候(栻四十八歲卒),朱子在給黃榦的信上說:「吾道益孤矣!」而述說兩者為學的態度,便說:「予之為學,乃銖積寸累而成;如敬夫(栻字也),則大本卓然,先有見者。」

朱子從「道問學」入手,所以須得銖積寸累;張栻從「尊德性」下功夫,所以大本卓然,可見兩人路線不同。

明‧刑部尚書徐乾學的《資治通鑑後編》卷一百二十五講到張氏從學,我覺得這幾句話很中肯:「栻嘗言:學莫先於義利之辨。義者,本心之當為,非有為而為也;有為而為,則皆人欲,非天理矣。」

張栻,字敬夫,學者稱為南軒先生。他是當朝丞相的第二個兒子,但從小穎悟夙成,所以父親愛他超過愛哥哥;他也不負厚愛,稍長從胡宏學二程子之學,胡宏逢人就說他是:「我門顏子。」他的成就是不是媲美顏回?不知道;其不幸而殤,確是古今同悼的。

至於他的立身處事,〈本傳〉、《通鑑後編》都說他:「益自奮厲,為人表裡洞然,勇於從義,無毫髮滯吝。」所以對待他認為的小人,絕對不假以辭色。

當他任都司(大概相當現在的警察廳長)的時候,轎輿出巡,剛好遇到孝宗皇帝的寵臣、官拜皇城司的曾覿,覿舉手欲揖;張栻冷哼一聲,唰地把轎簾拉下,搞得曾覿那兩隻手舉不起也放不下,尷尬得不知如何是好。

又,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他為江陵帥時,一次路過澧縣,有十幾個士子等在道旁迎接;張栻喜見鬚眉地在馬上回禮,並索取他們手上的詩文來看。原來內容多是對郡守的歌功頌德,他一氣,二話不說地擲文於地,縱馬而去。

孔子不是說了嗎?「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假如學文、研理(今謂之哲學)而目空一切,而以訐為直,則不如無學!

張南軒的理學自有他的風格,但是他的處世呢?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