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縱橫古今節慶況味--冬至如年
2009/12/22 | 作者:二月河
「冬至如年」,用的是「如」,不是「同」。如果說與年什麼不同,那就是冬至這節過得短,有點像「簡化年日」,大體程序差不多,論起詳明周納,那就差多了,可以看成是一次「過年預演」。
你打開日曆,每年的冬至都是陽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這天沒有放假。我是過了而立之年解甲返鄉,才聽朋友家人說諺:「冬天不吃餃子兒,凍掉耳根兒。」後來弄清史資料,需要了解民俗,一查,吃了一驚,這原是個大節,有多大?「冬至大如年」!我在我的「落霞系列」中引了這麼一首〈聯詠詩〉:
皇帝:大雪紛紛落地。
大臣:這是皇家瑞氣!
財主:下他三年何妨?
窮人:放他媽的狗屁!
翻開我們的史書,喜愛雪、歌吟雪色的詩人與要人是很多的。但是,首先一條,你肚子不能是「飢腸轆轆」的;其次,你衣服要穿厚一點,最好有個亮軒或雅一點的草亭,生一爐旺騰騰的火,然後圍爐而坐,然後披上大氅踏雪尋梅,然後再說「大雪紛紛落地……下他三年何妨?」
對雪發出詠嘆調,那百分之百是要「有條件」才會有感動。可惜的是,我們中國人歷來窮人太多,幾乎百分之九十,對冬天的降臨,是懷著「敬畏」的雙重心理的。說「敬」,那是因為這是上天的意志,無可迴避也無力抗拒;說「畏」,則因為從冬至這一天開始,要一天一天數,數九九八十一的嚴寒。
冬至,確是有這兩種涵義:於闊人,是等待「瑞氣」降臨的期待日;於窮人,是進入嚴寒的「戰備總結日」─他們從十月已經開始「備冬」了。
這個意味不曾有人說過,是二月河在這裡瞎想,一旦約定俗成,無論貧富,都不會像我這樣胡思亂想,都是一門心思:把冬至過好,圖個吉利。
冬至的前一天,實際上各戶人家便已行動起來了,親朋好友,互贈食物,當時的情景是「提筐擔盒,充斥道路」─這有名堂「冬至盤節」。大街小巷各個店鋪,都會擺出冬至特有供品售賣,「冬至荐酥糖」;有餡兒大個的叫「粉團」,沒餡兒個頭小的叫「粉圓」,在台灣則是「湯圓」,這是祖宗牌位的必供之品。
冬至前一個晚上,一家人要團圓。和年除夕一樣,這一夜講究是闔家團圓,一個外人也不能在場的,連回娘家的女兒,也是「外人」,對不起,妳還是回婆家過冬至吧!然後炒菜燙酒,祭祖宗,拜喜神,闔家大快朵頤─所有的儀節如同過年,半點不越雷池,也絲毫不敢馬虎。
道咸時侍郎顏度有詩說「至節家家講物儀,迎來送去費心機。腳錢盡處深閒事,厚物多時卻再歸。」冬至禮家家都送來送去,結果食品點心輪回轉,又送回了自家來─此事原來古已有之!
就人們的「過節心理」而言,「冬至除夕」這一夜,才是人們最興奮最快樂的時節。過了這一夜,第二天清晨,人們換上新衣服,「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互相「拜冬」,節日的氣氛仍在,「過節」的精神氣兒其實已經暗暗「泄了」─這一條和我們過春節也是差不離,古人真會過節啊!
從這一天開始,「連冬起九」,進入一年的「陰極」之日,共是八十一天。康熙四十六年,太子胤礽被廢,到康熙四十八年開春,又重新復立。從康熙四十七年冬至,這位心境極為複雜的老皇帝在乾清宮設了一張紙,他要在紙上寫九個字,有名堂的,「亭前垂柳珍重待東風」,不是一氣呵成,每個字九筆,每天來寫一筆便走,共寫了九九八十一天。
好,春來了,河開雁叫了,絞盡腦汁過的。
然而天下的老百姓不會有「如是我聞」的心境,他們也有口諺:「一九二九,相喚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籬頭吹湯栗。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窮漢街頭舞(慶賀冬天已盡)。不要舞,不要舞,還有春寒四十五!六九五十四,蒼蠅垛屋次(蒼蠅開始活動)。七九六十三,布衲兩肩攤。八九七十二,貓狗躺濕地。九九八十一,窮漢受罪畢,剛要伸腳眠,蚊蟲跳蚤出。」同樣是過了九九八十一天的「數九」寒天,帝室禁城與閶閭黔首各自況味有異的吧。
「冬至如年」,用的是「如」,不是「同」。如果說與年什麼不同,那就是冬至這節過得短,有點像「簡化年日」,大體程序差不多,論起詳明周納,那就差多了,可以看成是一次「過年預演」。人們對過這個節,表現出的是上天對冬令的崇拜與敬畏,祈禱自己和家人平安度過肅殺的嚴寒季節。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