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28 17:06:36 | 人氣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閒話中國人】帽子不好隨便亂戴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閒話中國人】帽子不好隨便亂戴 
 
  2009/12/28 | 作者:易中天
 
  「帽子」,是不好隨便亂戴,因為它意味著特殊權利和義務。

「冠」,依周禮,貴族子弟之加冠,凡三次。首加「緇冠」,這是參加政治活動的服飾;次則加「皮弁」,這是獵裝和軍帽,往往還同時帶劍;三加「爵弁」,乃「宗廟之冠」,地位僅次於「冕」。

有冠有冕,自然「冠冕堂皇」。只有冠沒有冕,也是不小的體面,何況還能佩劍!所以貴族子弟都很盼望著能早日加冠。

一加緇冠,有治權;二加皮弁,有兵權;三加爵弁,有祀權。「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因此貴族們的「冠」,便有非同小可的意義,應視為生命的一部分,即便到死,也不能「免冠」。

西元前四八○年,衛國發生內亂。戰鬥中,孔子的忠實信徒子路被人用戈擊斷了冠纓。子路說:「君子死,冠不免」,便一面用雙手繫著冠纓,一面被人砍成了肉泥。孔子聽到這個消息後,痛不欲生,立即吩咐廚房倒掉所有已做好的肉醬。

三次加冠後,被冠之青年還要拜見國君和元老,傾聽他們的教誨。這很有必要。因為服飾不僅意味著權利和義務,同時還意味著道德的修養。

就拿成年人的髮式來說,無論貴族男子的「冠」,庶民男子的「幘」,還是女子的「笄」,都要束髮。束髮當然有實用的功能。古人留全髮,倘不束在頭頂,隨風飄散,既不成體統,亦諸多不便。

不過,在中國文化這裡,它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約束」。就是說,一個人,一旦成年,就要接受社會道德律令的規範和約束,其標誌就是「束髮」,所以,束髮的時候,主持儀式的嘉賓就要對束髮者發表訓詞,也就是趁機進行道德教育吧。

顯然,「修飾」也就是「修養」。蓬頭垢面不但不雅觀,而且不道德,因為那意味著不能修飾和約束自己,也就同時意味著不能接受社會道德的規範。

所以孔子說:「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嘗無誨焉。」這裡的「束修」,應理解為「束髮修面」,而不是或不僅僅是「十條乾肉」;即使是十條乾肉,也不完全是或僅僅是學費,而主要表示自己能夠接受老師的「約束」和「修飾」,因而才叫「束修」。

同理,孔乙己穿長衫並不可笑,可笑的在於那件長衫又髒又破,不洗不補,與理應修飾的讀書人身分不符,這才成為笑柄。

讀書人為什麼就特別要講究修飾呢?因為他是「文人」,是「君子」是「士」,因此不能不「文」。有一次,衛國大夫棘子成問孔子的學生子貢:一個君子只要有優秀的素質和品質就行了,何必還要修飾呢(君子質而已矣,何以為文)?

子貢的回答是:如果文就是質,質就是文,虎豹的皮也就是犬羊的皮啦!也就是說,君子與小人,就像虎豹與犬羊。虎皮豹皮之所以比狗皮羊皮高貴,就因為虎豹的毛是有花紋(文)的。如果去掉這些有文采的毛,虎豹之皮也就與犬羊無異。同理,君子如果「不文」,又與小人何異?

所以,對於中國文化來說,文飾首先是道德的需要,而不是為了漂亮好看。

其實,古代中國人的服飾,幾乎無不具有道德的意義。

比如「冠」就是「貫」,表示一以貫之、始終如一的意思;「弁」就是「辨」,表示辨明身分、明辨是非的意思;「冕」就是「免」(免是冕的本字),也就是勉(勉本寫作免),表示勤勉國事,以德相勉的意思。又比如,「衣」就是「依」,表示依附;「衽」就是「任」,表示擔任;「襟」就是「禁」,表示禁止;至於「履」,則表示履行職責、實踐禮法,也表示腳踏實地、行得正站得直等等。

最有趣的是飾物。比如戴冠冕者,都要在兩耳之處各垂一顆珠玉,叫做「充耳」。充耳並不真的要塞進耳朵,而是懸掛在耳旁,提醒戴冠者不要輕易聽信讒言,叫做「充耳不聞」。冠冕的前後兩方,則要懸掛玉串,提醒戴冠者不要去看那些不該看的,叫做「視而不見」。

視而不見,充耳不聞,也就是「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意思。可惜後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這兩個詞的意思也就全變了,沒多少人知道它們和服飾還有什麼關係。

服飾這玩意,意思還真不小!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