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1-28 21:23:50 | 人氣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文賞析】我喜歡/溫暖的小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喜歡/溫暖的小屋
【聯合報╱陳建志】

寒流過去的一個暖天,我與朋友散步到淡水的馬偕街,參觀了馬偕當年行醫的「滬尾馬偕醫館」。其實以前也經過幾次,但是近來此區又修整得更完整也更豐富,多了一些我沒見過的參觀點,譬如這紀念館裡就新開了一家咖啡館。

醫館附近也多了一個小廣場,設了耶穌牧羊的塑像,晚上有珍珠燈散發光芒。

也是在這次散步,我才發現有個「馬偕舊居」。這醫館旁邊,便是有著優美紅磚尖塔的淡水教會,經教會大門口再沿上坡路走個幾步,就會看到這個舊居。迎面是個小庭院,院前一個小小的及腰雙推木門,門上有歷史標示說明。

加拿大傳教士馬偕在1872年3月9日於淡水登陸,同年4月10日跟當地居民以月銀十五元,租得一廢屋。這廢屋本來是一個馬廄。標示說明:此屋「破敗簡陋,遇霪雨更是泥濘不堪,不適人居」。

然而馬偕在日記中寫道:「我只有兩只木箱,沒有床,也沒有桌椅。雖是如此,但我已有自己可自由使用的房子,遠勝過富人的大廈,多麼令人高興啊。」

看了這段話,我眼睛潤了起來。

我們多數人總是想要住「好房子」,買「好房子」,然而我們恐怕都沒有馬偕快樂呢。他心量這樣開闊,確實勝過富人的大廈。

馬偕當然有很強的異鄉適應力,然而這種適應力不止來自意志力,也來自一顆開放柔軟的心。與其說他忍受或「克服」環境,還不如說他怡然自得的接受環境,進而這環境也變得美好了。

馬偕自己動手整理布置這小屋。此處就是他早期傳福音、醫療的基地。他在醫館工作完畢,走幾步路便回到小屋,堪稱便利。一直到1876年,馬偕才搬到別處新建的宿舍。這樣住了約五年。

來到淡水初期,馬偕曾受到不了解他的當地居民的排斥。然而這就像是他對這間小屋的態度一樣,安之若素,進而慢慢改變吧。這間小屋,現在甚至成了啟迪人心的珍貴史蹟。

小門的標示上,還有兩張馬偕的全家福,一張是全家清朝中式裝扮,另一張是全家西裝。從照片看便可知是本地人太太,一子二女。馬偕乃是娶五股坑女子為妻,等於完全融入台灣的生活。

我想起那個流傳已久的小故事:一個人受贈了一朵玫瑰,他將之放在桌上,忽然就開始動手整理凌亂的桌子,桌子乾淨了之後,屋子其他地方他也覺得凌亂,就動手整理,好讓整個環境與那朵玫瑰匹配,漸漸的整個房間都煥然一新了。

這朵玫瑰是一種溫暖的能量,能夠改變人的心境,進而改變一間房屋。

馬偕的心中,永遠開放著一朵玫瑰!

 

 

引用: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33153

 

台長: 落葉之楓
人氣(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藝文賞析 |
此分類下一篇:【藝文賞析】不悶鍋事件/洋人學中文 笑話一籮筐
此分類上一篇:【藝文賞析】極短篇/心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