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文賞析】【娓娓道來】文化的省思
2010/3/12 | 作者:司馬中原
人類得天獨厚,在萬物中乃唯一確具「文化」基性的生物,所謂「文」,乃泛指人文或文明,人類為了提高生存品質,開拓生存境域,不斷產生創造與發明,這些創造與發明,在空間中暈染擴散,在時間中不斷傳承,與後繼生命相結合,而產生了日新又新的再創造之力能,就是「文成而光化」的本旨。
穿經歷史的長廊,人類發明了各類的工具,發現了火,發現了槓桿、輪子,發明了文字,發現了蠶桑,懂得利用舟楫和橋梁,由圖騰社族進展到較大的邦族,由各邦族聯合為國族,一切都是從無到有,從有到萬有,以我們民族而言,先秦期的文化,正如旭日初昇,氣象萬千,被文化學者試定位為「前向期」的文化。
到了漢、唐時期,該有的幾乎都有了,人們一面創發,一面享受鼎盛的繁華,正如一隻長途的鳥,飛到中途停歇下來,飲水休憩,啄理羽毛,左顧右盼,曼聲呤叫,這就是「同向期」文化的表徵,正如人到中年,心寬體胖,滿面紅光,但體內沉積過多,隱伏了若干病象。
唐、宋以後,盛極而衰的跡象滿布朝堂,尤以朋黨為患激烈,雖有一時之治而難挽頹唐,清代大儒紀曉嵐有言:「蓋門戶分而朋黨起,朋黨盛而公論淆,轇轕紛紜,是非←起,其相軋也久矣。」現代史家論及我們民族景況時,慣以「百年積弱」來形容,實際上,已積弱千年了:清代後期祇是百病皆發,險象環生罷了。
時至今日,我們的文化已經陷入「後向」期的危境當中,提及中華文化時,許多人都以古為傲,轉過頭去眺望遠古,嚮往著堯天舜日,各類文物躺在博物館中睡覺,而現代人的精神貧弱如乞丐,隨著橫流人慾,文化發展早已向時尚流行方向傾斜,燈紅酒綠的文化、紙醉金迷的文化、聲色犬馬的文化、權爭利攘的文化、詐騙翻新的文化、權變機詐的傾銷文化……令人陷入魔性的旋渦中難以自拔。
關切文化發展前途的仁人志士,不可因群魔亂舞的大環境而歎噫消沉,我們社會上,到處可見以生命為文化點燈的群體,如正信的宗教團體、各類慈善團體、教育團體,都在默默中煥發出人性的光芒,但不能不抱有高度的危機意識,文化不是標籤和樣板,不是小模小樣的創意和觀光,它是和後繼生命連為一體的「心學」,古云:「道可通方,學貴自悟」,能感同身受,一悟靈明,方能使自己成為一盞點亮的燈。修為者,修為能為也,在文化發展的長途上,撥亂反正的實踐功夫才是緊要關鍵,願為有志者共勉。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