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4-01 01:31:12 | 人氣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中國最早的座右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歷史文化】縱橫古今【談古說今】中國最早的座右銘 
 
  2010/3/31 | 作者:戴永夏
 
  二○○九年十一月七日,美國海軍的一艘新軍艦———「紐約號」登陸艦開始服役。這艘新軍艦的特殊之處,在於它的船頭熔鑄進了七‧五噸從「九一一」廢墟中挖掘出來、來自紐約世貿中心雙子塔的鋼材,它的船舷上刻著一句醒目的座右銘———「永誌不忘」,意在告誡人們,要牢記「九一一」的慘痛教訓。

座右銘本指古人寫出來放在座位右邊的格言,後泛指人們激勵、警戒自己,作為行動指南的格言。而美國人這種以實物當座右銘的做法,中國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就已經有了,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座右銘———欹器。

欹器是一種傾斜易覆的盛水器,構造頗為靈巧。裝水後,水少則傾,中則正,滿則覆。

它原為汲水用的陶罐,外形如梭,腹部鼓,罐口略小,底部尖。腹部靠下,有兩隻對稱的耳,用以繫繩提挈。腹空時,重心在罐耳之上,提起罐身自然傾斜,便於灌水。水半滿時,重心移至罐底,罐身自動扶正。水滿時,則中心上移至罐耳,極易傾覆。後略加改型,成為人君置於座右,有警誡作用的廟堂之器———欹器。

據《荀子‧宥座》記載:「孔子覲於魯桓公之廟,有欹器焉。孔子問於守廟者曰:『此為何器?』守廟者曰:『此蓋為宥座之器。』孔子曰:『吾聞宥座之器者,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他又讓他的學生用水試了一下,果然如此。孔子喟然長歎說:「吁!惡有滿而不覆者哉!」

漢代劉向在《說苑‧敬慎》中,對孔子觀周廟欹器所發之論,引證得更加詳盡:「高而能下,滿而能虛,富而能儉,貴而能卑,智而能愚,勇而能怯,辯而能訥,博而能淺,明而能暗,是謂損而不極,能行此道,唯至德者及之。」』清代錢大昕在《欹器銘》中進一步說道:「哲人知己,如履薄冰;鑒茲欹器,拳拳服膺。」原來,封建帝王將欹器當作座右銘置於廟堂,是想把它當作「滿而覆」的借鑒,執中持恒,免遭覆滅的命運。

上面說的這種欹器,到漢朝末年就失傳了。從此以後,歷代只能仿製。據記載,晉代杜預、南朝祖沖之、西魏文帝、唐李皋、南唐徐遊等人都曾仿製過。其中祖沖之製出的欹器設計精巧,「與周廟不異」,算是很成功的。

西魏文帝同時做了兩個欹器,都頗具規模。「一為仙人共持一缽,同處一盤,缽蓋有山,山有香氣;又一仙人持金瓶,以臨器上,傾水灌山而注乎器,煙氣通發山中,謂之仙人欹器。一為二荷,同處一盤,相去盈尺,中有蓮下垂,器上以水注荷,則出於蓮而盈乎器,為鳧、雁、蟾蜍飾之,謂之水芝欹器。二器皆置清徽前,形似觥而方,滿而平,溢則傾。」(《續世說‧巧藝》)

這些奇異的仿製欹器,當時雖曾藏之廟堂,後來也都散失了。

欹器當座右銘,只有器,不見銘。而真正有銘的座右銘,出現在東漢。據《文選》記載,東漢書法家崔瑗的哥哥崔璋被人殺害,崔瑗為報殺兄之仇,手執利刃刺死仇人,然後畏罪潛逃。後遇朝廷大赦,崔瑗才敢出頭露面。

他回首往事,寫了一篇一百字的銘文,置座右以自戒,題目就叫「座右銘」。其銘文是:「無道人之短,無恃己之長。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

自從崔瑗開了座右銘的先河,此後的仿效者便愈來愈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座右銘的形式也有了很大變化。至宋代,座右銘已不再具有銘文韻律的性質,也不一定是自己的創作了。再後來,座右銘的含義更為廣泛,只要是用於自警、自戒、自勉的文字,不論置座右,或置座左,或寫成條幅、匾額掛在牆上,或寫在書卷之首、日記扉頁,一概都稱之為「座右銘」。
 

 

 

來源:人間福報
+++++++++++++++

台長: 落葉之楓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