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化】 【閒話中國人】送禮與收禮 先演一段戲
2010/5/18 | 作者:易中天
中國具有戲劇性的事情很多。就說送禮。在甲,不送是不行的,不送是「不識相」;在乙,不收也是不行的,不收是「不賞臉」。
拒收禮物,丟了實惠還得罪人,是很不合算的事:但貿然或坦然收下,也是不行的。有無受賄的嫌疑先且不說,至少是一方面顯得自己貪財,或沒見過世面,會丟自己的「臉」;另一方面又似乎認為對方送禮是理該如此,自己「受之無愧」,這顯然是小看對方,會傷對方的「面」。
所以,儘管最後還是要收,但收之前必有一段推辭的「戲」要演。其過程無非是送禮者先說「務請賞光」,這是拿面子做武器,意謂不收就是不給我面子;收禮者則云「你太客氣」,這是用人情作盾牌,因為真正的「兄弟」,是無須送禮的。送禮者也只好攻之以人情「請別見外」,意謂只有「生人」的禮才收不得。
最後受禮者只好請回面子來幫忙,「那麼恭敬不如從命」。意謂先前拒絕,不是不給面子,而是出於對你的「恭敬」;現在收下,也不是自己「不要臉」,而是為了「從命」。
「恭敬」和「從命」都是面子,但「從命」的面子更大。為了給你更大的面子,只好不顧自己的臉面,收下你的禮物。這可真是得了人情又賣乖,既給自己找了台階,又給對方戴了高帽。所以,儘管雙方心裡都知道這是在「演戲」,但為面子故,又都非演不可。
事實上,在中國無論做人做事,都帶有表演性質,甚至根本就是「做戲」。因為在中國人這裡,任何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做」出來的,並且是「做」出來給別人看的。
中國人在「做人」時,常常要「作某某狀」,例如在父母面前作聽話狀,老師面前作勤勉狀,長輩面前作恭敬狀,皇帝面前作忠誠狀,領導面前作服從狀,群眾面前作謙虛狀,女友面前作瀟灑狀,男友面前作嬌嗲狀。
總之是只要面對「觀眾」,就要進入「角色」。擔任什麼角色,就作什麼「狀」。
不過,一個人的角色,也不是一成不變的。比如在兒子面前是老子,到了老子面前便是兒子。此外,年齡的增長,名聲的得失,地位的升降,財富的盈虧,都會引起和造成角色的變遷。所謂「一闊臉就變」,就是說地位高了,財富多了,角色大了,面子也大了,對於先前和自己面子相等的人,便會不大看得起。
所以,中國人必須有角色更換以後面子也隨之更換的應變能力和心理準備,同時也要有能保持不變的能力。具體來說是:當角色變小時,面子也要相應地立即縮小,免得人們說你不懂規矩;相反,當角色變大時,面子則不一定相應地立即放大,這樣可以獲得「謙和」、「念舊」、「不忘本」的好評(也是一種面子),也可以免遭「一闊臉就變」的物議(遭人物議也難免丟臉)。
在社會交往中,要想不傷對方的面子,最好先弄清對方此刻在扮演什麼角色。比如你的一個老朋友、老同學或兒時伙伴此刻發達了,當了官,做了教授,出任了董事長或總經理,那麼,在他的辦公室裡,當著他的同僚或下屬或學生的面,便斷然不可呼叫他的小名或綽號,甚至不可直呼其名,免得他當場下不了台。
比如秦末起義抗秦的陳勝當長工時,曾與伙伴們相約云:「苟富貴,勿相忘。」後來陳勝當了王,伙伴們來找他,卻不懂規矩,叫他的名字,說他的隱私,大傷了陳勝的面子。結果怎麼樣呢?不但沒能共富貴,連吃飯的傢伙都丟了。
同理,要想給一個人面子,最便當的辦法就是改變他的角色,讓他由配角升格為主角,或候補主角。這種升格可以有真實和虛擬的兩種。真實的如升官、升職稱等,虛擬的如賜紫金魚袋、賞穿黃馬褂等。虛擬的升格還可以僅僅只是口頭上的,比如稱年齡、輩分比自己小的人為「兄」,或自稱「鄙人」、「在下」、「區區」等。
總之,只要對方在心理上感到變換了角色,就同樣行之有效。這就好比演戲,配角搶主角的戲,是「犯規」;主角給配角讓戲,則是「賞臉」││把原本屬於自己的臉譜賞給對方。
既然是賞臉,那麼,它也就是殊榮、恩典,至少也是客氣、情分,不能「給臉不要臉」,但也不能白要,而必須回報。回報的方式因人而異,如果對方與自己原本平起平坐,那麼對方的讓戲便是謙讓,必須以略高一級的規格把「臉」還回去;如果對方地位高了許多,就是賞賜,自己可能已無「臉」可還,只有報之以身家性命;如果對方地位低得多,則原本無戲可讓,但既有孝敬之心,自然也該「賞臉」。
總之,在社會交往中,只要大家都能讓著點,那就大家都有面子,都有「戲」。
來源:人間福報
++++++++++++++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