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張--屏東霧台之基督教長老教會
這部電影主題在上映時我以為有些嚴肅,但今天在家看完DVD,覺得是部很棒的一部電影,難怪能拿下奧斯卡外語片。
人生的際遇常常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在這部電影中一開始一個原本東京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手的大悟 (男主角),因為樂團突然解散而放棄演奏家之路。失業的大悟要節省開銷,將新買的大提琴變賣,離開高開銷的都市,和妻子決定回到故鄉山形縣,那裡有他過世的母親留下的房子住。
第二張--霧台之教堂旁街道有著彩繪的柵欄,充滿生氣。
雖然住自己家不需房租,但是生活的開銷仍是需要一份工作,在鄉下地方的工作機會本就不多,有天在報紙上看到「旅途協助工作」的徵職廣告就前往應徵,很意外地當場就獲得錄用。什麼履歷表都沒用。詳問社長之後,才知對方徵的是禮儀納棺師!
換成是我,可能就不做,畢竟在傳統的觀念下,沒人會想常見到死人,觸自己楣頭,身邊親朋好友也不想有太多接觸,週遭的鄙夷,連他老婆也因此暫時離開他。
第三張--石板巷之街道建築
人家說:死人錢最好賺。台灣最近也有很多人投入專業禮儀師證照,這也是一份工作啊!最重要是自己能否克服那心魔。若能克服自己的心魔,財源自然滾滾來,男主角在什麼都沒做就拿到第一天薪水,就被錢給迷惑了理智。先拿了再說!也就這樣改變了他的一生。
第四張--教堂上方的魯凱族奮鬥雕塑品。
男主角一開始也是不情願地做,甚至有一天已打定要離職了,但在親身經歷一場場送行儀式後,他從社長的儀式中發現對往生者的尊重及用心地為往生者洗淨、化妝。也瞭解到禮儀師妝扮往生者讓死者「走上來生旅途」時能有最佳的外貌的重要意義,他也就愈做愈有信心,並重獲眾人尊敬。
第五張--雞蛋花與冰開水
在電影中男主角因為當納棺師時,看到人們死別的不捨與悲傷,對於人生有更多體會。社長在電影中曾說:夫妻終有一天會因為死亡而分開!想想真的是,也不禁令我回想當年我母親過世時,我對人生有了另一種體會及生活方式,人要活在當下,即時行樂。然後我隔年接觸到瑜伽,每次做完yoga 最後都會"大休息", 大休息的梵文就是"攤屍",在那當下,放下之前所有做得到、做不到、滿意、不滿意,最後回到"大休息、攤屍",不再使用身體、不再動身體,把body交回給大地 mother earth。只留下,練習過後,那顆"無所求、平靜、和平"的心。人死了,不就是 "無所求"了嗎?更不用去擔心身後事。因為那都是一個死人無法決定的。
第六張--沒有花芯的雞蛋花
我妹說:可以練yoga的人,也是前世有修行的今世才能續緣,要感謝。每次上瑜伽的中時、後都要happy,保持這個微笑及感謝,然後再放入日常生活,自己會發現一小小的變化。至少我是有所變化了。
第七張--綠色有機農場旁的涼亭,是好友們相聚的好所在
男主角在6歲時父親就拋妻棄子,所以他一直不願再記起父親的容貌。直到有一天接到通知,知道他父親已過世,需要他去認屍。但他一開始很排斥,但是社長、同事及太太的勸說之下,男主角下定決心面對失落已久的親情。在死生交界處,最美的送行帶來最深的體悟。這最後這一段親情戲,是最高潮之處,在最後這四個人(男主角、太太、父親、妻子胎中小兒)的房間裡,讓過去的情境一一浮現,讓死去的父親開口說話,讓在場的四個人成就了生命的傳承與循環。
第八張--這裡有盪鞦韆可玩,這也是老闆自己做的喔!
生離死別是人生必須經歷的,看淡死亡這件事確實不容易,尤其是金錢、權力愈大的人。我常想自己不就是命一條,只要看破死亡,便不會畏懼死亡的到來。有時自己會想是先走的那個人,也是因為怕承受不了親人及好友分離的那一刻,自己會如何的傷心 ,在母親過世就有很深刻的體會。
第九張--從這可看到霧頭山,天氣雖然熱,但是坐在這並不熱,滿涼爽的。
每份工作都有自己的辛酸或快樂,但就日本當地的納棺師所做的一切,必須「服務」許多僵硬的逝者。社會大多數人會認為這個行業有許多負面想像空間,灰暗、容易沾惹上不乾淨東西。家人多半會極力反對,電影中的太太不也以離家為要脅。
最後在親身看到一場後才發現這種工作並不可恥,我們任何人以後也是需要他們的服務。所以我們怎可看輕他們呢?若沒這些人,往生者如何能漂亮走到另一個世界。這部電影跳過容易引起不悅的鏡頭畫面,用一些因為家庭壓力了結自我、因為車禍、自然死亡、有人孤單的結束,讓大家看見納棺師在各家庭出入之間,用納棺師的角度切入他們的家庭。不變的卻是傷心的家屬,不完整的一顆心。而男主角能做的,是做好自己的工作並靜默地陪他們走完最後一程。
第十張--這些石板一片片拼湊成地面。
活在當下就好,有時規劃再多計劃,但計劃永遠趕不上變化,死後的事沒一樣是你能決定的,那倒不如好好把握活的時候的。但願我寫這些生死不會令大家覺得怪,我希望我的親人及好友們 都能身體健康,平安順利。一起開心過日子吧!
第十一張--綠色有機農場是個不錯的度假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