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5-02 02:22:22| 人氣2,2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雜誌濫觴:設計與被設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週六晚上,設計講堂活動邀請到了王信智(Kiefer,下文以K表示)和鍾霓(Nini,下文以N表示)兩位老師以「雜誌濫觴:設計與被設計」為主題,談論雜誌設計概念的觀察。目前K及N一起成立了Dream Case創意團隊,並在此團隊出版了《日常劇場》、《製造風景》等雜誌書(Mook),前述兩本作品風格正是兩位講師對今天講題的具體實驗/實踐。

  講堂上,主要是由K擔任主要講師,N適時補充說明,講師很用心的製作了投影片,拍攝了許多國外雜誌的封面並佐以實體的雜誌,在現場翻開這些製作上別有用心、風格獨樹一幟的國外刊物。然而每一本雜誌都有獨特的設計意識形態及生命,舉例的多本雜誌更不可能被詳細逐一介紹,因此針對了「設計與被設計」的主題,兩位講師融合對現在台灣雜誌出版刊物性質和他們在國外的雜誌閱讀經驗,提出觀察和比較。對於現場參加的民眾來說,雖然不能教你做出一本好雜誌,卻能教你認識雜誌的各種風貌,以及可以如何創造一本雜誌。

  「濫觴」代表事物的開始,雜誌的開始便是內容及精神呈現的視覺化過程。光是想要寫吃,內容該偏向好吃難吃的二元評論?還是菜色的歷史淵源介紹?還是吃食經驗的分享?這都是一種作者或編者主觀的選擇,當然也會影響消費者的閱讀感受。如果給我們一個出版雜誌的機會,我們該如何設計雜誌的整體風格?K給了一個非常好的建議:「大家平常都可以去思考這個問題,沒有人規定雜誌一定要如何被編排,雖然你想像中的刊物不一定可以出版,卻可以時時刻刻都有這個想法,來刺激自己的創意。」所以舉例的雜誌中,K突然像變魔術一樣,從其中一本雜誌夾頁拿出一件剪裁獨特的衣服,是當期內容介紹某位藝術家的創作品;這本雜誌是手工縫製、塗鴉,不單靠印刷的封面,極為性格的限量發售。有一本雜誌攤開後,竟是不經裝訂只靠摺疊而成的紙本。

  誰說你不可以在你的雜誌發想中,將一張印上中元節祭祀法會照片的紙錢放在夾層,報導一個你所興趣的台灣民俗信仰觀點呢?

  關於雜誌,其實更值得探討的是,我們必須加入商業市場運作的考量。K在一開始就提到現今台灣雜誌之所以很難在國際社會受到矚目,是因為在製作上常常因為業者不肯投入更多資金,去選擇更適合的紙材來印製,自然也無法強化自己的市場區隔,以求更加提升閱讀群眾的數量及關注。

  我想舉個例子來加以援引。讀過夏宇幾本詩集的人就會知道,夏宇的詩在內容之外,整本詩集的呈現都是手工將印刷字體一字字剪下,經過拼貼,再印製出來;陽春的裝訂讓閱讀者甚至常常必須自己親手將扉頁分割開來,才能閱讀。當然,這過程已經產生了另一種單純閱讀之外的意義:作者設計了這樣的詩集,讀者被設計去用行動來輔助閱讀這本詩集。如果一本雜誌也考慮在某些篇幅使用手工製作的手法,我們當然可以合理的想像讀者會產生興趣(而其實也是因為雜誌普遍都沒有什麼太大特色才能對比出來),卻也應該想到這些手工製作的人力付出成本,是大多數業者不願支付的部分。如果有一本願意精心製作,但售價可能更為高昂的雜誌,卻又反映了閱讀者的高消費接受度,甚至會形成過度的菁英消費文化。

  所以延伸商業性質的討論,我倒是認為許多刊物的內容安排,同樣的議題也可以透過很多包裝來呈現。比如請繪畫名人以漫畫來演繹、以輕鬆的觀點來討論、以更精緻的內容來介紹…也許都能吸引大家接受價格相對較高的雜誌。我想提升群眾對雜誌閱讀的水準,也可以由雜誌來主導趨勢。像《ppaper》雖然是以平價路線來販賣全球的商業設計,由銷售量及最近半月刊型態的改版,卻可以觀察出其影響消費者閱讀習慣及接受雜誌內容的成功。我想延續這種意識型態,如果p刊物在時機成熟時,還能改版成多達百頁的大型刊物,極端的選擇成為同類型刊物的最高售價,應該也是可以讓大家接受。

  講題回歸到最純粹,也許可以簡單解釋成:太多時候我們都忽略自己是閱讀者,主動的程度除了挑選看什麼刊物之外,應該可以更有意識的提出自己想要看到什麼沒有被表達的。所以如同K一直鼓勵大家的,構想一本自己理想的雜誌,其實也可以站在要閱讀你這本雜誌的讀者觀點來設想,怎樣的編排內容可以更為被接受;而這些思考又扣緊了「設計與被設計」的主題中,互設的詭趣思維。

  最後的提問時間,其實心裡也是忖度著沒有人會舉手發問的窘況發生,但剛好想起這次講演都以國外雜誌為例,就懷著可以拋磚引玉的心情發問:「請問兩位講師,可否就目前國內出版的內容以人文設計為主的相關刊物,說出哪幾本是你們比較欣賞的,原因是什麼?」兩位講師承認國內的雜誌看的並不是很多,所以不太好回答(很想誠心告訴兩位講師,我不是故意問這個問題的)。N後來跟我分享,說是因為很多國內雜誌在一開始看的時候,就不是很能吸引她的注意力,所以一直不是很能客觀去看國內雜誌。

  我提問的原因,只是思考著,畢竟我們身在台灣,應該也可以檢視國內出版的刊物來提出不足的地方。平常我會翻閱一些講設計的雜誌,發現今年以來,包括像《懶人誌》、《0-99》等有主題概念的刊物如雨後春筍般冒出,《ppaper》的暢銷也在雜誌刊物的市場中投下一顆震撼彈,那麼這些刊物當中,是不是也有兩位講師欣賞之處?因為K和N的學習背景和許多人有所不同,我想他們應該會有一些不同的觀點,單純的想要了解。雖然N的答覆沒能直接解決我的提問,可是她的回答倒也開啟了我的另類思維,那就是我的眼界還可以更高。

  設計和被設計,原來背後還藏著一種曲折而龐大的學問。這堂課之後,雖然不保證馬上就會做出一本很棒的雜誌,卻讓我學會用不同想法、不同角度去看同一本雜誌;當我以後談起雜誌不是談論報導了什麼,而是編排方式如何、拉頁設計有不有趣、內容如何之糟云云,那就是我今天的收穫了。






設計講堂活動相關網頁:
http://cathedra06.designer.org.tw/index.html

台長: 七月
人氣(2,2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