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27 06:50:00| 人氣3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菜場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源由
東市場,離家不遠,走路可以到。步行大約要十分鐘,菜販多半都是相熟的。搬來這區大概五年多,但是買菜大概已經買幾十年有了。以前住在公園路時,媽也是上這兒的菜場買菜的。現在搬到水源街,離這個菜場更近,不買菜也常到市場逛。因為大姨,媽媽的姊姊,也在這個市場做生意,她可是個豬肉販子。賣豬肉的哦!
因為這個緣故,從小其實不太明白肉價的這個問題.「肉不用買啊,跟大姨拿就好了。」我是這樣跟小學同學說的。單純天真的小腦袋瓜一定沒辦法明白這樣的道理是為什麼。漸漸長大,有時上菜場成了唯一與大姨見面的方式。生了三個表哥的大姨對於我幾乎是用一種新奇眼光在看著我成長的了。

這是一種期待,菜場之行
逛菜場是一種很棒的放鬆方式,尤其是逛傳統市場。輕鬆的衣著,甚至可以不用太整理頭髮。踏拉著一雙夾腳拖鞋和短褲襯衫,錢包捏著拎個小人當活動菜籃就可以上路了。這個菜場對我來說,除了買菜,它更兼具了聯絡感情的功能。就從菜場入口開始說起吧。
一踏進人聲鼎沸的市場,就可以感受到那股屬於主婦們的活力。那是來自於家庭,來自於職業,來自於天性。不管是買菜的媽媽或是賣菜的伯伯阿姨,臉上那種光芒和在清晨分外亮眼的微笑,處處都使人感覺到置身在這種地方其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在打開錢包之前,挑挑揀揀討價還價在這種傳統市場一定是不能免俗的。
「來來,跟阿姨買菜最新鮮,不用挑啦!」青菜阿姨像統領一個王國似的,小板凳周圍擺滿了屬於她的菜蔬子民們。有早上四五點去批回來紮成一捆捆的青菜,也有洗好弄乾淨擺在紅的藍的小塑膠盆裡的鹹菜,再有就是自己獨門醃製的脆脆菜心。忠心耿耿的圍繞著坐在板凳上臉笑得團團和氣的青菜阿姨。問她在這個市場賣菜多久了,她很認真的想了想睜大眼睛回答我,「十幾年囉!阮頭家過生到現在,哎呦,阮後生年底要結婚啊啦!」好跳躍式的思考模式啊!有點反應不過來,剛才在消化做幾十年生意的問題,馬上又跳到老公已經死這樣久了,正想替她感到一絲難過,又開開心心的聽說年底要娶媳婦了。看著她認真的笑臉,和回答我問題的投入,我不會去懷疑她的悲傷或是開心。對她來說,那些使我一下子無法會意的屬於她的回憶,都已經是陳年往事了。說起來才三句,其實卻已說明了她的前半生。
菜場的攤位多半是需要租金的。這個市場的位置在屏東市來說算是不錯的地段,市場對面就是屏師附小,有很多來買菜的媽媽都是送完小孩上學順道來買菜的。這個東市場比較特殊的地方就在於,我所描述的部分其實已經從原本的市場延伸成一個倒L的形狀,現在比較熱鬧攤販比較多的反而變成延伸出來的部分。又因為是延伸出來的部分,所以租攤位給生意人的房東通常就住在樓上。樓下店面就租給小販做生意。租金往往從兩千到五千不等,這個價碼其實沒有公定的價格,交情和生意好壞與否有很大關係。像青菜阿姨,就完全不用租金。「妳不用租金?為什麼?」我蹲在她的菜攤前面一邊幫她招呼客人一面傻傻問她。「三八,裡面那間阮厝啦!」
大姨的攤位也是不用租金的,房東太太自己在作養樂多的生意,白天一大早出門就到工廠去了。 鐵門拉下來大姨就可以把她的推車推出來開始做生意。大姨跟房東太太說過好幾次,可她說不拿錢就不拿錢。「大家都是做生意的,不互相幫忙怎麼行?」房東太太一邊遞給我一罐養樂多一邊翻著大姨攤上的小排,跟大姨比比說要切個五支。小排好像是豬的肋骨吧?總是分不清楚那到底是哪個部分。
人潮
送小朋友上學的媽媽們湧進市場之後,另一波的進場人潮大約是八點以後,通常是趕著去上班的職業婦女,迅速確實的挑了要買的菜,拎了就走。也有的是熟客人了,把要買的東西點一點,「中午來拿!」丟下一句話也沒有訂金這回事,好像就一定會回來拿似的。「如果沒有來拿呢?」「那明天還是會來啊!」這種小小的信任天天都在聽專家們說愈來愈少。但有誰知道在這種地方,會有這樣豐盛濃郁的感情產生?
「台英,這個給你。魚啦..還有這個水果拿回去吃。」拖著菜籃拖車,每天把逛市場當例行作業的婆婆,今年已經八十三歲了。她每天都會在大姨的攤位上玩到中午12點,然後回家煮飯給孫子吃。買菜常常多買一份,怕大姨因為要做生意沒時間買自己要買的菜。所以就會自己做主的買這個買那個,而且什麼錢都不拿。八十三歲的人了,有時拿張椅子要她坐下說話,還會害羞的直搖頭,「免啦…坐久會痠..」她有兩個兒子。成就天差地別。一個當校長,一個卻遊手好閒,生了兩個孩子自己就跑得不見蹤影,把孩子丟給老媽媽扶養。八十三歲的婆婆現在是兩個念國小孫子的「家長」,說起這些好像也在說別人的事情一樣,輕描淡寫的,看不出有什麼情緒。也許這就是她長壽的原因?我們不得而知。就看她拖著菜籃車,沿著市集的攤販一家一家的去聊天閒話,不一定買菜,但看得出來大家都喜歡她。.有時候不掏錢看她轉一圈回來籃裡已有不少戰利品了。青菜阿姨給一包菜心,賣素菜的月箱阿姨給她一包香菇羹;要不就是賣魚的三兄弟把魚殺好切塊包得乾乾淨淨給她放在菜車裡。不是什麼喧鬧的情誼,只有一些安安靜靜又很溫馨的尊敬瀰漫在這個市集裡。
假日的人潮又分兩種。要不早起運動的,要不晚起卻全家出動來逛市場的都有。無論如何,星期六日的人鐵定是比週一到週五多出很多。晚起的全家出動時間點大部分都是10點過後,這個東市場算是早市,做生意的時間大概從早上六點開始到下午一點。攤位比較裡面的一定要比較早來擺攤,因為他們往往是把載著青菜水果的小發財整台開進來放的。有時候小發財就是自己的菜攤,連擺架子放菜都省了。自稱是媽媽小學同學的李先生每次看我跟媽媽手牽手去買菜都會大生吆喝「ㄟ..我跟你媽媽是小學同學ㄋㄟ…來買菜啊!厚,你都不知道你媽媽以前很兇…」跟媽媽求證過很多次,媽媽都用好像我是神病的眼神看我,笑罵李先生三八然後邊挑菜邊嫌,「怎麼都爛爛的」「一斤多少?啊..這麼貴..」突然發現在傳統市場買菜有一個一定要遵守的法則:一定要邊挑邊嫌,碎碎念這個那個,價錢一定有得殺。而且還送蔥送薑還送辣椒呢。這算是一種菜市場生態嗎?好像是這樣的,因為嫌的買主還是買的大包小包,而看似虧本的賣方好像也總是笑咪咪的。說和氣生財嘛,好像還真有點道理。「哎呦,我們是做生意耶,哪裡會讓自己虧,」李先生嘴上刁根菸手不停的理著被顧客翻揀過凌亂的菜葉,「就是這樣你來我往的生意才做得下去啊,老主顧也不用計較那麼多了啦!」

比較級
帶著孩子的全家出動菜場行,除了主要目的買菜,當然也是要互別一下各自小犬的苗頭。顧客跟顧客比,攤販跟攤販比,攤販跟顧客也要比。.比什麼呢?如果是國小生,比的大概是是否學鋼琴或者參加合唱團,重點是有沒有出去比賽過,比賽沒得名不能算是有參加合唱團。相同的鋼琴如果沒有參加檢定那也不能算學過鋼琴。這孩子年紀小可能還不懂大人在比什麼,要是青黃不接的國中高中生,那可慘了。一見面就問現在念哪裡,再來就是以後要考哪裡,要念什麼科系,諸如此類,在這個看似雜亂的菜市場其中的井然有序其實是很跟得上時代的。因為常去大姨那裡幫忙,來買肉的顧客看到一定會問「妳女兒啊?」我猜想也許大姨很享受這種被誤解的快樂吧,客人就會開始品頭論足起來,屢試不爽。上大學以後回家次數變少了,好不容易回去一次站在攤子邊就引了一堆婆婆媽媽過來「開庭」。連菜場進來第一攤賣蓮霧的阿姨都過來當陪審團,不時插個一兩句補充說明。我站在那裡笑咪咪的聽著他們東一句西一句,心裡雖然覺得有點煩,但還是很高興自己還有一點人氣可以吸引人潮。來攤上多少都會挑幾根排骨回去煮湯,再不然也是會買幾十塊絞肉回去包餃子的。

菜場背後
媽媽大姨和舅舅,是同母異父的兄妹。各自婚嫁以後,雖然住得近,但並沒有常常往來。他們最常碰面的地方,就是大姨的豬肉攤。久沒見面,一見面就是愛鬥嘴,全天下的兄弟姊妹好像都是這樣的。跟著去菜場買完菜成了習慣就一定要在攤子上坐一下,等舅舅來,鬥鬥嘴才算盡興可以回家了。菜場成了他們兄妹三人聯絡感情的地方。雖然只是一個菜市場,捏著錢包來買菜的人不管是媽媽婆婆還是爸爸,心上的目的應該都是掛著一家子人誰愛吃什麼,從不會忘記。買久了,連老闆都會知道你女兒還是妳先生愛吃白鯧魚。常常聽到來攤上買東西的阿姨說「我兒子回來了,說要吃….」無論在哪裡,如果你想要感受一下濃濃的人情味或者被溫馨包圍的感覺,請你到附近的菜市場走一遭。如果有一天,你也成為其中的一個角色,我想你會享受那種穿著拖鞋短褲拉著菜籃車為家人買菜的那份甜蜜。

台長: 麥小麥
人氣(3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