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先生每天乘坐“8”字頭公交車往返於河北燕郊與北京國貿之間,既“漂”在北京也“漂”在燕郊。他說,在北京、河北現行的落戶政策下,教育、社保等問題都很難在兩地解決。
銷售工程師盧俊波在上海一傢美資企業工作,每周五都要搭乘高鐵返回無錫的傢中。“無錫的房價比較低,我買時每平方米不到1萬元。無錫到上海的高鐵時間隻要40多分鐘。”這位新“長三角人”說。
隨著今年8月北京積分落戶政策落地,北上廣深四個人口凈流入大城市均已明確這一落戶“管道”。北京等超大城市的積分落戶政策與人口總量調控緊密銜接。專傢認為,戶籍政策有序放開與城市規劃疏解需同時進行。
人口紅線施壓超大城市
北京市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市城六區(東城、西城、朝陽、海淀、豐臺、石景山區)人口同比減少11萬人;上海市統計局今年2月份公佈的數據顯 示,2015年末上海常住人口總數比2014年末減少10.41萬人。這是新世紀以來,上海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降幅為0.4%;而根據廣州市統計 局公佈的數據,廣州市“十二五”期間常住人口總共僅增長瞭30餘萬人,增速較“十一五”出現階段性放緩。
《關於北京市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上半年執行情況的報告》指出,盡管北京市2016年上半年常住人口增量、增速較上年同期均有所降低,但總量 仍持續增加。從佈局看,上半年北京城六區人口減量占全年任務的比重較低,年底實現城六區人口由增轉降、完成全年的調控目標,任務十分艱巨。
根據此前北上廣深設定的各自的人口紅線,今後五年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的常住人口增長空間分別為129.5萬人、84.73萬人、199.89萬人、342.11萬人。
針對新出臺的積分落戶政策,北京市有關部門表示,北京的戶籍制度改革將統籌首都人口調控與城市可持續發展要求,堅持總量控制、有序推進的原則,把握好積分落戶政策與人口調控目標的有效銜接和平衡。
積分落戶政策與人口調控如何有效銜接,也成為上海、廣州、深圳等國內超大城市面臨的問題。
《上海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推進本市戶籍制度改革的若幹意見》提出的四項原則之首,就是“堅持總量調控、結構優化……嚴格控制人口規模,綜合解決人口總量、結構、佈局問題。”從公開數據看,上海、廣州此前實現積分落戶的人數年均也僅有5000人左右。
北京勞動力供給2020年或現拐點
多位專傢指出,國內超大城市人口調控與疏解面臨的問題,反映出中國城市人口結構、都市圈人口匯集等深層次問題。超大城市人口佈局和調控,應該指向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匹配平衡的目標。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稱,從空間結構上看,特大城市都存在中心城人口比重偏高、人口密度過大的問題,需要向外圍區域疏解人口。從年齡結構上看,特大城市戶籍老齡化比較突出,特別是中心區尤為嚴重。
北京市人口研究所副所長尹德挺指出,人口疏解不能傷害城市自身活力,忽視對部分行業勞動力的剛性需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流動人口已成為北京黃金年 齡段的就業主體,如在北京16-19歲、20-24歲、25-29歲的常住就業人口中,流動人口分別約占92%、70%和54%,部分行業對流動人口的剛 需增強。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如果勞動生產率不提高,北京勞動力供給拐點則可能出現在2020年前後。這是因為支撐北京流動人口供給的五個大省——河北、河南、山 東、安徽、黑龍江,五省15-64歲勞動適齡人口會在2020年以後呈現減少態勢,合計將縮小約400萬人左右,屆時可能會對北京勞動力資源的補給產生一 定影響。”尹德挺撰文指出。
對此,上海社科院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副所長周海旺表示,對於大城市的人口調控,更應該註重人口結構、素質和合理佈局。
大都市圈人口須統一佈局
除瞭超大城市人口結構問題,近年來北京、上海周邊的燕郊、昆山房價暴漲,還讓社會各界認識到大都市圈人口統一佈局的重要性。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所長張車偉認為,目前工作在北京、上海,居住在燕郊、昆山等潮汐式工作生活帶來的交通、教育、醫療等問題,仍然需要大力統籌協調解決。
有專傢曾測算,按2014年末昆山全市流動人口達175萬人計算,如果每個外來人口市民化社會成本約為15萬元至20萬元,政府需要投入超過2600億元。
張車偉認為,城市在向外擴張的同時,相應的公共資源和公共服務適時跟進,合理配置,才能促進人口的空間優化。在都市圈,應加強中心城市與其它城市的密切聯 系,加快同城化進程,促進公共資源在城市間和區域間的合理分佈。在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城非核心功能的過程中,應積極對接產業轉移,合理規劃產業佈局。選擇在 人口居住密度高且規模較大的區域附近佈置相關產業,吸引就業人口從中心城區向郊區新城轉移。
中心城區人口比例不宜超40%
結合國內外大都市人口調控的經驗,一些專傢提出,中國特大城市人口調控應通過優化人口空間佈局,改善人口結構,實現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匹配平衡。
首先,應通過設置結構性指標,優化人口空間分佈。
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的一份報告顯示,從人口分佈的角度來看,國際大都市都呈現從中心向外圍擴張的態勢,逐漸形成規律性的圈層空間結構。以紐約 為例,紐約大都市圈由內而外分為四層,分別稱為城區、內環、中環、和外環,各層人口比例分別為37%,23%,28%和12%。倫敦都市圈分成內倫敦和外 倫敦,人口比例分別為40%和60%。可見,中心城區人口比例以不超過40%為宜。
對此,應通過產城融合構建職住平衡體系。郊區新城應積極承接產業轉移,解決職住分離問題。在疏解特大城市中心城非核心功能的過程中,應發揮生產要素價格相對低廉優勢,按照整體功能定位,積極對接產業轉移,合理規劃產業佈局。
第二,應以公共服務和資源引導人口流動,保持人口活力。
尹德挺認為,北京需要處理好“舍”與“得”的關系,給京津冀地區其他城市留下更多的發展空間,必須通過城市功能的轉移、產業鏈條的整合、交通規劃的串聯以及科技文化的引領,帶動首都人口的輸出,促進周邊城市的人口回流。
警惕大城市病向外蔓延
有專傢指出,人口調控需要在平衡各方利益和綜合全局政策的背景下,結合中國現階段城市發展規律和戶籍改革方向進行探索。
《經濟參考報》記者調查發現,燕郊、無錫等本屬於京滬都市圈的地方,無論在人口還是經濟統計,都與京滬無關。這些行政區劃上的割裂,必然會導致公共資源投 入的失衡,進而制約都市圈人口承載力和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水平的提升。與此同時,還有可能導致大城市病從大城市向外蔓延。
張車偉認為,通常所認識的大城市病主要是指中心城存在的問題,所以以往人口調控主要在市域內進行。但在要素流動日益自由化和交通、通訊技術日益改進的今 天,城市功能區域與行政區域往往並不匹配,各種人口問題的產生都與這種不匹配緊密相關。隨著城鄉勞動力市場的一體化,一個大城市人口的調整顯然需要依托於 與之有密切聯系的周邊區域。
“在人口調控中應重點解決中心城區人口過密問題,也要統籌都市圈的產業佈局、經濟活動和公共服務,引導人口合理聚集。”暨南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剛認為,在中國城鎮化道路的過程中,區域內的人口調控與戶籍政策要有序放開,同時推進,不能偏廢。
多位專傢指出,隻有從區域大局協調落戶政策、人口佈局,才能防止城市病向大都市圈內其他城市滋生和轉移。
Tags: 印刷, 印刷公司, Event Management, SEO, 香港醫生資料網, 香港媽媽網,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SEO, SEO,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SEO, SEO, SEO, SEO, Whatsapp Marketing, TVC, Wechat Marketing, Wechat Promotion, web design, 網頁設計, whatsapp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seo, e marketing 網頁設計提供 seo, web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