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雙非”嬰兒的逐漸長大,給香港造成的壓力從母嬰護理傳遞到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在深圳各關口,每天有1.3萬兒童跨境上學,香港公平、有序的社會環境給傢長留下瞭深刻印象。
比深圳幼兒園學童早起兩小時,5歲的婷婷凌晨5點就起床上學。她胸前掛瞭一個小包,裡面裝有香港發出的回港證,廣東省公安廳發出的邊境特別通行證、跨境學童證,還有香港天水圍可瑞幼稚園的班級信息。
婷婷是內地“雙非”父母在香港生的孩子,擁有香港居民身份,可享受香港教育。從兩歲零10個月開始,婷婷已經跨境到香港的幼稚園上學3年。今年9月份,她將入讀香港元朗的一所小學。
在深圳各個關口,每天有1.3萬學童像婷婷一樣跨境到香港讀書,主要是幼稚園和小學的學童。
2007年至今,“雙非”嬰兒多達17.7萬人。去年,香港政府限制赴港產子人數,“雙非”嬰兒預計將減少。
如果說幾年前到香港生孩子隻是選擇一個新的起點,如今孩子到香港讀書學習,改變真正降臨瞭。
跨境上學
2006年,卓先生決定再生一個孩子。由於身邊很多朋友和同事都在香港生子、送往香港讀書,卓先生對香港教育、社會制度都有好感。“(去香港讀書)我們算遲瞭。”卓先生說。他妻子後來在香港誕下婷婷。
那一年“雙非”孕婦暴增,兩三年後,“雙非”造成的壓力從母嬰護理傳遞到幼兒教育、小學教育。從每天跨境上學的狀況就可見一斑。
深圳福田口岸附近大型樓盤皇禦苑,跨境學童上車集合點。早晨6點多開始已有多名保姆、傢長牽著幾歲大的孩子等候在門口。
10多分鐘內,掛著葉太、蓮姨招牌的深港跨境學童校車開到,傢長把孩子往車上一推,車上的保姆將孩子手一拉,車就關上門離開。
7點多,深圳各個關口迎來最早最龐大的過關群體。跨境學童排成十幾米長的隊伍,拖著手或拉著衣角。來自同一傢跨境校車公司的多名保姆分別在隊伍前中後的位置看管小孩。出入境大廳充滿孩子的喧嘩聲。
據統計,深圳約有7傢跨境校車企業,服務於1.3萬跨境學童。這些公司都給自己的小客戶制作瞭掛包,便於攜帶各種通關證件。
深圳市交警局今年年初在福田口岸新增跨境校車專用停車位,6~10個車位,可滿足30輛校車。交警局通報,目前羅湖口岸每天過境學童約數千人。羅湖口岸和福田口岸通關業務均為滿負荷運作,交警局認為不宜再增加接送車輛和跨境學童人數。
從深圳集合點上車到達關口,婷婷在保姆帶領下穿過兩個關口。出香港關後,婷婷換乘香港牌照大巴前往學校。有些學童更需要中途下車,再換一輛汽車才能到學校。
香港北區(包括上水、打鼓嶺等地),包括深圳文錦渡、羅湖、沙頭角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是跨境學童最集中的區域。2003年SARS期間,香港出生率低下,出現學額剩餘。但近年,由於“雙非”孩子入學,再加上今年香港出生率回升,這一局面被改變。2011年北區有400個學位不足。2012年年初,2000個學位,卻有3000多人申請。
為瞭第二天早起上學,婷婷需要在每晚9點鐘入睡。不過,由於路途困頓,婷婷有好幾次還是在車上睡著瞭。
“姐姐是深圳人,我是香港人”
隨著孩子的跨境上學,“雙非”傢庭逐漸開始認識香港。“姐姐是深圳人,我是香港人。”這句話婷婷從父母那裡聽回來,不太理解什麼意思,但她喜歡說。
說起天水圍可瑞幼稚園有哪些活動,婷婷想起前一個星期的郊遊。內容有參觀火車博物館,摘草莓、西紅柿,中午還吃齋菜。
香港幼稚園更經常的戶外活動,是教孩子搭地鐵、巴士,認識香港的社區等。
在天水圍林黃明慧幼稚園,每個班門口處插著各個學生的“任務卡”。每個班每天開放四五個學習角,學生挑選其中的幾門課,在卡上記下,中午前完成。
老師將學生分成三個組,例如一個組寫英語,一個組做手工。做好的手工通過排列、拼貼,就是老師要教的加減算術。當學生完成一項任務,就擦掉在卡上的一個記號,然後轉入下一組。“沒有人會催促,但孩子會有時間觀念,因為必須在早上完成這些任務。長此以往也鍛煉瞭責任心。”該幼稚園高班班主任楊老師說。“香港人去哪個國傢都可以。”楊太太的女兒小珠也常對她姐姐炫耀。
小珠在深圳讀瞭4年幼兒園。去香港讀小學之前,楊太太讓小珠在林黃明慧幼稚園重讀一學期,以便學習粵語和英文。
楊太太發現小珠在香港幼稚園開心得多。小珠說:“老師很溫柔,不像媽媽這麼兇。”更有趣的是,小珠畫的畫都是“我愛陳老師”。
林黃明慧幼稚園園長周靜潔介紹,香港的教育是要培養孩子成為有涵養的好市民。老師會用講道理的方式勸導小朋友,也在各種情景培養孩子的紀律。周靜潔說:“德育帶給小朋友的是無窮無盡的。”
周靜潔喜歡用“學習”這個詞多於“教學”。在她心目中,老師的作用是營造氛圍、協助學習以及教具制作。“老師是協助者,幫助小朋友找答案,而不是將答案告訴小朋友。”
卓先生認為,香港幼稚園的老師薪酬更高,教學更專業。
卓先生參觀過婷婷上外教的英文課。“小朋友通過遊戲方式學英文。一些男孩子很喜歡跟外教擊掌,所以搶著發言。”卓先生說。
上瞭一學期的課,楊太太心疼女兒。她對小珠說:“去香港上學太累瞭,我們還是回深圳吧。”結果小珠不願意。
於是,楊太太又為女兒申請瞭元朗的小學。楊太太的計劃是,一、二年級仍然走讀,到三、四年級考慮讓女兒住在她香港的姑媽傢裡。
為什麼非得去香港跨境上學?傢長們的解釋是,香港公立小學免收學費,隻要交書本費。公立學校書本費一年要兩千多,低收入傢庭還由香港政府買單,要花費的就是每個月300港幣的餐費,一年1000多港幣的校服費和300元的空調費。學校課外活動,基本上全是免費,有學校辦的,也有政府基金支持的。
關口附近的私立幼稚園學費含夥食費2500港幣一個月;學校課外活動也是免費。深圳幼兒園學費在1000港幣左右,但是教學質量沒有香港好。而香港出生的孩子沒有深圳戶口,在深圳隻能讀私立學校。深圳私立學校質量良莠不齊。香港老師不會體罰學生,而是會講道理;學生不是以考試為目標,而是全面發展為一個好的公民。更重要的是,香港的學校對學生公平、不用送禮。
香港公平、有序的社會環境給傢長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些送孩子去香港上學的傢長都希望子女成為真正的香港人。
走讀還是移居?
元朗寶覺分校三年前隻有1名跨境學生,而這一屆一年級,跨境學生比例已上升至1/3。
學校為跨境學生做瞭一些調整。校長譚慧萍介紹,“常識”科是跨境學生最難掌握的功課。“深圳和香港社區環境差別明顯,設施的稱呼都不相同。”譚慧萍說。除瞭看圖片、視頻,還帶孩子到社區認識環境。
譚慧萍告訴本報,跨境學生上學放學路途遙遠,部分時間表為他們重新編排。例如一些興趣班放到中午、允許跨境學生遲到一點到校等。
兩歲孩子的“雙非”媽媽盧蕓對香港人說“雙非”占用資源很不解。她說生孩子的8萬塊都是自己給的,除瞭帶孩子回港打免費疫苗以外,沒有占用過香港資源。每次孩子到私傢醫院看病,也是掏自己腰包。
事實上,生活上的變化是滲入式的,誰都不可能從一開始就預見今後的改變。香港政府統計處調查顯示,約有5%的嬰兒會在出生後逗留在香港。其餘的95%會在未滿1歲前離開香港,而當中的50%將會在21歲前返港居住。
深港跨境學童傢長會主席黃菁葒介紹,傢長會裡大約七八成的傢長,到瞭孩子三四年級,都有到香港買房的考慮。
“傢長考慮到將來孩子在香港發展的需要。而且小學、中學功課越來越多,長期走讀是不現實的。”黃菁葒說。她介紹,這些傢庭並非全傢到香港居住,而是讓孩子媽媽、奶奶,或者請保姆跟孩子住一起。
據卓先生介紹,為瞭照顧孩子在港讀書,他的朋友到香港租房子住,或者讓孩子到香港親戚傢住。卓先生自己則還沒想好。
一位名叫Sweetsue的網友發帖分享瞭她和孩子在香港生活的經歷。孩子幼稚園K3(相當於內地大班)開始在香港就讀,他們一傢隨之移居過去。如今孩子已經讀到小學三年級,一傢人花瞭三年適應香港的生活。
Sweetsue選瞭一個名校雲集的學區:中西區,隨即發現在港生活的好處:隻需租房,憑水電費單就可以報讀該區學校。該學區約有20傢學校可選,多數口碑都不錯,僅是離傢步行5~10分鐘距離的學校就有6傢,抽簽程序也非常公平有序。孩子抽中一傢中西區名校,學校就在傢門口。
在Sweetsue看來,到港定居受益最大的就是社會制度及環境設施的優勢。首先是孩子能享用資源豐富的圖書館。香港每個社區都有圖書館,每個圖書館都設有專門幼童館,中英文藏書很豐富,出版社也很多元化。“到港後最常去的就是圖書館。我辦瞭兩張證,一次可借12本書。”
其次,小區樓下的運動場也是很貼心的免費設施。該運動場包括兩個足球場、三個籃球場、一個排球場、一個兒童遊樂場,滿足瞭一傢人對運動的愛好。
那些不美好的
在“雙非”傢庭感受到香港教育好處的同時,香港本地市民卻因資源被侵占表示不滿。
新一屆香港特首候選人梁振英指出,2007年至今在港誕下17.7萬“雙非”嬰兒,從母嬰健康、幼兒教育到小學教育都受到瞭影響。
據悉,香港人口督導委員會至今沒有做出人口報告,使得政府做資源分配時沒有依據。梁振英批評,數量龐大的“雙非”嬰兒是特區政府人口政策中最嚴重的失誤。
目前,“雙非”孩子主要沖擊香港北區教育。北區區議會議員賴心介紹,去年有400個學額不足,其中有200個北區本區的孩子受影響。他們一般都去瞭大埔,離本區大概是10分鐘車程。賴心提出,如果北區學額不足,那些在深圳居住的港人子女也要跨區,更加麻煩。
部分“雙非”傢長被迫申請半日制小學。半日制小學上午上學時間為9點到中午12點,回程一個半小時,孩子需要餓著肚子回傢。而下午上學的由於1點鐘須到校,孩子中午11點要出門,這意味著午飯時間提前到10點。
孩子和傢長都不容易,但他們都堅持著。其中一個原因是在香港出生的孩子沒有深圳戶口,留在深圳讀書反而要讀民辦學校。這是“雙非”傢長之前沒有考慮到的。
對於香港人指責“雙非”孕婦是“蝗蟲”,一些“雙非”傢長也作出瞭反思。網友“法鵬”在網絡上寫道:“對於目前‘雙非’給港人帶來的生活不便,我真的是深感歉意。如果今後占用瞭香港的福利資源,我會教育我的孩子,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之理。”
盧蕓則猶豫是否給孩子申請香港的幼稚園。“我們擔心孩子到瞭香港會受到不公平待遇,”她說,“如果我是香港人,我也會覺得煩。走到哪兒都是一堆人。”
香港學位緊張的情況預計還要持續多年。議員認為當務之急是增大學額。
在區議會提出來後,教育局也采取瞭一些措施,增加瞭一些學額,但是仍然不夠。
賴心說:“我們提出是不是可以適當擴大班級人數,是不是可以從25提到27、28呢?北區有100多個小學,每個班增加幾個學生,就可以增加幾百個學生。”
事實上,部分香港學校很青睞跨境學生。寶覺分校校長譚慧萍表示,這個學年有1/3學生是跨境學生,她希望新學年招收一半跨境學生;林黃明慧幼稚園也有計劃將一半學額留給跨境學童。
香港一所公立小學教師黎先生說:“內地學生學習更用功,傢長對學校各項措施也更配合。說實話,有些學校挺喜歡跨境學生的。”
小輝已經跨境上學一年半。他的幼稚園還沒有通跨境校車,隻能拼一傢小學的校車走。他獨自坐在校車最後排,必須伸長脖子才能趴到窗邊看風景。說起香港和深圳有哪些不一樣,小輝說,“天橋比火車還要長,要走好久。”
小輝還不滿4歲。
(經濟觀察報)
Tags: 公眾假期醫生, 星期日醫生診所, 中西區醫生, 中環醫生, 西環醫生, 東區醫生, 北角醫生, 鰂魚涌醫生, 太古城醫生, 西灣河醫生, 筲箕灣醫生, 柴灣醫生, 南區醫生, 香港仔醫生, 淺水灣醫生, 赤柱醫生, 薄扶林醫生, 灣仔區醫生, 灣仔醫生, 銅鑼灣醫生, 跑馬地醫生, 九龍醫生, 觀塘區醫生, 油塘醫生, 藍田醫生, 觀塘醫生, 牛頭角醫生, 九龍灣醫生, 黃大仙區醫生, 黃大仙醫生, 九龍塘醫生, 鑽石山醫生, 彩虹醫生, 九龍城區醫生, 九龍城醫生, 土瓜灣醫生, 何文田醫生, 紅磡醫生, 油尖旺區醫生, 油麻地醫生, 尖沙咀醫生, 佐敦醫生, 旺角醫生, 太子醫生, 大角咀醫生, 深水埗區醫生, 深水埗醫生, 長沙灣醫生, 荔枝角醫生, 石硤尾醫生, 美孚醫生, 離島區醫生, 東涌醫生, 離島醫生, 葵青區醫生, 葵涌醫生, 青衣醫生, 北區醫生, 上水醫生, 粉嶺醫生, 西貢區醫生, 西貢醫生, 將軍澳醫生, 沙田區醫生, 沙田醫生, 大圍醫生, 火炭醫生, 馬鞍山醫生, 大埔區醫生, 大埔醫生, 太和醫生, 荃灣區醫生, 荃灣醫生, 西區醫生, 屯門醫生, 天水圍醫生, 元朗醫生, 牙科醫生, 普通科門珍醫生, 兒科醫生, 外科醫生, 骨科醫生, 眼科醫生, 內科醫生, 婦產科醫生, 心臟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 麻醉科醫生, 放射科醫生, 腎病科醫生, 病理學醫生, 急症科醫生, 老人科醫生, 腦外科醫生, 復康科醫生, 免疫學醫生, 血液學醫生, 疼痛科醫生, 耳鼻喉科醫生, 家庭醫學醫生, 泌尿外科醫生, 泌尿婦科醫生, 整形外科醫生, 腦神經科醫生, 風濕病科醫生, 小兒外科醫生, 社會醫學, 危重病學, 行政醫學, 職業醫學, 腸胃肝臟科醫生, 呼吸系統科醫生, 臨床腫瘤科醫生, 心胸肺外科醫生, 內科腫瘤科醫生, 深切治療科醫生, 核子醫學科醫生, 生殖醫學科醫生, 婦科腫瘤科醫生, 解剖病理學, 化學病理學, 法醫病理學, 紓緩醫學科, 脊骨神經科, 物理治療科, 皮膚及性病科, 公共衛生醫學, 內分泌及糖尿科, 免疫及過敏病科, 感染及傳染病科,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 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 中醫全科, 中醫骨傷科, 中醫針灸科, Publie Holiday doctor list, Sunday doctor list, Central Western District doctor, Central doctor, Sai Wan/Western doctor, Eastern District doctor, North Point doctor, Quarry Bay doctor, TaikooShing doctor, Sai Wan Ho doctor, Shau Kei Wan doctor, Chai Wan doctor, Southern District doctor, Aberdeen doctor, Repulse Bay doctor, Stanley doctor, Pokfulam doctor, Wan Chai District doctor, Wan Chai doctor, Causeway Bay doctor, Happy Valley doctor, Kowloon doctor, Kwun Tong District doctor, Yau Tong doctor, Lam Tin doctor, Kwun Tong doctor, Ngau Tau Kok doctor, Kowloon Bay doctor, Wong Tai Sin District doctor, Wong Tai Sin doctor, Kowloon Tong doctor, Diamond Hill doctor, Choi Hung doctor, Kowloon City District doctor, Kowloon City doctor, To Kwa Wan doctor, Ho Man Tin doctor, Hung Hom doctor, YauTsimMong District doctor, Yau Ma Tei doctor, Tsim Sha Tsui doctor, Jordan doctor, MongKok doctor, Prince Edward doctor, Tai Kok Tsui doctor, Sham Shui Po District doctor, Sham Shui Po doctor, Cheung Sha Wan doctor, Lai Chi Kok doctor, Shek Kip Mei doctor, Mei Foo doctor, Island District doctor, Tung Chung Island doctor, Island doctor, Kwai Tsing District doctor, Kwai Chung doctor, Tsing Yi doctor, North District doctor, Sheung Shui doctor, Fanling doctor, Sai Kung District doctor, Sai Kung doctor, Tseung Kwan O doctor, Sha Tin District doctor, Sha Tin doctor, Tai Wai doctor, Fo Tan doctor, Ma On Shan doctor, Tai Po District doctor, Tai Po doctor, Tai Wo doctor, Tsuen Wan District doctor, Tsuen Wan doctor, Western District doctor, Tuen Mun doctor, Tin Shui Wai doctor, Yuen Long doctor, Dental, General Clinical, Pediatrics, Surgery, Orthopedics, Ophthalmology, Medicine, Obstetrics & Gynecology, Cardiology, Psychiatric, Anesthesiology, Radiology, Nephrology, Pathology, Emergency Medicine, Geriatric, Brain Surgery, Complex Concordia, Immunology, Hematology, Pain, Otolaryngology, Family Medicine, Urology, Urogynaecology, Plastic Surgery, Neurology, Rheumatology, Pediatric Surgery, Social Medicine, Critical Care, Chief Medical, Occupational Medicine,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 Respiratory, Clinical Oncology, Cardiothoracic surgery, Medical Oncology, Intensive Care Division, Nuclear Medicine, Reproductive Medicine, Gynecologic Oncology, Anatomical Pathology, Chemical Pathology, Forensic Pathology, Palliative Care, Chiropractic, Physiotherapy, Dermatology & STD, Public Health Medicine, Endocrinology, Diabetes & Metabolism, Immune & Allergic Diseases Section, Infectious Disease, Haematology & Haematological Oncology, Clinical Microbiology & Infection, Chinese Medicine General Practice, Chinese Medicine Bone-setting, Chinese Medicine Acupuncture, Event Management, web design, SEO, 網頁設計, SEO, Wechat Marketing, wechat marketing, 香港醫生資料網 SEO, 香港媽媽網, Annual Dinner, 網上電台, 網頁設計 提供 seo, web desig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