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5-09-07 20:50:33| 人氣45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難以承受的告別-廖蕙敏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難以承受的告別之二
班級:五專復健科二年一班

姓名:廖蕙敏

閱讀心得:

難以承受的告別

  台灣目前對「健康」的認識,已逐漸從「不生病」,轉變到「預防與保健」,
但是一般而言,我們在心理健康所作的努力,還是還不如在身體健康上做的投
資。一般人對於促進心理健康的認識相當微薄,面對心理困境有許多不適當的反
應。例如,經歷痛苦情緒時一般人仍然習慣逃避、壓抑、否認,或是過於理智的
處理,而不是去面對或重新經驗、表達疏通,尋找出自己陷入痛苦的原因,認識
自己在痛苦中不健康的想法或是反應方式,進而做出改變,為痛苦找到出路。

  面對親人死亡,無疑是件痛苦的事,最容易的方法就是讓它儘快結束、忘掉,
可以繼續過日子。但是,親人死亡所帶來的痛苦常常不如想像中簡單,以為能經
易忘記或是置之不顧,往往在很長的時間後,痛苦仍不時地回來啃食著生者的心
靈。台灣社會往近些年來,因發生多次大型災難事件,因此大眾開始關注,如何
協助生者度過難關,哀悼諮商與治療也開始逐漸被助人工作者學習與應用,希望
能夠協助生者有力量面對失落,承認與接納失去死者的悲傷、憤怒,與各種痛苦
的情緒,澄清自己的內在控訴,找到自己與死者之間新的連結與意義,轉化死亡
對生命束縛的力量,使生者能夠有勇氣繼續走自己的生命道路。

  除了談及對死者的哀悼歷程,本書還提出死亡事件中更令人惋惜的一種狀況
一一當死者是自殺身亡,或甚至決定藉助親友之手結束生命時,親友所落人的心
靈困境。藉著本書展現的諸多案例,讀者能夠更深刻的理解到,死者家屬所承受
的重擔與苦難,不但是心理與情緒層面,還承受著社會文化所給的龐大壓力。
一般人較能接納因疾病或衰老的自然死亡,因為這合乎白然法則;但是對於
意外身亡、自殺或他殺,就無法輕易地被人接受;其中,自殺者更是自已決定結
束生命,和眾生延續生命的信仰相違背,也與中國人傳統家庭觀念背道而馳。社
會視自殺者是脆弱的,是人生戰場的逃兵,是徹底宣告投降的失敗者,是棄親人
不顧的無情自私者;不僅如此,社會對自殺者的譴責,也會轉移到親友身上,他
們被公開或背地裡指責沒有對死者盡到支持與照顧的責任,才使死者陷於孤立無
援的絕境,死者是因被親人棄絕因而不得不走上絕路的。

  自殺者與家屬所承受的社會標籤,讓家屬覺得談論死者自殺是一件丟臉的
事、是個禁忌;而旁人也會避開當面談論而在背後議論、揣測。這樣的迴避與緘
默,對於死者家屬是另一種苦難與折磨,他們痛苦的經驗,因為顧慮周圍人的反
應而無法與人分享:在情緒無法發抒,非理性想法不得被檢視之下,只能獨自繼
績背負所有痛楚。有些人因為獨自承受情緒重擔而衍生出各種身心疾病,最後甚
至也步上自殺一途。

  什麼是解方?如何使用這份解方?本書作者提供了一些具體的建議:家屬全
心參與對死者的告別儀式,有助於接納死者死亡的事實,也可釐清自己對於死者
的感受;當自己無法走出困境時,要尋求有幫助的傾聽與支持者,或向有心理專
業背景的諮商者求助;參加自助的支持團體,與一群處境類似的人互相扶持,一
起走出悲傷。對於樂於助人卻沒有受過專業訓練的人,本書也指出,專心傾聽、
適當回應、有耐心的陪伴,都是協助的良方。

  人生中的種種沉痛困境,人人都難以倖免,如何在臨到時有勇氣面對、了解
困境如何影響自己,同時透過尋求協助與幫忙,讓自己能夠從困境中走出並且獲
得心靈的成長,這些都將是苦難帶給人的正面意涵。

台長:
人氣(45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92學年度下學期 五專部書報告佳作 |
此分類下一篇:難以承受的告別-沈靜萍
此分類上一篇:難以承受的告別-賴怡吟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