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柏林, 腦海出現的,就是柏林圍牆。其他有的沒的可以不去,但柏林圍牆絕對是必遊景點。
星期天一大早,叫醒翰翰,開車遊柏林圍牆。
車行柏林街頭,最明顯的印象是塗鴉,到處都有風格各異的塗鴉。
把導航設到Oberbaumbrücke。
過橋之後,馬上看到五彩繽紛的柏林圍牆。1.3 公里的東邊畫廊 East Side Gallery,是柏林圍牆保留下來的最長牆面,現在已經成為一座公共藝術畫廊。
行萬里路之中,閱讀歷史,非常有趣。原本枯燥乏味的橋段,實地親臨感受後,景物歷歷,變得生動親切。比較傷腦筋的是過目即忘,只好在blog裡做一下筆記,下回有機會再訪,便能很快回憶起來。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向盟軍投降。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稱為西德。蘇聯則將佔領區交移德國共產黨領導人,成為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被稱做東德。西柏林也照此規則分為東西柏林。
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東德境內,蘇聯為了強迫西德放棄西柏林,對西柏林實施斷水斷糧,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用多班飛機將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封城政策無法奏效,蘇聯於1949年5月解除封鎖。所以直到1952年,大多數東西德的邊境仍可自由通過。
但大部分東德人極不認同共產專制,於是,成千上萬居民想盡辦法非法越境到西德,東德政府面臨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1952年,東德領導人會見史達林,蘇聯提出這種逃亡現象是不可容忍的,並且建議東德建立自己的邊防軍隊。於是,自1952年起,兩德之間的邊界被封鎖,並設置鐵絲網,此時,東西柏林分界仍然是開放的,這裡沒有封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封鎖會導致東德大部分鐵路交通被切斷。
至此,西柏林成為東德人投向民主世界的跳板,且逃離東德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估計約有250萬東德居民經由這個管道逃離東德。蘇聯和東德見情勢不對,著手反制。1961年,繞過西柏林地區的柏林鐵路外環線完工後,8月13日,東德在蘇聯協助下,一夕之間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築起隔離網,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柏林市區43公里,後來用混凝土牆加固強化,成為柏林圍牆。許多家庭就此拆散,西柏林變成了被共產東德包圍的一座孤島。
80年代,蘇聯總理戈巴契夫開始推行政治改革。1988年6月,在蘇共中央第19次代表會議上,戈巴契夫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同年宣布蘇聯將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武力干預。
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產生一連串政治劇變,各國紛紛邁向民主,東德也發生一場非暴力革命。這場革命結束了東德統一社會黨專制,次年舉行自由選舉,隨後透過國際協商簽訂《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但由於當時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刻開放,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歡欣鼓舞的人群順勢推倒柏林圍牆,敲下柏林圍牆磚頭作為紀念品。
維基百科中,這一段有關柏林圍牆倒塌的描述極為傳神:
沙博夫斯基的新聞發布會馬上成為了當晚西德媒體的重要新聞。在ARD的節目《今日事件》中,主持人漢斯·佛烈德利赫宣布道: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東德政府宣布立刻向所有人開放邊界……柏林圍牆上的大門已經打開。
由於西德媒體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的廣泛報導,柏林圍牆邊境聚集了大量等待邊境開放的東柏林人。此時邊防軍、國家安全局、駐柏林的蘇軍部隊都沒有被通知是否需要武力介入。[對形勢感到意外的邊防軍匆忙聯繫上級,並在21:20得到命令,在博恩霍爾姆檢查站允許人群中最激進的人過境並在他們的護照上蓋上永久離境章(這實際上取消了他們的公民權)以減輕邊防軍的壓力。然而仍有數千人滯留在邊境並要求按新聞發布會上的說法允許他們離境。
人們很快意識到東德政府中沒有人願意為下令使用致命武器負責,寡不敵眾的邊防軍亦難以控制大量湧入的東德市民。最終,在10:45,邊防軍停止了阻攔,允許人們通過檢查站,並幾乎不檢查他們的證件。在另一側等待的西德人用鮮花和香檳歡迎湧入的東德人,隨後一群人爬上了柏林圍牆。午夜時柏林圍牆的所有檢查站均已開放且德國內部邊境也同時開放。由於大多數人還在睡覺,東德人真正的大量湧入是在11月10日的早上。
西柏林人熱情地歡迎湧入的東德人。大多數柏林圍牆附近的酒吧自發提供免費啤酒,選帝侯大街排起了長長的汽車隊伍且陌生人互相擁抱。在這樣的氣氛中許多西柏林人爬上了柏林圍牆。當晚西柏林市長沃爾特·莫波爾立即下令向移民提供臨時住宿並且在西柏林儲蓄銀行發放100西德馬克費用。在新聞發布會的消息傳來時,波昂的德國國會正在舉行常務會議。西德總理府的魯道夫·賽特斯宣布代表全體歡迎東德政府的努力,隨後全體國會成員自發起立唱起了國歌。
1990年10月3日,東德解體,與西德統一。
東歐劇變,結束了從二戰以後長達四十五年的全世界冷戰,戈巴契夫因此於1990年10月15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隔年戈巴契夫出任蘇聯第一任總統一職。有趣的是,蘇聯並沒有因為戈巴契夫的開放理念而興盛壯大,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等到有機會去俄羅斯玩時,再來好好詳讀囉。
牆的右邊是東柏林,左邊是西柏林。
前蘇聯總書記 Leonid Brezhnev 與前東德共產黨領導人 Erich Honecker 政治諷刺畫作。
政治人物動個念頭圖謀權益,平民百姓就得遭殃受苦。
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真心為百姓謀福祉的政治人物呢? 還是這樣真性情的人,根本不見容於充滿妥協與暗盤的政治生態中。
說到真性情,最近有一則新聞--德國總理梅克爾弄哭黎巴嫩難民女孩,梅克爾實事求是的回答和安慰,讓我頗有感觸。 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台灣,政治人物處理模式絕對是大搞特赦和特例,想用虛偽慈悲訛騙選票。反觀梅克爾,她選擇為自己的職位和國家負責,誠實回答: 「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有數千、數萬人,我們無法收容全部的人,有些人也必須再回去。」而不是濫用廉價同情心。這位德國史上最高支持率的總理,帶領德國安然度過金融海嘯,用的就是他的真性情。
http://www.cna.com.tw/news/firstnews/201507170025-1.aspx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0717/536454.htm
何時台灣能出現這樣忠於自我的真性情政治人物呢?
柏林圍牆旁就是Spree River。
遠遠見到柏林電視塔,決定往電視塔方向開去。
星期天一大清早,柏林市區非常好停車。
呵呵,乾脆一路開車逛大街,來到Spree River中的博物館島。這麼早,博物館當然沒開。
繼續沿著菩提樹下大道,經過布蘭登堡門。
猶太人屠殺紀念碑。灰黑色長方石塊高低大小錯落排列,有一股難以言喻的莊嚴肅穆氣氛,靜心凝望,可以深深感受德國人心中的懺悔與哀悼。
柏林好大,我超怕逛這種大城市,還好開車遊完大部分景點,如果靠地鐵和雙腳,肯定走到鐵腿。
老公下午開完會後,挑離旅館較近的觀光點,再出門散步。
Sony Center。
往前走就是波茲坦廣場,這裡也看得到圍牆遺跡。
柏林熊。
又經過猶太人屠殺紀念碑。在這個區域,舉止不能太過輕浮或喧嘩,有些外國人見天色大好躺著享受陽光,警衛馬上過來規勸制止。
又走到布蘭登堡門了。
布蘭登堡門原為柏林城牆西側城門,建於1735年,一開始只是用兩根巨大石柱支撐起來的簡陋石門。
1756-1763年七年戰爭,英國普魯士結盟,對抗法國奧國和俄國,最終英國和普魯士勝利,普魯士從此崛起,擠身歐洲五強之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不僅贏得「腓特烈大帝」和「軍事天才」稱號,也為繼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留下一個穩定強大的王國。
腓特烈·威廉二世繼任後,立即開始擴建柏林城牆,為了紀念七年戰爭勝利和他剛剛去世的叔叔,於1788年下令重建布蘭登堡門。1793年,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又為雄偉的布蘭登堡門設計並完成了一尊勝利女神四馬戰車雕像(Quadriga),放置門頂正中央。勝利女神張開翅膀,駕著四馬兩輪車面向柏林城內,象徵得勝歸來。
此時,布蘭登堡門代表著普魯士王國的顯赫和鼎盛。
就在勝利女神安置在布蘭登堡門那年,普魯士加入為了對抗法國而集結的反法同盟。1797年,拿破崙打敗反法同盟,同年,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去世,留下一支老化的軍隊和一個近乎破產的國家。
而後,反法同盟持續戰敗,拿破崙率領的強大軍隊席捲歐洲中部。1806年10月27日,拿破崙攻佔柏林,以征服者的身份通過曾經象徵普魯士勝利的布蘭登堡門。同年,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雕像拆下被拿破崙取下,作為戰利品運回巴黎。
1812年拿破崙在俄羅斯遭遇歷史性慘敗,此後,國勢一落千丈。第六次反法同盟於1812年—1814年趁勢再起,終於擊敗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厄爾巴島。
勝利女神雕像在1814年重新回到柏林,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Retourkutsche)。雕像上橡樹花環中,加進象徵權力的鐵十字勳章,如今這枚勳章,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標誌。
勝利女神重回布蘭登堡門上,也象徵著普魯士重新崛起。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普法戰爭中獲勝,於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王國終於成為德意志帝國掌門人。
1860年代,柏林開始拆除城牆,只留下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布蘭登堡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德國納粹衝鋒隊的遊行隊伍從布蘭登堡門通過,慶祝希特勒上台掌權,德國從此開始進入納粹時代。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蘭登堡門在戰役中遭到嚴重損壞,周圍建築也都被炸毀。當蘇聯紅軍穿過布蘭登堡門攻入柏林時,攻克了希特勒的地堡和德國國會大廈,德意志第三帝國宣告滅亡。當蘇聯士兵在勝利女神像上撐起紅色旗幟時,德國士兵用大炮轟擊,勝利女神雕像受到嚴重損毀,僅剩下一隻馬頭,如今保存在柏林博物館中。現今布蘭登堡門上的雕像是二戰後重新鑄造的。
布蘭登堡門見證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興衰,一路從普魯士公國,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帝國稱霸歐洲,但又因希特勒納粹勢力的野心,挑起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戰敗,帝國走向終點。二戰後冷戰時期,德國被一分為二,布蘭登堡門位居東西柏林交界,更見證德國近半個世紀的分裂。
到現在,兩德統一勵精圖治,重新成為歐洲霸主,說布蘭登堡門是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史蹟建築也不為過啊。
參觀完布蘭登堡門,從西側Tiergarten穿越。
來到老公開會會場。
翰翰在會場飯店內找到國旗。
偷溜進會場參觀一下。
星期天,柏林休息得很徹底,大部分商店都沒開,完全沒地方逛街,只剩跳蚤市場可去。網路上一查才發現,星期天的跳蚤市場也是柏林一大觀光特色。不過,時間太晚,只剩六月十七大街Straße des 17. Juni還在營業。
我們到的時候,攤商也已經在打包收攤了。
這裡賣好多Meissen瓷器,可惜時間不夠,沒能仔細挑選,好扼腕啊。
最最最扼腕的是,我買了兩個大盤,放大行李托運,一時疏忽,沒有在兩個盤子間再墊緩衝物,回台灣後,一打開,發現盤子粉身碎骨,超傷心啊。
六月十七大街上的勝利女神紀念柱。
想到柏林, 腦海出現的,就是柏林圍牆。其他有的沒的可以不去,但柏林圍牆絕對是必遊景點。
星期天一大早,叫醒翰翰,開車遊柏林圍牆。
車行柏林街頭,最明顯的印象是塗鴉,到處都有風格各異的塗鴉。
把導航設到Oberbaumbrücke。
過橋之後,馬上看到五彩繽紛的柏林圍牆。
1.3 公里的東邊畫廊 East Side Gallery,是柏林圍牆保留下來的最長牆面,現在已經成為一座公共藝術畫廊。
行萬里路之中,閱讀歷史,非常有趣。原本枯燥乏味的橋段,實地親臨感受後,景物歷歷,變得生動親切。比較傷腦筋的是過目即忘,只好在blog裡做一下筆記,下回有機會再訪,便能很快回憶起來。
1945年5月8日,納粹德國在二次世界大戰中戰敗,向盟軍投降。德國和柏林被蘇聯、美國、英國和法國分成四區佔領。美英法佔領區合併,成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稱為西德。蘇聯則將佔領區交移德國共產黨領導人,成為一黨專政的社會主義共和政體,稱德意志民主共和國,也被稱做東德。柏林也照此規則分為東西柏林。
由於西柏林的領土完全在東德境內,蘇聯為了強迫西德放棄西柏林,對西柏林實施斷水斷糧,此舉讓西方國家團結一致,每日用多班飛機將物資由西德運到西柏林。封城政策無法奏效,蘇聯於1949年5月解除封鎖。所以直到1952年,大多數東西德的邊境仍可自由通過。
但大部分東德人極不認同共產專制,於是,成千上萬居民想盡辦法非法越境到西德,東德政府面臨嚴重的人口外逃問題。1952年,東德領導人會見史達林,蘇聯提出這種逃亡現象是不可容忍的,建議東德建立自己的邊防軍隊。於是,自1952年起,兩德之間的邊界被封鎖,並設置鐵絲網,此時,東西柏林分界仍然是開放的。這裡沒有封鎖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因為封鎖會導致東德大部分鐵路交通被切斷。
至此,西柏林成為東德人投向民主世界的跳板,且逃離東德的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年輕人和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估計約有250萬東德居民經由這個管道逃離東德。蘇聯和東德見情勢不對,著手反制。1961年,繞過西柏林地區的柏林鐵路外環線完工後,8月13日,東德在蘇聯協助下,一夕之間以鐵絲網和磚石為材料,築起隔離網,柏林西側外圍共修築156公里、柏林市區43公里,後來用混凝土牆加固強化,成為柏林圍牆。許多家庭就此拆散,西柏林變成了被共產東德包圍的一座孤島。
80年代,蘇聯總理戈巴契夫開始推行政治改革。1988年6月,在蘇共中央第19次代表會議上,戈巴契夫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概念,同年宣布蘇聯將放棄布里茲涅夫主義,減少對東歐國家內政的干涉,特別是停止武力干預。
這個政策導致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於1989年內,發生一連串政治劇變,各國紛紛邁向民主,東德也發生一場非暴力革命。這場革命結束了東德統一社會黨專制,次年舉行自由選舉,隨後透過國際協商簽訂《最終解決德國問題條約》。
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宣布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西德以及西柏林,但由於當時統一社會黨中央政治局委員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布柏林圍牆即刻開放,數以萬計的市民馬上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歡欣鼓舞的人群順勢推倒柏林圍牆,敲下柏林圍牆磚頭作為紀念品。
維基百科中,這一段有關柏林圍牆倒塌的描述極為傳神:
沙博夫斯基的新聞發布會馬上成為了當晚西德媒體的重要新聞。在ARD的節目《今日事件》中,主持人漢斯·佛烈德利赫宣布道:這是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天,東德政府宣布立刻向所有人開放邊界……柏林圍牆上的大門已經打開。
由於西德媒體在得知這一消息後的廣泛報導,柏林圍牆邊境聚集了大量等待邊境開放的東柏林人。此時邊防軍、國家安全局、駐柏林的蘇軍部隊都沒有被通知是否需要武力介入。[對形勢感到意外的邊防軍匆忙聯繫上級,並在21:20得到命令,在博恩霍爾姆檢查站允許人群中最激進的人過境並在他們的護照上蓋上永久離境章(這實際上取消了他們的公民權)以減輕邊防軍的壓力。然而仍有數千人滯留在邊境並要求按新聞發布會上的說法允許他們離境。
人們很快意識到東德政府中沒有人願意為下令使用致命武器負責,寡不敵眾的邊防軍亦難以控制大量湧入的東德市民。最終,在10:45,邊防軍停止了阻攔,允許人們通過檢查站,並幾乎不檢查他們的證件。在另一側等待的西德人用鮮花和香檳歡迎湧入的東德人,隨後一群人爬上了柏林圍牆。午夜時柏林圍牆的所有檢查站均已開放且德國內部邊境也同時開放。由於大多數人還在睡覺,東德人真正的大量湧入是在11月10日的早上。
西柏林人熱情地歡迎湧入的東德人。大多數柏林圍牆附近的酒吧自發提供免費啤酒,選帝侯大街排起了長長的汽車隊伍且陌生人互相擁抱。在這樣的氣氛中許多西柏林人爬上了柏林圍牆。當晚西柏林市長沃爾特·莫波爾立即下令向移民提供臨時住宿並且在西柏林儲蓄銀行發放100西德馬克費用。在新聞發布會的消息傳來時,波昂的德國國會正在舉行常務會議。西德總理府的魯道夫·賽特斯宣布代表全體歡迎東德政府的努力,隨後全體國會成員自發起立唱起了國歌。
1990年10月3日,東德解體,與西德統一。
東歐劇變,結束了從二戰以後長達四十五年的全世界冷戰,戈巴契夫因此於1990年10月15日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隔年戈巴契夫出任蘇聯第一任總統一職。有趣的是,蘇聯並沒有因為戈巴契夫的開放理念而興盛壯大,這又是另一個故事了,等有機會去俄羅斯玩時,再來好好詳讀囉。
牆的右邊是東柏林,左邊是西柏林。
前蘇聯總書記 Leonid Brezhnev 與前東德共產黨領導人 Erich Honecker 政治諷刺畫作。
政治人物動個念頭圖謀權益,平民百姓就得遭殃受苦。
這世界上,究竟有沒有真心為百姓謀福祉的政治人物呢? 還是這樣真性情的人,根本不見容於充滿妥協與暗盤的政治生態中。
說到真性情,最近有一則新聞--
德國總理梅克爾弄哭黎巴嫩難民女孩,梅克爾實事求是的回答和安慰,讓我頗有感觸。 這件事情如果發生在台灣,政治人物處理模式絕對是大搞特赦和特例,想用虛偽慈悲訛騙選票。反觀梅克爾,她選擇為自己的職位和國家負責,而不是濫用廉價同情心,她誠實回答: 「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難民營有數千、數萬人,我們無法收容全部的人,有些人必須再回去。」這位德國史上最高支持率的總理,帶領德國安然度過金融海嘯,用的就是他的真性情。
何時台灣能出現這樣忠於自我的真性情政治人物呢?
柏林圍牆旁就是Spree River。
遠遠見到柏林電視塔,決定往電視塔方向開去。
星期天一大清早,柏林市區非常好停車。
看到不錯的風景,馬上停下來逛逛。
呵呵,乾脆一路開車逛大街,來到Spree River中的博物館島。
這麼早,博物館當然沒開。
繼續沿著菩提樹下大道,經過布蘭登堡門。
猶太人屠殺紀念碑。
灰黑色長方石塊高低大小錯落排列,有一股難以言喻的莊嚴肅穆氣氛,靜心凝望,可以深深感受德國人心中的懺悔與哀悼。
誠實面對歷史,需要很大的勇氣。
柏林好大,我超怕逛這種大城市,還好開車遊完大部分景點,如果靠地鐵和雙腳,肯定走到鐵腿。
老公下午開完會後,挑離旅館較近的觀光點,再出門散步。
Sony Center。
往前走就是波茲坦廣場,這裡也看得到圍牆遺跡。
柏林熊。
又經過猶太人屠殺紀念碑。在這個區域,舉止不能太過輕浮或喧嘩,有些外國人見天色大好躺著享受陽光,警衛馬上過來規勸制止。
又走到布蘭登堡門了。
布蘭登堡門原為柏林城牆西側城門,建於1735年,一開始只是用兩根巨大石柱支撐起來的簡陋石門。
1756-1763年七年戰爭,英國普魯士結盟,對抗法國奧國和俄國,最終英國和普魯士勝利,普魯士從此崛起,擠身歐洲五強之列。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不僅贏得「腓特烈大帝」和「軍事天才」稱號,也為繼任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留下一個穩定強大的王國。
腓特烈·威廉二世繼任後,立即開始擴建柏林城牆,為了紀念七年戰爭勝利和他剛剛去世的叔叔,於1788年下令重建布蘭登堡門。1793年,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又為雄偉的布蘭登堡門設計並完成了一尊勝利女神四馬戰車雕像(Quadriga),放置門頂正中央。勝利女神張開翅膀,駕著四馬兩輪車面向柏林城內,象徵得勝歸來。
此時,布蘭登堡門代表著普魯士王國的顯赫和鼎盛。
就在勝利女神安置在布蘭登堡門那年,普魯士加入為了對抗法國而集結的反法同盟。1797年,拿破崙打敗反法同盟,同年,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去世,留下一支老化的軍隊和一個近乎破產的國家。
而後,反法同盟持續戰敗,拿破崙率領的強大軍隊席捲歐洲中部。1806年10月27日,拿破崙攻佔柏林,以征服者的身份通過曾經象徵普魯士勝利的布蘭登堡門。同年,布蘭登堡門上的勝利女神雕像拆下被拿破崙取下,作為戰利品運回巴黎。
1812年拿破崙在俄羅斯遭遇歷史性慘敗,此後,國勢一落千丈。第六次反法同盟於1812年—1814年趁勢再起,終於擊敗法國,拿破崙被放逐到義大利厄爾巴島。
勝利女神雕像在1814年重新回到柏林,柏林人將這座失而復得的雕像稱為歸來的馬車(Retourkutsche)。雕像上橡樹花環中,加進象徵權力的鐵十字勳章,如今這枚勳章,是德國聯邦國防軍的標誌。
勝利女神重回布蘭登堡門上,也象徵著普魯士重新崛起。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普法戰爭中獲勝,於巴黎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帝國皇帝,普魯士王國終於成為德意志帝國掌門人。
1860年代,柏林開始拆除城牆,只留下有重要的歷史意義的布蘭登堡門。
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德國納粹衝鋒隊的遊行隊伍從布蘭登堡門通過,慶祝希特勒上台掌權,德國從此開始進入納粹時代。
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布蘭登堡門在戰役中遭到嚴重損壞,周圍建築也都被炸毀。當蘇聯紅軍穿過布蘭登堡門攻入柏林,在勝利女神像上撐起紅色旗幟時,德國士兵用大炮轟擊,勝利女神雕像受到嚴重損毀,僅剩下一隻馬頭,如今保存在柏林博物館中。現今布蘭登堡門上的雕像是二戰後重新鑄造的。
布蘭登堡門見證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興衰,一路從普魯士公國,普魯士王國,到德意志帝國稱霸歐洲,但又因希特勒納粹勢力的野心,挑起二次世界大戰,最終戰敗,帝國走向終點。二戰後冷戰時期,德國被一分為二,布蘭登堡門位居東西柏林交界,更見證德國近半個世紀的分裂。
到現在,兩德統一勵精圖治,重新成為歐洲霸主,說布蘭登堡門是德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史蹟建築也不為過啊。
參觀完布蘭登堡門,從西側Tiergarten穿越。
來到老公開會會場,翰翰在會場飯店內找到國旗。
偷溜進會場參觀一下。
星期天,柏林休息得很徹底,大部分商店都沒開,完全沒地方逛街,只剩跳蚤市場可去。網路上一查才發現,星期天的跳蚤市場也是柏林一大觀光特色。不過,時間太晚,只剩六月十七大街Straße des 17. Juni還在營業。
我們到的時候,攤商也已經在打包收攤了。這裡賣好多Meissen瓷器,可惜時間不夠,沒能仔細挑選,好扼腕啊。
最最最扼腕的是,我買了兩個大盤,放大行李托運,一時疏忽,沒有在兩個盤子間再墊緩衝物,回台灣後,一打開,發現盤子粉身碎骨,超傷心啊。
六月十七大街上的勝利女神紀念柱。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