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行程是不經意從書上翻到的。
話說老公動念要去柏林開會時,我從茉莉二手書店買了一本又厚又重的旅遊書,書上幾乎把德國大小鄉鎮的特色都列上去。出發前兩天,努力臨時抱佛腳時,看到Pegnitz往西十幾公里處,有非常特殊的石灰岩峭壁,還有鐘乳石洞,趕緊臨時加入行程中。
往Tüchersfeld的鄉間小路,風光明媚。
路好平,車又少,開起來非常輕鬆舒服。
沿途顏色各異的農田,有淡綠,有澄黃,拼接交錯,田野風光十分美麗。
開到最底Tüchersfeld小鎮,遠遠就見石灰岩林立,Fränkische Schweiz Museum位在岩柱高處,把導航設到這裡,引導到最後竟然是一條非常小的石頭路,我們沒敢繼續開上去,簡單拍了相片就離開。
往東往回走,經過Pottenstein小鎮,又出現有矗立岩壁上的建築,是Burg Pottenstein。
繞進Pottenstein,發現這個小鎮非常可愛,規模跟昨天住宿的Pegnitz差不多,但因有石灰岩柱環繞,景色更特別。老公問我,昨天怎麼沒有選到這裡過夜?真是的,要他對行程發表意見時都說你決定就好,現在才放馬後炮。
今天要到Dresden過夜,有點趕,沒辦法久留,只好隨意找個好停車的地方拍照。
信手拈來都是好風景啊。
繼續往東到Devil's Cave,德文叫做Teufelshöhle。
原先預計買票進入後,花20分鐘簡單看看,然後趕緊要再往Dresden前進。沒想到,這個鐘乳石洞,需要跟隨導覽才能進去參觀,而且導覽從頭到尾將近一小時。
本來很猶豫要不要把時間花在這裡,還好有買票入場,因為鐘乳石洞模很大,值回票價。
德文導覽之外,導覽員會另外播放英文說明,呵呵,只可惜,我們英文不夠好,聽不太懂。
這種特殊地形叫做Karst topography。形成洞裡的規模,大概需要兩萬年時間。
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碳酸鈣鹽類岩石接觸時,形成可溶的碳酸氫鹽。岩洞中的水在流動時,溶解的碳酸氫鹽再度進行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鹽沉降在地面。上部的碳酸鹽沉降,形成倒錐形的鐘乳石,而地面上會形成形如石筍般的岩柱。
基本原理,就是不溶的碳酸鈣溶解成可溶的碳酸氫鹽,最後跑了二氧化碳和水之後,又變成碳酸鈣啦。
CaCO3 + CO2 + H2O → 2HCO3- + Ca2+ →CaCO3 + CO2 + H2O
洞裡有一隻Cave Bear化石,回家後上維基百科一查,才發現這頭熊來頭不小,是在二萬年多前冰河時期滅絕的生物。
洞裡面有階梯爬上爬下,中間還經過好幾個隧道,這個鐘乳石洞規模真的很大啊。
繞了一大圈,總算走出洞口了。
雖然墾丁就有鐘乳石洞,但因為父母不愛在台灣玩,翰翰來了德國才第一次看到什麼叫鐘乳石。
走出洞口,經過了一段森林後,才又回到入口。
拿人當比例尺,不難想見剛剛洞裡的面積有多大。
大自然無窮奧妙啊。
告示列上Pottenstein所有好玩的地方,有機會再來的話,一定要多探訪幾處。
這個行程是不經意從書上翻到的。
話說老公動念要去柏林開會時,我從茉莉二手書店買了一本又厚又重的旅遊書,書上幾乎把德國大小鄉鎮的特色都列上去。出發前兩天,努力臨時抱佛腳時,看到Pegnitz往西十幾公里處,有非常特殊的石灰岩峭壁,還有鐘乳石洞,趕緊臨時加入行程中。

往Tüchersfeld的鄉間小路,風光明媚。

路好平,車又少,開起來非常輕鬆舒服。

沿途顏色各異的農田,有淡綠,有澄黃,拼接交錯,田野風光十分美麗。

開到最底Tüchersfeld小鎮,遠遠就見石灰岩林立,Fränkische Schweiz Museum位在岩柱高處,把導航設到這裡,引導到最後竟然是一條非常小的石頭路,我們沒敢繼續開上去,簡單拍了相片就離開。

往東往回走,經過Pottenstein小鎮,又出現矗立岩壁上的建築,是Burg Pottenstein。

繞進Pottenstein,發現這個小鎮非常可愛,規模跟昨天住宿的Pegnitz差不多,但因有石灰岩柱環繞,景色更特別。老公問我,昨天怎麼沒有選到這裡過夜?真是的,要他對行程發表意見時都說你決定就好,現在才放馬後炮。


今天要到Dresden過夜,有點趕,沒辦法久留,只好隨意找個好停車的地方拍照。

信手拈來都是好風景啊。




繼續往東到Devil's Cave,德文叫做Teufelshöhle。


原先預計買票進入後,花20分鐘簡單看看,然後趕緊要再往Dresden前進。沒想到,這個鐘乳石洞,需要跟隨導覽才能進去參觀,而且導覽從頭到尾將近一小時。



本來很猶豫要不要把時間花在這裡,還好有買票入場,因為鐘乳石洞模很大,值回票價。

德文導覽之外,導覽員會另外播放英文說明,呵呵,只可惜,我們英文不夠好,聽不太懂。

這種特殊地形叫做Karst topography。形成洞裡的規模,大概需要兩萬年時間。



當雨水或者地下水與地面碳酸鈣鹽類岩石接觸時,形成可溶的碳酸氫鹽。岩洞中的水在流動時,溶解的碳酸氫鹽再度進行分解,再度形成不溶的碳酸鹽沉降在地面。上部的碳酸鹽沉降,形成倒錐形的鐘乳石,而地面上會形成形如石筍般的岩柱。

基本原理,就是不溶的碳酸鈣溶解成可溶的碳酸氫鹽,最後跑了二氧化碳和水之後,又變成碳酸鈣啦。CaCO3 + CO2 + H2O → 2HCO3- + Ca2+ →CaCO3 + CO2 + H2O






洞裡有一隻
Cave Bear化石,回家後上維基百科一查,才發現這頭熊來頭不小,是在二萬年多前冰河時期滅絕的生物。


洞裡面有階梯爬上爬下,中間還經過好幾個隧道,這個鐘乳石洞規模真的很大啊。




繞了一大圈,總算走出洞口了。



雖然墾丁就有鐘乳石洞,但因為父母不愛在台灣玩,翰翰來了德國才第一次看到什麼叫鐘乳石。


走出洞口,經過了一段森林後,才又回到入口。





拿人當比例尺,不難想見剛剛洞裡的面積有多大。

大自然無窮奧妙啊。


告示列上Pottenstein所有好玩的地方,有機會再來的話,一定要多探訪幾處。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