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7/06/01 記者: 王雨晴/專題報導
選秀節目近年在兩岸三地延燒,
湖南衛視「超級女聲」兩年多前成功席捲大陸之後,
台灣電視圈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各種選秀節目,
但因各種先天後天因素,大多雷聲大雨點小。
半年前,中視製播的「超級星光大道」成功脫穎而出,
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不只是表面上的高收視數字,
節目中出現的競爭氣氛、感人的同儕情感,
意外讓觀眾找到久違的「期待收視」效果,更創造出一波「星光症候群」。
六千人同時上網 各擁其主叫陣
台灣電視圈因為製作環境惡劣、成本大幅降低,
導致頻頻炒短線,觀眾早已消失對綜藝節目的期待。
但因為「超級星光大道」創造出的延續性、連結性及戲劇張力,
觀眾開始期待每周五節目到來,看完播出後,
會立刻邀集三五好友到KTV裡練歌,KTV生意變好,
國語歌曲排行榜全是參賽者們唱紅的歌曲。周五的應酬變少了,
談節目播出拉近了與客戶的距離,這股莫名的現象,
正在學生族群及中產階級悄悄流行。
再者,節目製造出一批「非藝人偶像」,
觀眾會隨著參賽者節目中的情緒起伏,結束後,
整天掛在網路為偶像請命,讓BBS站上的「超級星光大道」
專版與王建民同時發生「藍爆」(有六千人同時上線討論)及
「洗版」現象,然後,彼此各擁其主互相叫陣。
症狀嚴重者,還會上網下載原唱原曲及參賽者版本互相比較,
讓部分已經過了歌手發片期的歌曲,成了各大線上音樂鈴聲網的熱門曲目。
忠實觀眾將這種無意識打開喇叭,一首歌聽一個禮拜,
無時無刻不自覺跟著參賽者哼著同一首歌的症狀,戲稱為罹患了「星紅熱」。

不以毒舌拚秀 回歸歌唱本質
回顧台灣電視圈,選秀綜藝節目從未停過。
過去中視「電視大國民」、「偶像大勝戰」,
乃至近期的八大「亞洲新人歌唱大賽」、東森「全球新人王」
甚至華視「校園歌喉戰」,在電視製作費緊縮下,
節目難以高規格、高成本來打造「夢想舞台」;
所以在「超級女聲」紅回台灣時,台灣出現復刻版節目,
但多數都像畫畫,只描了邊,沒用過心,最後收視不佳只有草草收場。
就如同大陸只紅了「超女」,各地後起的節目,
充其量只能算是「模仿秀」,達不到共鳴。
「超級星光大道」的做法是,堅持前一天彩排,
參賽者選歌前必須先到錄音室給老師指導調KEY選歌,
從廿五強開始,由專業造型師接手造型髮型工作,
找來大牌歌手與參賽者合唱,乃至將參賽者資料印成冊,
讓評審老師查閱過去的紀錄評分,評審桌上有麥克風架、耳機架等小細節,
製作單位企圖作出打造「超級巨星」應有的高規格。
此外,在競爭的過程中,塑造出「追求歌唱夢想」的基調,
並佐以「星光幫」在對抗競爭者時,彼此互相激勵、感動的原料,
他們在沒有明爭暗鬥、只有惺惺相惜的舞台上,學習當個明星。
這股參賽者團結一致對抗外敵的奇妙氛圍,
也成了競賽節目中的異類,可以說它有大陸「超級女聲」影子,
但它卻沒有看「超女」時喘不過氣來的競爭壓力。
而不作毒舌評審的個人秀,回歸歌唱本質,
當節目的基本態度確立後,感動自然一點一滴出來。
煽情氣氛被解讀「自然發生」
最後七強賽裡,楊宗緯、林宥嘉、潘裕文、許仁杰、周定緯、
盧學叡及劉明峰,在這股擋不住的「造星」風潮下成名,
節目越到後期,開始有人質疑製作單位在操弄假橋段,製造煽情氣氛;
製作人詹仁雄則將它解讀為「天時地利人和」的推波助瀾,
一切都是自然發生。
詹仁雄說,
沒有人要求楊宗緯選擇在挑戰自我的同時,
要因承受不了戰友淘汰壓力而忘詞演出;
也沒有人預料到踢館PK賽中,會出現參賽者的最大威脅「蕭敬騰」;
更沒有人去阻止這群感情好的孩子「哭」或是「不哭」,
作出這深具戲劇張力的歌唱綜藝節目,連製作單位都始料未及。
=============================================================
我愛星光幫~^^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