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宅在家的人利用網路與外界溝通,也利用網路創造出了宅經濟,就是說只要家裡有網路,不必出門都可以完成諸如銀行轉帳、與親友聯繫及購買各式各樣的物品。
以前一個人時要肚子餓了,隨便什麼東西丟成一鍋煮一煮就可以了,或者騎機車到市區覓食,雖然住在市郊,但要解決食的問題並不是什麼麻煩事,但是生了孩子之後,大部份的時間都要顧著這個小娃兒,外出覓食已經不若從前方便了,另外,除了為了要填飽自己的肚子增加體力好對付不時出現的小惡魔外,加上哺餵母乳的原因,就不好隨便亂吃些泡麵或精緻加工的東西。於是利用了網路訂購有機生鮮蔬果,就連知名的大賣場也貼心的推出網路下單免下車取貨的服務。
這個星期天為了聚餐,利用了短短的空檔到傳統市場買些下酒菜,這一逛就勾起了以前逛傳統市場的回憶。
小時候經常跟媽媽上市場,傳統市場地上總是濕濕髒髒的,空氣中老是瀰漫著菜啊,魚啊肉的味道,還有機車排放的廢氣(我好奇:為什麼很多人喜歡騎著機車穿梭其中?),我依稀還記得雞販會在客人選好雞之後,做些除毛之類的工作,便將雞丟入一個筒子中,對於在都市長大的小孩來說殺雞大概就是那麼回事了,一二十年後看婆婆為了過年過節殺雞的那一幕,於我實在屬於驚悚片等級,還要被虧:怎麼不會殺……?!唉!這可以花錢解決的事何需親自動手呢?咳!抱歉我離題了。
市場的營運有分早晨及黃昏時段,因應生活型態的改變,現在有不少黃昏市場的產生,而其規模也不輸給早市,很多下了班的職業婦女便可以利用下班到黃昏市場買菜,從前上班的公司附近有一個中型的黃昏市場,販賣的東西便足以滿足各類型的消費者。我也挺愛利用假日到大一點的市集採買一週的食材。假日早起逛市場,還可以順便打打牙祭,市場口阿婆的薑汁豆花,冬天時便來上一碗熱呼呼的豆花暖暖胃,或者隔壁大腸麵線來一碗(多次後,發現原來賣豆花的和賣麵線的是母女)。
愛逛傳統市場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便是人情味,市場中不絕於耳的吆喝及叫賣聲,婆婆媽媽們討價還價趣味的畫面,彷彿買菜送葱是必然的行銷手法(當然颱風過後是不可能這樣做的)。我總是對於在市場討生活的人抱有好奇,賣好吃滷味的開朗婦女、替父母看攤子卻在把玩手機的高中生、刀法比我還俐落的小妹妹、攤子上放了好幾本厚重英文字典的伯伯,他們的背後有著什麼樣的故事呢?
我同時也發現很多婆婆媽媽喜歡在買菜時,和菜販鬥鬥嘴或者開些葷素不忌的笑話,我自己也很喜歡和他們聊上幾句(莫非我也進入阿嫂的等級?),有時我也愛和 們閒扯,或稱讚一下他們賣的東西,或誇獎一下刀法比我厲害的小妹,又或者討論近期菜價的問題。我最愛買菜時被年輕化,有個肉攤老闆娘嘴甜,每次都妹妹長妹妹短的,雖然我知道老闆對每個客人幾乎都這樣叫,但我就是聽得很爽快,自然的我也就愛在該肉攤買肉。
我見過不少市場因為政府的改建,卻失去了原有的”風味”,雖然環境變整齊乾淨了,規劃整齊的攤位卻拉長了菜販與買菜的人之間的距離,離住家最近的一個市場,這一兩年來因為國宅的興建,政府即將徵地的結果,規模一直在縮小中,因為離家近加上喜歡其中道地的外省麵食及滷味,對於這個市場的存廢一直感到可惜。
網路購物雖然方便,但上面所說的卻是網購無法比擬的,我總不好巴著宅急便的送貨員閒聊吧?!說著說著,真覺得自己老了,喜歡老地方、老東西、老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