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境界」、「品味」,都是很抽象的語詞,我們只好用比較實際的例子來說明:
右圖是吳昌碩繪的「紅梅圖」。
把兩幅畫擺在一起,比較敏感的讀者馬上會有所感覺,不用商人多費唇舌。
不過我們還是以輕鬆點的方式談談吳昌碩的紅梅。
第一:整體的感覺,我們看畫,和我們看人一樣,都會有「第一印象」,吳昌碩的紅梅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是「冷峻」,或者說「枯淡」,或者說「古樸」等等,總之,有一總有一種不理睬人的自在。
第二:我們看他的「墨」與「色」。其實這幅畫只有兩種色調:紅與黑。紅大約用西洋紅或胭脂,黑即是墨。
注意看,馬上你就發現:墨比較枯乾,紅比較濕潤。
換句話說,吳昌碩用水分的變化來表現枝幹與花色之間的對比。
再看:黑色調的墨深淺有不同的層次變化,紅色的花當然也有濃淡之分。
在深淺不一的「黑」與濃淡有致的「紅」中穿插變化,使畫面靈動而不獃板。
對畫家來說這些都是「基本功」,雖然是「基本功」,可是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還是可以看出畫家的素養的。
第三:你看這幅畫的「節奏」。
首先你看吳昌碩運筆的節奏:右邊兩筆濃墨枯枝色調深,但是運筆比較慢,左邊倒掛的枝幹運筆比較快,飛白比較明顯,在快與慢之間,韻律感就出來了。梅花瓣的圈似乎不經意,可是愈不經意,愈可以看出作者的素養,這幅畫的梅瓣,可以用「錯落有致」來形容。
看到這裏,你有沒有感覺在梅花枝乾與花團之間有一種聽不見的音樂在迴繞?那就是畫家的節奏。
第四:你看這畫的構圖,最上面的部分統統被畫和字佔滿了,他,吳昌碩把留白放在下邊。然後在最右下角放一枚方印「虛素」。小小的。不要小要這一枚小小的方印,沒有這一枚方印,這幅畫會「跌倒」,就是失去平衡的意思。
比如你聽一首曲子,通常的曲子是「漸入佳境」,慢慢引導你進入主題,可是有些曲子一開始就橫空排奡,迎面衝撞,把你嚇一跳,可是在結尾的部分卻悠然意遠,繚繞不盡。吳昌碩的這一幅紅梅屬於後者。
假如你會打太極拳,看看左邊倒掛的梅枝和右邊濃幹成互倚之勢,像不像撇身捶?
第五:商人在第一點說,這幅畫給人「冷峻」的印象,這印象怎麼來的?簡單地說,吳大人用筆是枯的,用色是淡的,「枯」而「淡」的效果就是「冷」而「峻」,雖然紅比較潤澤,可是卻是冷冷的紅,不是艷紅。不是那種「平易近人」的風格,也不是搔首弄姿的庸俗脂粉,用這方式來寫梅花,倒蠻適合的,可是要是畫桃花,恐怕就不對頭了。
從吳昌碩喜歡畫梅的作風來看,他可能是「堅韌」型的人。
第六:最後我們來看他的題詩好了:「梅花鐵骨紅,舊時種此樹。艷擊珊瑚碎,高倚夕陽處。百匝繞不厭,園涉頗成趣。嘆息饑驅人,揖爾出門去」。
最後那兩句:「嘆息饑驅人,揖爾出門去」,意思是說,梅花啊,妳雖然漂亮,可是俺肚皮要緊,不得不跟妳說再見了,讓人又好笑,又不由得掩卷嘆息。
文章定位:
人氣(205) | 回應(2)|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